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一群憨态可掬的土拨鼠凭借 “还吃?收你们来了!” 的魔性台词和滑稽互动,成为影片最出圈的 “喜剧担当”。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如今让人捧腹的 “土肥坡居民”,最初竟是以 Q 版形象诞生的。导演饺子在幕后创作展中透露,为了让角色的表情和台词更具表现力,团队最终推翻了早期设计,选择以更贴近真实动物的写实风格重新塑造。
据制作团队透露,土拨鼠的创作灵感源于川西高原的喜马拉雅旱獭。导演饺子在采风时被这种圆滚滚的小动物吸引,其 “站立嘹望” 的经典姿势与网络热梗表情包高度契合。早期设计稿中,土拨鼠被赋予了更夸张的 Q 版特征:头部占比接近身体的三分之二,四肢短小如糯米团,眼睛采用 “豆豆眼” 设计,整体造型更偏向《熊出没》式的低龄化萌宠风格。
这种设计思路在试映阶段遭遇瓶颈。尽管 Q 版土拨鼠足够可爱,但与哪吒的互动场景显得 “卡通感过强”,台词的喜剧效果被削弱。观众反馈称:“土拨鼠像玩具公仔,缺乏生命力。” 这促使团队重新思考角色定位。
为了增强角色的表现力,导演团队决定向 “拟真化” 转型。制作组远赴川西高原拍摄旱獭的真实行为,记录其打斗、进食、警戒等自然状态。技术团队通过三维扫描建立了高精度模型,保留了旱獭蓬松的毛发质感、弹性十足的鼻部肌肉以及灵活的肢体语言。
在表情设计上,团队引入了 “微表情捕捉” 技术。例如,当哪吒戳中鼠老大的鼻子时,其面部肌肉会呈现短暂的凹陷与回弹,配合瞳孔瞬间放大的细节,将 “懵圈” 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设计灵感来自导演在成都动物园观察到的旱獭争斗场景:“它们打架时会突然愣住,那种‘生理性呆滞’特别有喜感。”
写实化转型并非简单的外形复制,而是对角色性格的深度挖掘。制作团队为每只土拨鼠赋予了独特的个性标签:鼠老大贪吃且暴躁,战斗时会炸毛跺脚;鼠老二胆小机敏,遇到危险会缩成 “毛球” 滚落。这些细节源自对野生旱獭社会行为的观察 —— 在若尔盖草原,旱獭家族会通过不同的叫声和肢体动作划分领地、传递危险信号。
语言设计上,土拨鼠的方言梗成为点睛之笔。“收你们来了!” 的四川话配音并非偶然,导演团队在川西采风时记录了当地牧民对旱獭的称呼 “雪猪子”,并邀请川籍配音演员为角色注入地域特色。这种 “方言 + 萌宠” 的组合,既强化了角色辨识度,也暗合影片 “传统神话与地方文化融合” 的创作理念。
土拨鼠的写实化转型不仅提升了影片的喜剧效果,更引发了现实中的 “土拨鼠热”。成都动物园的 “土肥坡” 展区因电影取景成为网红打卡地,尽管旱獭仍处于冬眠期,黑尾土拨鼠的互动区日均接待游客超 3000 人次。电商平台上,“哪吒同款土拨鼠” 公仔月销突破 40 万件,活体宠物订单排期至下季度。
这种现象级传播印证了导演饺子的创作理念:“萌的外表下,可以包裹更多元的表达。” 土拨鼠的蜕变不仅是动画技术的胜利,更是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态的一次成功对话。当观众为银幕上的 “蠢萌” 捧腹时,川西高原的旱獭正以它们的方式,诠释着自然生命与人类文化的奇妙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