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高考分析】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部分、中国高考报告2024命题聚焦关键能力,突出思维品质

2024-10-06 02:22    教育考试    来源:网易新闻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医用注射剂瓶和用于加工它的玻璃管的生产过程对水、空气等环境条件要求严苛。世界最大的高端玻璃管生产企业德国某公司,通过对浙江丽水、四川成都、江苏无锡等地比较,最终选定在具有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丽水某山间小镇建生产厂:2017年,从德国进口高端玻璃管制成医用注射剂瓶的生产厂投产;2020年,高端玻璃管生产厂投产。完成1~3题。

1. 该公司选择在中国建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原材料充足 B.市场广阔

C.技术先进 D.劳动力价格低

2. 该公司最终选定在丽水建生产厂,看中的主要人文地理条件是( )

A.基础设施 B.商业氛围

C.科研实力 D.配套产业

3. 丽水山间小镇的生态环境也是吸引该公司投资的重要条件。这说明与大城市相比,该公司在山间小镇建生产厂,可以( )

A.提高产品质量 B.降低车间环境净化成本

C.增加产品产量 D.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图1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4~6题。


图1

4. 图1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B.6 月

C.9月 D. 12 月

5. 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

A.全天性减少 B.时段性增加

C.时段性减少 D.不发生变化

6. 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

A.火力发电技术 B.光伏发电技术

C.特高压输电技术 D.电能储存技术

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此完成7~8题。

7. 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

A.高密度居住区 B.文教区

C.低密度居住区 D.工业区

8. 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 )

A.冷锋过境日 B.低压控制期

C.暖锋过境日 D.高压控制期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图2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9~11题。


图2

9. 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10. 图2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11. 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图3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图3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8分)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8分)

(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6分)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图4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图4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8分)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8分)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8分)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3.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地处江西赣州市北部的兴国县,是我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和将军县,拥有苏园、将军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1996年9月,在兴国“绕了个弯”的京九铁路正式通车,兴国终于有了第一条直通北京、迈向大江南北的大通道,经济发展实现第一次提速。2019年底,又有一条“绕弯”兴国的铁路——昌赣高铁正式通车,“兴国弯”再次成为热点,兴国由此迈入高铁时代(图6)。2020年兴国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左右。


图6

分析铁路开通对兴国县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44.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2008年,新疆吉木乃县对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顷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如今这里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当地政府为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投放1600头牛去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进行生物防火(图7)。


图7

说明采用放牛方式进行生物防火对拉斯特河谷封育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参考答案

1-5:B D B B C 6-11:D A D C A C

36.

(1)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

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2)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

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

得到成片开垦。

(3)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

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

37.

(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

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

粒易启动。风沙流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技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

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

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43.

两条铁路的开通,改善了旅游投资与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来兴国县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改善了旅游交通条件,便于游客进出,扩大紅色旅游客源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财政收入,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力促进经济发展。

44.

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叶,有效避免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有利于青草萌发和生长;牛粪直接归还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中国高考报告(2024)》

高考命题聚焦关键能力,突出思维品质

聚焦关键能力考查,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最显著的特征,也是高考综合改革最大的创新之处。高考命题依托高考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有效鉴别学生的思维品质、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通过优化考查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创设新的题型等途径,从思维能力的过程性、思维过程的可视性、材料信息的丰富性、试题要素的灵活性、解题路径的多样性等方面增强试题开放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出新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备考中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1.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信息识别、获取与加工要求学生能辨识模型、图表、数据、文本中的各类信息,从中提取关键内容,建立关键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并与已学知识进行嫁接整合,将熟悉的背景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复杂环境中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高考命题,通过文字、图形、表格等方式呈现试题,加大试题信息的广度和容量,考查学生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材料中进行筛选-分类-概括-连接-转述关键信息的能力。其中,筛选主要体现为分析过程,包括区分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排除干扰信息、识别关键信息等;概括一般表现为归纳过程,包括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一般等的归纳活动;连接主要表现为推理过程,主要是指在关键信息间建立逻辑关联,形成相对完整一贯的证据链条和关系;转述往往表现为理解过程,包括图文转化、数形转化、句式转化、语义转化、立场变换等。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的考查,不论是文科试题还是理科试题,如果缺乏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那么将越来越难以应对未来的高考。

2.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

逻辑推理与论证是指从已知的事实或理论(前提、条件或假设)出发,经由准确、充分的证据链(有效信息)和清晰、严密的逻辑链(相关性、因果性),推导出合理结论的思维过程。逻辑推理与论证着重考查学生根据已有前提和证据逻辑一贯地得出可靠结论的能力,一方面强调逻辑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证据的可靠性。逻辑推理与论证一般包括以下要素:前提(条件或假设)、证据(数据、文献、史料、理论观点等)、逻辑关系(归纳、演绎、因果、类比等)和结论(观点或主张)。通过比较、概括、推理、综合等思维方法的学习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论证能力,促使学生思考时做到清晰、准确、规范、严谨,表达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是高品质思维的核心构成要素。有些人善于思考,善于推理,擅长论证,但有些人则不是这样,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还将对高考成绩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思考、推理和论证能力,都是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规范训练得到改进和提高的。规范、系统的逻辑训练是具备良好推理和论证能力的基础,我们至少应该对规范的逻辑形式及论证方法做针对性训练,这些逻辑形式和论证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演绎法(如直言三段论、选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构造性两难等)、归纳法(如概括、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统计归纳法等)、类比法(如类比的加强与减弱、类比的五要素等)、因果推理(如穆勒法)、识别常见的逻辑谬误(如概念偷换、以偏概全、不当类比、虚假因果、因果倒置、错置关系、稻草人谬误、熏鲱谬误、滑坡谬误、否定前件谬误、肯定后件谬误、合成谬误、分解谬误、循环论证、证据偏见等)、论证的结构(如垂直模型、水平模型、共同前提、多重结论等)、论证的评估(如评估三要素:观点、证据、逻辑;评估五准则:清晰、可靠、相关、完整、合理)、论证的构成(如图尔敏模型)等。

3.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

科学探究是围绕“科学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求解”过程,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求学生合理组织、调动相关学科知识,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的活动,采用严谨求真、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二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推演与计算、模型与建模等思维方法来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对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性方案;三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活动。与科学探究类似,思维建模(包括数学建模、物理建模等)能力是将思维过程模型化、可视化、可运算的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抽象、核心变量选择、模型建构、理想实验、科学推理与数学运算等环节。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的考查在数、理、化、生等理科学科中更为突出,主要以各种模拟情境的科学实验与科学场景,把科学研究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核心环节、主要参数,以图文、数据形式进行问题设置,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4.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自觉运用分析推理、逻辑论证、甄别加工等方法,使用可靠的证据,得出自己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高考试题而言,批判性思维考查形式一般表现为:独立提出问题、评估证据与理由、揭示隐含前提、开放与竞争性结论、构造替代论证、阐释或评估可能的后果等。概括来讲,批判性思维以质疑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获取证据、进行分析推理为过程,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为结果。心智开放、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必备品质,训练有素的逻辑推理与论证分析能力以及高水平的证据获取、评估与运用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必备技能。辩证思维旨在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露事物内部的深层次矛盾,揭示事物的必然联系及其发展趋势。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指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要求人们运用开放性、系统性、辩证否定和发散性的思维,提出新问题、创建新设想、发现新方法、得出新观点,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各有侧重,但两者高度吻合乃至重叠的地方非常多,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包含、相互促进,均强调独立开放、敢于质疑、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就是要引导高中教学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重复、机械、固化的训练模式。

5.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语言是指信息输入和认知加工之后的具体呈现,它同时也是一个人学科知识、专业素养、思维过程、逻辑论证的具体表现。语言表达考查学生能够运用规范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进行清晰、有条理的书面表达,能够准确地运用学科术语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学科知识。可以说,语言组织与表达是思维世界的具体呈现。语言组织与表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核心概念、逻辑推理与论证的过程、事实证据、观点与结论、专业的术语或符号等。具体来讲,它要求学生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能够合理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准确传达信息并进行交流沟通;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选用口语、书面语等不同语体并灵活转换;熟练运用图像、图表、图片表达思想和观点,借助口语、书面语或绘图等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文本形式准确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和观点;能够根据情境需要,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理科试卷还特别要求运用专业术语、有逻辑地展示解题的过程,或者写出实验思路、撰写实验报告等。

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五大关键能力是相对于所有学科共性而言的,各学科在能力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譬如,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往往在理科学科中表现显著,而在文科学科中则不是那么突出;又譬如,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在文科学科和理科学科中的要求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们对于学科关键能力的理解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结合学科属性和特征,来理解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我们初步总结出了一个学科关键能力的清单,供一线师生参考:语文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文学鉴赏与审美、语言构建与运用、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数学关键能力包括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逻辑、数学运算、信息获取与加工、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英语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语言理解与表达、批判性思维;物理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模型建构与应用、科学探究、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化学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创新、模型建构与应用、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生物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模型建构与应用、科学探究与实验、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历史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唯物史观、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政治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唯物史观、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地理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模型建构与应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比较思维、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综上所述,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就是要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实现从“解答题目”向“解决问题”的转变,实现从传统的“考查内容”一维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模式的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和关键能力,进一步深化试题的情境创设和呈现方式,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积极引导高中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述关键能力是实现上述改革目标最重要的改革抓手,只有深刻认识高考命题改革与关键能力及思维品质之间的内在关联,着力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才能有效应对新高考。

《中国高考报告(2024)》

如何理解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和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

编者按:2024年版《中国高考报告》丛书出版发行12种,其中,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4》《高考政策与命题解读2024》《高考评价体系解读2024》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高考蓝皮书《高考试题分析》(2024版,9科9种图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鉴于近期市面上出现了冠以“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等名义的图书,其封面设计及版式体例与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系列丛书高度近似,容易引起混淆和误购。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研发团队表示,除新华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上述系列图书以外,其他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冠以“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等名义的图书均与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研发团队无关。

《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实践指南。《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是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高考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核心文本。《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科素养本位”,《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在“四层”构建中,“核心价值”起到方向引领作用,“学科素养”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学科素养”在知识、能力、价值、素养这四者中起着统摄作用,是厘定这四者内在逻辑关联的重要入口。《课程标准》指出,“学科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维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两个概念在表述上虽各有侧重,但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科素养包括了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三个核心要素;第二,学科素养是一种综合品质,它是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科学习)生成的;第三,学科素养不是知识、能力、价值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一种静态的知识或能力,而是在一个动态的综合和生成过程。鉴于上述分析,学科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高质量完成特定学科任务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等各种素质要素的综合性素质结构,表现出“综合性”“生成性”和“不可直接观测性”三个典型特征。“综合性”是指学科素养是多种素质要素(知识、能力、价值)的内在综合,不是简单地拼凑或相加,是学生调动、整合和运用知识、能力、价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表现。“生成性”是指学科素养不是一种静态的既定的结构或品质,而是在完成特定学科任务中动态生成和演化的。“不可直接观测性”是指学科素养作为一种综合生成的内在品质和素质,很难或不能被直接测量与操作,它只有通过学生在处理特定学科任务时所展现出来的“关键行为表现”得到观测或衡量。

学科素养的概念界定和厘清虽然解释了学科素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构成要素,也即学科素养由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构成,其中核心价值起到方向引领作用,关键能力是支撑和体现科学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必备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但上述概念界定并非操作性定义,在实际测评中难以操作或评估,因此,在测评实践中必须对学科素养进行操作化。所谓操作化,就是将学科素养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转化为可测量、可评估的变量或关键行为表现。

我们知道,学科素养是在一个又一个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学科任务而展现出来或生成的综合品质,人们不能或很难直接观测到,尤其是在纸笔测试中,能够直接客观科学观测和衡量的是学生在处理特定学科任务时所展示出来的“关键行为表现”。高考命题的“素养导向”就是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成特定的学科任务的综合表现,而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中可以被观测的关键行为表现就成为学科素养操作化定义的关键抓手和主要依据。也即,高考在纸笔测试中最有效的学科素养测量手段可能在于考查学生如何调动、整合和运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核心价值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综合表现。

根据可直接观测的难易程度进行区分“必备知识”是最容易被观测的,必备知识主要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构成,其中陈述性知识回答的是“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程序性知识回答的是“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必备知识一般表现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关键能力”属于可观测的类型,国际上很多选拔性或评价性考试如SAT(美国高中毕业生学术能力水平考试)、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等主要考查的就是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可以通过客观科学的测量技术和手段进行观测,且有着相对成熟的测量技术和经验,主要包括空间推理、直观想象、逻辑推理与论证、信息获取与加工、思维建模与科学探究、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综合阐释与判断等。“核心价值”属于部分可观测的类型,核心价值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在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是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包括但不限于理想信念、价值立场、爱国主义、以人民为中心、法治意识、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科学理性、包容公正等。核心价值是可以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来进行观测的,在高考试题中,通过特定的价值观情境或学科任务创设,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培育,同时那些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学生亦能准确高效地作答。需要指出的是,核心价值因其主观性属性,导致它无法像必备知识那样进行完全客观的测量。“学科素养”属于不能或很难被直接观测的类型,正如前文反复论证,学科素养是在一个又一个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学科任务而展现出来或生成的综合品质,人们不能或很难直接观测到,尤其是在纸笔测试中,能够直接客观科学观测和衡量的是学生在处理特定学科任务时所展示出来的“关键行为表现”,高考在纸笔测试中最有效的学科素养测量手段可能在于考查学生如何调动、整合和运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核心价值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综合表现。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基于学科素养概念的界定,上面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和学科素养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行了讨论。基于以上讨论,做以下几点判断:

第一,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标志着评价准则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向“学科素养本位”的转变,是人才培养和考试内容改革的根本性变革,意味着传统的以知识点的多少(考试大纲)和知识掌握的深浅程度(布鲁姆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标准不再是高考的主要评价标准,新高考主要考查学生调动、整合和运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等素质要素高质量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综合品质,也即坚持学科素养导向。

第二,高考命题素养本位就是通过特定情境创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综合表现。学科素养本身具有不可直接观测性,它往往需要通过观测任务过程中的知识、能力和价值的关键行为表现来进行考查。“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成为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方向,鉴于此,我们在“三无三不”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任务,不立题”的主张。需要指出的是,不少人可能较难对情境和任务进行区分,但这两者的指代和侧重是不同的,举例来说,在某一个实验中,情境指的是科学实验的条件(由参数、图表、数据、仪器等构成),学科任务是达成实验目标(如通过实验研制出某种新的合成物)。

第三,学科素养不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的简单相加,量的积累并不必然带来质的飞跃。大量的、零散的知识或单一的能力都无法有效转化为学科素养,这也就意味着传统应试教育的以量取胜、死记硬背、“机械刷题”在面对新高考时将逐步失效。

第四,关键能力是生成学科素养不可或缺的条件或前提,脱离关键能力谈学科素养有如缘木求鱼,这也意味着关键能力成为教与学以及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学科素养的培养以及素养本位的考查离不开必备知识。脱离必备知识谈学科素养同样是无源之水,学生只有具备系统化、结构化学科知识,才能具备解决学科任务的基础。一线师生要避免从一个极端(知识唯一论)走入另一个极端(知识无用论)。

第五,知识、能力、价值和素养这四者相互关联、内在统一,任何将这四者割裂开来,或者将知识视为能力和素养的对立面,认为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相冲突的,或者站在素养的角度认为能力和知识是过时或无用的,这些看法都是错误且有害的。

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通过构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考查内容。作为有机整体,“四层”考查内容之间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核心价值是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中体现出的正确方向、正确价值观、正确方法论、健康的情感态度等;学科素养反映核心价值,是在复杂情境中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关键能力是以必备知识的学习探索为载体培养出来的,表现为对必备知识的运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必要前提;必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在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进行考查时,必然涉及对必备知识的考查。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