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价狂飙,学校“断米”,这场涨价潮何时休?
最近,一则关于日本学校饮食调整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由于米价持续攀升,大阪府交野市宣布,当地所有中小学下学期开始将减少米饭供应次数,从每周三次减为两次,不足的部分用面包代替。交野市市长山本景无奈地表示,这是个“痛苦的决定”,但面对居高不下的米价,实在没有别的办法。要是米价还继续涨,甚至可能把中小学生午餐的米饭供应减到每周一次。
不只是大阪府,宫崎县和山形县等地的中小学,也因米价上涨,面临午餐供应成本激增的难题。与此同时,日本市场上一袋5公斤装大米均价已达到创纪录的4214日元,约合人民币216元,这一价格较以往大幅上涨,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在韩国超市,同样5公斤装的大米价格却只有日本的一半,这让不少日本游客在韩国旅游时,纷纷大量采购大米带回日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从韩国带米经验的帖子也越来越多,有人甚至一次性带回20公斤大米。
米价的持续走高,已经切实影响到了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学校供餐这一关乎下一代成长的领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米价如此疯狂上涨?这一涨势还会持续多久?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深入剖析一下日本米价背后的故事。
(一)米价走势及现状
日本米价的涨势堪称惊人。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2024年3月,大米价格同比上涨92.1%,创下自1971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最大涨幅,并且这已经是连续6个月刷新最高纪录。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数据同样令人咋舌,2025年4月7日至4月13日的一周,日本全国超市销售的5公斤大米平均价格为4217日元(约合218元人民币),折合人民币约21.6元/斤,创下了有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并且已经连续15周上涨。这样的价格走势,放在全球粮食市场的大环境下对比,也显得极为突出。在许多大米出口国,如泰国、越南等,优质大米的出口价格折合成人民币每斤往往在5-10元左右,日本米价是这些国家的数倍之多。
(二)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米价的疯狂上涨,首先让普通民众的家庭支出大幅增加。对于习惯以大米为主食的日本家庭来说,大米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前,一个普通四口之家每月在大米上的花费可能在5000日元左右,如今随着米价翻倍,这一支出轻松突破10000日元,这对于一些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民众的囤米行为也愈演愈烈。从去年7月开始,日本多地就出现了“大米荒”现象,东京都、大阪府、福岛县、北海道等地的超市,大米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不少家庭担心米价继续上涨,纷纷大量囤积大米,有的家庭甚至一次性购买半年的量,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上大米的供应紧张。
更有甚者,许多日本民众将目光投向了邻国韩国。近期,在韩国首尔等地的超市大米货架旁,日本游客的身影显著增多。因为他们发现,韩国超市一袋5公斤装大米的价格仅为日本的一半左右,相当于“打五折”。在社交平台上,“韩国买米攻略”“如何从韩国带大米回日本”等帖子层出不穷,有人还详细分享了通关所需材料、手续和费用等信息,甚至有人一次性带回多达20公斤大米,这种跨国买米的现象,足以看出日本民众在米价上涨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三)对学校供餐的影响
学校供餐也深受米价上涨的影响。大阪府交野市的决定并非个例,由于米价持续走高,大阪府、宫崎县和山形县等地中小学午餐供应成本激增。以大阪府交野市为例,当地所有中小学下学期开始将减少米饭供应次数,从每周三次减为两次,不足的部分用面包代替。交野市市长山本景直言这是个“痛苦的决定”,但面对不断攀升的米价,实在没有其他更好的应对办法。如果米价还继续上涨,当地甚至可能把中小学生午餐的米饭供应减至每周一次。
除了减少米饭供应次数,一些学校还在其他方面想办法降低成本。在山形县山形市,学校为控制成本,将每份学生午餐中圆白菜和豆芽配菜的比例由“五比五”改为“三比七”,因为豆芽的价格相对便宜。这些调整看似细微,却反映出学校在米价上涨压力下,为保证学生午餐供应所做出的艰难努力。而对于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主食结构的改变以及配菜的调整,是否会对他们的营养摄入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也引发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日本米价的上涨并非偶然,而是自然、社会、国际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米价一路飙升,给日本的粮食市场和民众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
(一)自然因素
2024年夏季,日本遭遇了罕见的极端高温天气,这对大米的生长和收成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据日本气象厅数据显示,当年夏季,日本多地气温连续多日超过35℃,部分地区甚至突破40℃,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在大米主产区新潟县,高温导致水稻生长周期紊乱,花粉活力下降,授粉不良,空壳率大幅增加。新潟县农业部门统计数据表明,该县当年水稻产量较往年减少了约30%。
除了高温,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也频繁来袭。在东北地区,几场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使得大量稻田被淹没,水稻倒伏严重,许多成熟的稻穗浸泡在水中,导致发霉变质,无法收割。据统计,受极端天气影响,2024年日本大米总产量降至650万吨左右,较上一年减少了100多万吨,减产幅度高达15%以上,这是近20年来日本大米产量的最低值。如此严重的减产,直接导致市场上大米供应大幅减少,为米价上涨埋下了伏笔。
(二)社会因素
2024年8月,日本宫崎县附近海域发生7.1级地震,此后日本气象厅发布南海海槽大地震警报。进入2025年,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小组又警告,未来30年内南海海槽发生“特大地震”(即8级及以上)的概率提升至80%。这一连串的地震预警,引发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大家纷纷开始囤购大米。从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到地方小镇,超市里的大米货架很快被抢购一空。许多家庭一次性购买数袋大米,甚至有人为了多囤米,不惜驱车跨县去购买。
民众的囤米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上大米的供需失衡。尽管日本政府后来采取了限购措施,每人每次限购一袋大米,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出现了大米黑市交易,价格比正常市场高出数倍。即便后来新米上市,由于前期囤米行为导致市场库存积压,米价依然居高不下。
(三)国际因素
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对日本米价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球粮食市场上,大米价格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包括主要大米出口国的产量、国际政治局势、贸易政策等。近年来,一些主要大米出口国如印度、越南等,由于自身粮食需求增加、气候变化导致产量波动等原因,纷纷调整大米出口政策,减少出口量,这使得国际市场上大米供应趋紧,价格不断攀升。日本作为大米进口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大米价格上涨的影响。
日元贬值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日元持续贬值,对美元汇率屡创新低。日元贬值使得日本进口大米的成本大幅增加,原本以较低价格进口的大米,现在需要支付更多的日元。为了维持利润,进口商不得不提高大米的销售价格,这直接推动了日本国内米价的上涨。此外,日本政府为了稳定国内大米供应,在国际市场上加大了大米采购力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市场大米的供需紧张,进一步拉高了国际米价,形成了恶性循环。
国际市场上的炒作行为也不容忽视。一些国际资本看准了日本大米市场的供需缺口,以及日元贬值带来的套利机会,纷纷对日本大米进行炒作。他们通过囤积大米、操纵期货市场等手段,人为制造市场恐慌,哄抬大米价格,使得日本米价在短期内迅速飙升,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市场波动范围。
(四)成本因素
全球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得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攀升。在日本,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些成本的增加,直接推高了大米的生产成本。以化肥为例,由于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上涨,化肥生产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导致化肥价格在过去一年里上涨了50%以上。稻农为了保证水稻产量,不得不购买高价化肥,这使得每公斤大米的生产成本增加了5-10日元。
运输成本的上升也不容忽视。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日本国内的物流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大米从产地运输到全国各地的超市和市场,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运输成本的增加,使得大米在流通环节的价格不断提高。据统计,与去年相比,大米的运输成本增加了30%左右,这也成为米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面对疯狂上涨的米价,日本政府迅速采取行动,投放储备米成为其平抑米价的主要手段。2月14日,日本农林部长江藤拓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最早将于3月中旬开始向市场投放21万吨库存大米,并且在必要时会进一步增大投放规模。此次投入市场的库存大米主要为2024年产的大米,但也包括部分2023年收购到库存中的大米。为了限制对市场价格的长期过度影响,原则上日本政府需要在一年内向获得了投放库存米的买家回购等量的大米。
3月10日至12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实施了首批15万吨政府储备米竞标,约14.2万吨中标,平均成交价为每60千克糙米21217日元(约合1027元人民币),预计近期上市。3月26日,又开始拍卖本月以来第二批政府储备米,数量为7万吨。然而,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政府投放储备米的举措收效甚微。日本农林水产省1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市场上一袋5公斤装大米的均价为4214日元(约合215元人民币),连续14周创新高,这意味着两轮储备米投放后,米价涨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为何政府的救市行动效果不佳?一方面,储备米的流通存在问题。有与会者指出储备米的流通偏向首都圈,未能惠及地方超市。此外,为防止倒卖,政府合同规定批发商之间不能买卖储备米,这也限制了储备米在市场上的正常流通,导致其无法充分发挥平抑米价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上对大米的需求过于旺盛,且民众对米价继续上涨的预期强烈,即便有储备米投放,大家仍在持续囤米,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面对这一局面,日本首相石破茂指示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做出进一步应对,采取措施把储备米迅速交到消费者手中。江藤拓9日宣布,将于本月晚些时候拍卖第三批储备米,并计划在新米开始流通的7月前每月都向市场投放储备米,4月投放数量为10万吨,5月以后将视市场情况决定投放规模。但后续储备米的投放能否真正让米价降温,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除了投放储备米,日本财务省15日召开会议,围绕米价上涨,建议应扩大利用进口大米以稳定供应。不过,日本一直以来限制农产品进口,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日美贸易协定》中也将大米作为保护对象。日本对政府进口的约77万吨大米免税,对民间进口的大米则征收每公斤341日元(约合17元人民币)的关税,扩大进口大米面临着诸多政策和利益层面的阻碍,日本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决策也备受关注。
日本米价的未来走势充满不确定性,在自然、政策、市场等因素的交织影响下,米价涨势究竟还会持续多久,成为了民众和市场共同关注的焦点。
从自然因素来看,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的发生愈发频繁和不可预测。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未来水稻种植季是否还会遭遇如2024年那样的极端高温、暴雨和台风等灾害,难以准确预估。如果恶劣天气再次侵袭,水稻产量必然会受到冲击,进一步加剧大米的供需矛盾,米价恐将继续维持高位甚至进一步上涨。但倘若未来气候条件较为适宜,水稻获得丰收,市场上大米供应增加,米价或许会有一定程度的回落。
政策层面上,日本政府的决策对米价走向至关重要。目前政府虽然采取了投放储备米的措施,但效果欠佳。未来政府若能进一步优化储备米的投放策略,确保其更广泛、高效地流通到全国各地,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米价上涨压力。在进口政策方面,如果日本政府能够放宽对进口大米的限制,降低关税,增加大米进口量,将有助于稳定国内市场供应,平抑米价。然而,日本长期以来对本国农业实施保护政策,大米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其进口政策的调整面临着来自国内农业利益集团的巨大阻力,政策能否顺利转变充满变数。
市场层面,消费者的囤米行为和市场预期也会影响米价走势。若民众对米价上涨的恐慌情绪持续存在,囤米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即便市场上大米供应有所增加,需求的非理性增长仍可能使米价居高不下。而国际市场的变化同样不可忽视,国际大米价格波动、日元汇率走势以及国际资本的炒作行为,都可能给日本米价带来新的冲击。
日本米价的上涨,已然给民众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了诸多影响。从家庭餐桌到学校食堂,从民众囤米潮到政府的救市行动,这一事件背后,是自然、社会、国际和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日本政府虽已采取投放储备米等措施,但米价涨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未来政策走向以及市场变化充满变数。那么,你对日本米价的走势有何看法?你认为日本政府还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稳定米价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咱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