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跟纸片人或AI恋爱?虚拟关系能否替代真实情感联结?
著名刑事司法学
专家,我校客座教授,耒阳一中优秀校友,罗翔老师曾经说过
“要爱具体的人,
不要爱抽象的人,
要爱生活,
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这句话的哲学背景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对抽象之爱的批判,书中他表示:
“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
当然,当下年轻人选择虚拟恋人,大多不是出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对全人类的大爱。
但即便是出于对全人类的大爱,爱抽象的人,也是被作者批判的对象。
一、为什么会选择虚拟恋人?
1、部分爱无能的表现
虚拟关系的核心吸引力在于“无冲突”与“可控性”,AI永不背叛、无负面情绪,本质是技术对人类情感的降维模拟。而长期沉浸可能导致现实社交能力退化,加剧对具体之人的疏离。
2、逃避现实压力
选择虚拟关系的主因是现实社交成本过高,职场压力、信任危机导致现实情感投入的退缩,虚拟关系成为低成本替代品,也固化对理想化关系的依赖。
3、自我投射
年轻人对虚拟角色的情感投入,本质是对理想化符号的自我投射,而非对真实人类的爱。技术规避了现实人际的复杂性(如争吵、妥协),看似“包容”虚拟角色,实则缺乏对真实他者的耐心与接纳。
4、辩证的看也有其价值
对部分群体(如失恋者、社交恐惧者),虚拟关系可提供过渡性支持;虚拟互动也能激发对理想关系的想象,推动现实择偶标准的反思。而且没准可以用于医疗场景,如对社交恐惧症、情感回避等特殊人群的适应性训练。
最后,关于如何去爱具体的人,请记住加缪这句话:
不要走在我后面,我可能不会引领;不要走在我前面,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身边,做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