365文库
登录
注册

中国对4名加拿大公民执行死刑

2025-03-21 09:07    头条推荐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点燃的鸦片硝烟,烧出了一个民族对毒品的深恶痛绝。

近两百年后,当中国对4名加拿大籍毒贩执行死刑的消息传出,加拿大政府高调“谴责”,国际舆论场再次掀起轩然大波。

这场跨越时空的“禁毒战争”,为何总让西方如坐针毡?中国“零容忍”的禁毒铁腕,背后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与现实逻辑?

毒品的百年国耻,刻进骨子的“零容忍”

鸦片战争让中国沦为“东亚病夫”的记忆,早已写入民族基因。从清末的“禁烟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禁毒三大战役”,中国对毒品的态度从未软化。

2023年,中国缴获境外毒品20.5吨,同比暴增84.7%,79.2%的毒品来自境外渗透——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中国仍是国际毒贩眼中的“黄金市场”。

面对境外毒潮,中国的回应简单粗暴:死刑。刑法第347条白纸黑字写着,走私海洛因50克以上最高可判死刑。

曾有外媒质疑“量刑过重”,但中国法院的判决书里总有一句扎心的反问:“若放过毒贩,谁来为被毒品摧毁的家庭买单?”

“双重国籍”VS“属地原则”:一场法律认知的降维打击

加拿大外交部长乔利这次抗议的核心,是4名罪犯的“双重国籍”身份。

但中国法律根本不认这套——只要在中国犯罪,管你护照有几本,一律按中国公民对待。

这种“属地管辖”原则,早在新中国第一部刑法中就已确立。

更让加拿大尴尬的是,连本国法律都救不了场。

2019年毒贩谢伦伯格被判死刑时,加拿大媒体翻出本国《刑法》:走私1公斤海洛因,最高刑期也是终身监禁。只不过加拿大废除了死刑,而中国保留了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法律差异成了外交博弈的筹码,但中国的一句回应直击要害:“禁毒不是生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死刑背后的外交暗战:中加关系的“冰与火之歌”

这次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加关系的微妙裂痕。

2018年孟晚舟事件后,两国关系持续低温。如今加拿大新总理卡尼上台,嘴上喊着“修复对华关系”,身体却很诚实地跟着美国搞“价值观外交”。中国反手对加征关税,加拿大又抱怨“中国报复”。

耐人寻味的是,加拿大国内并非铁板一块。

有网民在社交媒体吐槽:“我们的政府忙着救毒贩,却对死于芬太尼的同胞视而不见?”

数据显示,2016-2020年加拿大超1.7万人死于阿片类药物,政府被批“对外圣母,对内无能”。这种内外政策的分裂,让加拿大的“人权大旗”显得格外苍白。

全球禁毒战的“中国方案”:以法为盾,还是以邻为壑?

西方总爱给中国扣“司法不透明”的帽子,但翻看卷宗会发现:从谢伦伯格到这次4名毒贩,所有案件都经历了二审、死刑复核等完整程序,甚至允许加拿大领事探视。

中国驻加大使馆的回应一针见血:“如果加拿大真讲法治,就该尊重中国的司法主权”。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禁毒理念。西方国家普遍将吸毒视为“社会病”,强调治疗而非惩罚;中国则坚持“断源截流”,用重刑震慑毒枭。

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看看数据:中国现有吸毒人员从2016年的250万降至2023年的89.6万,而美国吸毒过量死亡人数每年突破10万——或许答案早已写在数字里。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