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作品之所以具有和谐抑扬的音调美,除了平仄的巧妙运用外,双声词、叠韵词的精心安排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双声和叠韵,作为古汉语中双音节词的重要构词手段,是汉语声韵现象的独特展现,常见于对联和诗歌中,为古典文学增添了无尽的音乐美。
一、双声叠韵的定义与实例
双声:指的是一个双音节词的两个音节声母相同。例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cēn cī),两个音节的声母都是c;又如“恣睢”(zī suī),虽然声母发音部位相同,但并非完全相同,可称为准双声。
叠韵:则是指一个双音节词的两个音节韵母相同。如《诗经·关雎》中的“窈窕”(yǎo tiǎo),两个音节的韵母都是ao;又如“从容”(cóng róng),韵母都是ong。即使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同,只要属于同一个韵,也可视为叠韵,如“彷徨”(páng huáng)。
双声词和叠韵词,音节中某个构成要素(声母或韵母),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如:“斑驳”(bānbó),声母b在隔了一定时段之后重复出现;“绸缪”(chóumóu),韵母ou在隔了一定时段之后重复出现。这样就造成了音素的回旋,具有音乐美。
在《诗经》中,双声叠韵的使用相当普遍,如“栗烈”“参差”“踟蹰”等都是双声词,“仓庚”“窈窕”“绸缪”等都是叠韵词。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还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二、双声叠韵的艺术效果
双声叠韵的运用,在古典诗词中产生了显著的艺术效果。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形容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宛转。这种音素的回旋和重复,形成了听觉上的美感,使得诗句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1. 增强音韵美:双声叠韵的运用,使得诗句的音节更加和谐、流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如杜甫的《宿府》中“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中,“荏苒”是双声,“萧条”是叠韵,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得诗句更加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2. 深化情感表达:双声叠韵不仅能够增强音韵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有助于诗人对所描摹的情感或物态的充分展示。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通过叠韵的运用,使得淑女的形象更加柔美、动人;又如苏轼的《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中“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萧骚易水寒流咽,窅窅苍山暮雨残。野老逢予争席罢,东归恨杀堕南冠。篙竿系舸菰交隔,箬篷眠犬雨声寒”,通过双声的运用,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仿佛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
3. 锤炼字句:在诗歌创作中,双声叠韵的运用也是锤炼字句的重要手段之一。诗人通过精心挑选双声叠韵的词语,使得诗句更加精炼、优美。如乔吉的《折桂令·拜和靖祠双声叠韵》中“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山寺黄昏,时听疏钟,半江帆影,几点沙鸥。枫渍殷脂,荻花明素,岁去寒来,恼一腔愁。凭阑久,归兴浓,暮云重”,其中“枫渍殷脂”“荻花明素”等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还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双声叠韵的典范之作
在古典诗词中,不乏双声叠韵的典范之作。如王融的《双声诗》中“园蘅眩红蘤,湖荇燡黄华。回飚乱白雪,落照靡青霞。石泉漱琼瑶,岩曦映碧沙。寒烟衰草紫,秋露激林花”等诗句,通过双声叠韵的运用,使得诗句更加流畅、优美;又如苏轼的《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和乔吉的《折桂令·拜和靖祠双声叠韵》等作品,也都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音乐美。
综上所述,双声叠韵作为古典诗词中的重要修辞手法之一,在增强音韵美、深化情感表达、锤炼字句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人、富有感染力,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音韵学的宝贵资,应该充分认识和运用双声叠韵这一独特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