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安排从教学活动、心理咨询、家校合作等多个方面,全面助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干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恢复健康。
三、工作内容与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保证每周至少 1 课时。课程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活动,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整合学校资源,结合学校文化和学生特点,编写校本教材,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如 “认识自己”“情绪管理”“人际交往” 等,组织各班级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等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答心理困惑。每学期至少举办 2 次面向学生的专题讲座,1 次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讲座,1 次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如心理剧社、心理绘画社等,定期开展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校刊等宣传阵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每月出版 1 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周在校园广播中播出 1 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节目。
(三)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完善心理咨询室建设。配备必要的心理咨询设备和设施,如心理测评软件、沙盘游戏设备、音乐放松椅等,为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与辅导制度。制定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预约制度、保密制度等,确保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咨询室每天定时开放,接受学生的预约咨询。心理咨询教师要热情接待来访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跟踪辅导,及时干预。
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定期组织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如新生适应团体辅导、学习压力团体辅导、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等。通过团体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共同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每学年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 20 学时。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研制度。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交流教学经验,探讨心理咨询与辅导案例,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心理咨询能力。
加强对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主任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通过培训,使班主任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能够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每学期至少对班主任进行 1 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五)加强家校合作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微信群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每学期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家长举办 1 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开展亲子活动。组织开展亲子运动会、亲子心理拓展活动等,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促进家庭和谐。
四、工作安排
(一)第一学期
9 月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题为 “新学期,新起点 —— 适应新环境”。
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10 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主题为 “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
心理咨询室正式开放,接受学生预约咨询。
出版第 1 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
11 月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题为 “情绪管理 —— 做情绪的主人”。
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主题为 “学习压力调适”。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培训。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利用校园广播播出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节目。
12 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与反思。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和案例分析。
评选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生。
整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
(二)第二学期
2 月
制定新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题为 “新学期,新目标 —— 树立自信心”。
对寒假期间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 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主题为 “人际交往 —— 学会与他人相处”。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
心理咨询室继续开放,接受学生预约咨询。
出版第 2 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
4 月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题为 “挫折应对 —— 勇敢面对困难”。
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主题为 “人际关系拓展”。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教研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利用校园广播播出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节目。
5 月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剧表演、心理绘画比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
组织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开展亲子活动。
6 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与反思。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和案例分析。
评选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生。
整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
五、工作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加大经费投入。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心理咨询室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等,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立评估机制。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将评估结果纳入学校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