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了汉初名将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少胜多、绝境求胜的经典战例。成语原指背靠河水布阵,断绝退路以激发死战决心,后比喻在绝境中孤注一掷,拼死一搏。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国。赵军占据井陉关险要地势,兵力号称二十万,而韩信仅率数万新募士卒。面对敌众我寡的劣势,韩信命主力背靠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附近河流)列阵,士兵身后是滔滔河水,无路可退。赵军见状大笑,认为韩信不懂兵法(按常规应“背山面水”布阵)。
交战开始后,汉军因退无可退,皆殊死奋战。同时,韩信预先埋伏的两千轻骑趁赵军倾巢而出时突袭其大营,拔赵旗换汉旗。赵军久攻不下,回撤时见营垒已失,军心大乱。汉军前后夹击,大破赵军,斩杀赵军主将陈余,生擒赵王歇。
战后,部下问韩信:“兵法云‘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泽’,您为何反其道而行?”韩信答:“置之死地而后生!新兵未经训练,唯有断绝退路,才能激发死战之志。”
“背水一战”强调绝境中破釜沉舟的勇气与智慧。韩信的胜利不仅依赖士兵的拼死决心,更源于精妙的战术设计(如奇袭敌营)。成语警示:面对危机时,既需果敢决断,也需谋略配合,盲目硬拼未必能成事。
四、现代用法:
现多用于形容在危急关头倾尽全力、孤注一搏的拼搏精神,常见于竞争激烈的领域(如商业、体育、科研等)。
例1:公司面临破产危机,团队背水一战推出创新产品,最终逆风翻盘。
例2:决赛中,落后两局的选手背水一战,连扳三局夺冠。
成语以惊心动魄的历史战役为底色,揭示了“绝境激发潜能”的辩证哲理。它既是对勇气的赞颂,亦是对智谋的推崇,提醒世人:真正的背水一战,绝非莽撞冒险,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与胆识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