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正月十五的经典诗词

2025-02-13 04:02    诗词歌赋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正月十五的经典诗词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唐代〕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译文

  在色彩华丽的灯光里,夫妻举办芳宴玩乐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

  灯光绚丽的色彩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的点缀着天际。

  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似乎月亮悬挂空中。

  还有美丽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注释

  锦:色彩华丽,这里指色彩华丽的花灯,正月十五有放花灯的习俗。

  开芳宴:始于唐代的一种习俗,由夫妇中的男方主办,活动内容一般为夫妻对坐进行宴饮或赏乐观戏。宋罗烨其实是朱淑真所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世事在变,沧海桑田。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欧阳修的诗词甚多,而我独爱《生查子·元夕》。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1、《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宋)汪元量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

  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

  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

  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

  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

  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

  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2、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唐代〕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译文

  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

  无数宫女尽情的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注释

  千门:形容宫殿群建筑宏伟,众多,千门万户。

  内人:宫中歌舞艺人,入宜春院,称“内人”。

  著:同着,犹“有”。此句形容歌声高唱入云,又兼喻歌乐声悦耳动听,宛若仙乐下凡。

  赏析

  本诗描写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销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3、《解语花·上元》

  (宋)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4、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唐代〕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译文

  在色彩华丽的灯光里,夫妻举办芳宴玩乐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

  灯光绚丽的色彩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的点缀着天际。

  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似乎月亮悬挂空中。

  还有美丽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注释

  锦:色彩华丽,这里指色彩华丽的花灯,正月十五有放花灯的习俗。

  开芳宴:始于唐代的一种习俗,由夫妇中的男方主办,活动内容一般为夫妻对坐进行宴饮或赏乐观戏。宋罗烨《醉翁谈录》“常开芳宴,表夫妻相爱耳。”开,举行。

  兰缸:也作“兰釭”,是燃烧兰膏的灯具,也常用来表示精致的`灯具。

  早年:年轻的时候,这里指年轻人。

  缛彩:也作“縟采”,绚丽的色彩。

  汉:天河,银河。《迢迢牵牛星》中有“皎皎河汉女”,即为银河中的织女星。

  依:靠着,依靠。《说文》依,倚也。

  千金笑:指美丽女子的笑。

  九枝:一干九枝的灯具,枝上放置蜡烛或加灯油,也泛指一干多枝的灯。

  简析

  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然新衣美食,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正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当然还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宋代以后,元宵节的热闹繁华更是盛况空前,人们不但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游戏。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较为自由地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古诗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翻译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注释解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

  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落梅:曲调名。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创作背景

  苏味道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居洛阳次北宣风坊。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705年),描写的即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长安正月十五日

  白居易〔唐代〕

  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译文

  喧闹成队的车队行过长安,羁旅生病,没有心情去各方游玩。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众人都在欢庆,只有我一人感到孤愁。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正月十五夜灯》

  唐代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译文/注释全文赏析

  本诗描写: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

  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

  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

  “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1、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唐)崔液

  2、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3、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唐)李商隐

  4、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宋)姜白石

  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6、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7、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李梦阳《汴京元夕》

  8、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伯永《壬辰元宵夜咏》

  9、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唐寅《元宵》

  10、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杨璐《雨夜元宵》

  11、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2、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13、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

  14、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丘逢甲《元夕无月》

  15、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毛滂《踏莎行·元夕》

  16、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元宵无月》

  1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8、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叹将杜宇心,泠风自知晓。古堡长烟《元宵夜》

  19、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艳艳灯笼高高挂,唯求福祉百万年。飒然《元宵》

  20、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21、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2、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23、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李商隐《观灯乐行》

  24、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25、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6、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27、今年华市灯罗列。 ——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28、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崔液《上元夜六首》

  29、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 ——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30、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31、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32、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33、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3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5、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36、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7、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3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9、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0、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好问《京都元夕》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正月十五夜》注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

  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落梅:曲调名。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正月十五夜》赏析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后来也称元宵节。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每年这天晚上,京城长安都要大放花灯,夜间照例不戒严,观赏花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车马喧哗,市井之民欢歌笑语,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文人数百人赋诗记其盛景,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

  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颔联写元夕车马游人之盛。由于车马交驰、游人杂沓,扬起了道路上的阵阵尘土。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也是看不见的。但元夕之夜,由于月光灯影的照耀,却分明可见随着车马的飞驰而去,后面便扬起一阵飞尘,这就是所谓“暗尘随马去”。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这正是对元夕的`传神描写。着一“去”字,写出了马的奔驰和尘土飞扬而去的态势。纪昀说此句得神处在一“暗”字,固极有见。其实,“去”字也同样精彩,从中仿佛可见车马飞驰时卷起的气流,下句专写人的活动,却不忘交代元夕的特点。由于是望月,所以满月的清光映照着东都城的每一个角落。游人熙熙攘攘,摩顶接踵,月亮的光辉始终与人相随。由此“明月”还可进一步想象灯月交辉的热闹场景。

  颈联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专挑出一类人来写,这就是“游妓”。她们可能是王公贵戚之家的歌舞妓人,为了相互夸示而让她们出来表演助兴的,她们自己也可借此观赏元夕灯月交辉、人流如织的热闹景象。总之,既是观赏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丽风景。两句一句写她们的美貌,一句写她们的技艺。单有火树银花的灯影和众多的游人车马,还不足以充分显示元夕京城的热闹繁华,必须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妓和彻夜笙歌,才是声色光华交相辉映,极喧阗热闹之能事。

  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正月十五夜》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05年(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描写的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正月十五夜》作者介绍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1.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2.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4.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5.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6.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7.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 王磐《古蟾宫·元宵》

  8.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 符曾《上元竹枝词》

  9.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崔液《上元夜六首》

  10.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11.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12.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 失名《折桂令·元宵》

  1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4.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 李商隐《观灯乐行》

  15.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6.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 元好问《京都元夕》

  17.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8.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19.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 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20.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 —— 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1.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 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2.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3.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 —— 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24.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2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6.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 李商隐《观灯乐行》

  27.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 —— 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28.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 —— 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9.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 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30.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31.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32.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33.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4.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5.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 蒋捷《女冠子·元夕》

  36.看灯记得年时节。 —— 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37.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38.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 王守仁《元夕二首》

  39.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40.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41.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42.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43.紫府东风放夜时。 —— 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44.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 —— 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45.好灯争奈人心别。 —— 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46.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7.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 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48.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9.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50.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51.今年华市灯罗列。 —— 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52.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 —— 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53.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5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55.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元宵无月》

  56.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57.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 王磐《古蟾宫·元宵》

  58.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59.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 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60.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

  苏轼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

  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

  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忆秦娥·中斋上元客散感旧》

  (宋)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宋)汪元量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

  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

  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

  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

  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

  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

  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1.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3.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李商隐《观灯乐行》

  4.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5.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6.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7.今年华市灯罗列。 ——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8.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崔液《上元夜六首》

  9.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 ——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0.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11.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12.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13.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1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5.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6.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7.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1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9.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20.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好问《京都元夕》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