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活着而活着读余华活着有感张生福在书店拿起这本书时单纯觉得封面比较好看也依稀记得老师曾在课堂上提起过余华室友见我拿了活着便笑言你很压抑吗当时就想这本书到底是写得是些什么后来一口气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段不长的时间我的心里一直是压着一块石头的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知道内容是虚构的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2纵观全书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作家余华在小说活着中精心构思了一位正在艰难而平静地活着的普通中国老人的人物形象这位老人他的名字叫福贵在他的人生生涯中与之相关的九位亲人或朋友或对手父母亲妻子儿女赌徒对手战场战友年长的年少的全部都死了他们都死在福贵的前面他们或死于落迫或死于疾病或死于意外或死于狂热或死于不幸或死于饥饿唯有他福贵老人家一个人还活着他与一条同样老态龙钟的老牛一并地活着当然他也会死去他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随地准备死去他的床头悄悄地保留了十元钱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去用它的因为村里人都知道它是给替他收尸的那个人他们都知道他死后是要和他的家人埋在一起的3读完了这本书不禁为福贵的悲惨遭遇而心痛然而心痛之余体会的更多的是书中对活着和死亡的探讨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这段话作者在韩文版自序中有一次提到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活着中更多的是非正常的死亡福贵作为一个过去的不肖子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直到人们以为他们该死的时候依然活着而他的亲人慈爱的父母温顺宽厚的妻子美丽善良的女儿充满朝气的儿子年轻力壮的女婿聪明活泼的外孙却相继走向死亡对于福贵来说活着就是承受一次次死亡的打击是用自己的双手亲手埋葬自己的亲人这里没有丑恶与美丽的区别也不存在善良与正义美丽鲜活的生命或消于贫穷疾病或亡于事故灾难无边的苦难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不断向人靠拢直至摧毁他脆弱的生命死亡对我们来说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是如此的真实袭击着可以触摸到的人的生命而同时我们感受到的也不再是余华以往给予我们的关于死亡的阴冷战栗与恐惧凶残与暴力死亡不再是血淋4淋的感觉这些都随着平静温情的叙述淡淡化开死亡像日暮火红的夕阳渐渐隐失在天边纵然是悲哀的结局也给予了我们一个壮美的欣赏过程活着展示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悲苦的美朱光潜所言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活着用死亡直击着我们的心灵而它在背后要努力展现的是福贵与他一家人对待苦难的方式活着原本是中国人的一种最朴素的生存愿望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奋斗的目的但在活着的背后又分明地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和对命运的无奈需要有难以想象的忍耐力具备自然生命的坚韧纵然是这样我们在这部小说中还是能看到小说主人翁的那种乐观精神随口唱两句歌谣说两句酸话福贵牵着一头老牛在阳光正浓的树荫下平静地向我们讲述着他的一生他很感谢有人听他的故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没有悲伤没有痛苦只有怀念每次向别人述说自己的故事就好象是又重新活了一次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就是这样简单却深藏哲理要想好好的活着不仅要有坚韧的毅力还要有那种看透生死敢于直面死亡的乐观精神在一部著名的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母亲说过一句话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看似一句简单的话却5蕴含着一个哲理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意思是说众生万物一产生出来也就开始了死亡的过程一完成死亡也就开始了新的产生过程此乃生死之一体两面死亡作为和爱情一样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穿越种族和时代的隔阂在一代代生者的人生字典里反反复复地被重提和推敲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那种生与死的探讨值得我们去深思福贵作为小说中的主人翁他虽然只是一个非常卑微的人活了几十年却真正弄清了一直困扰人的问题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显得是那样的从容好像是在说一个与他无关的故事没有对命运感到悲伤没有对死亡产生恐惧安然地和自己的那头老牛相伴度过最后的时光用他的话说亲人们虽然先于他死但是有他亲自埋掉而自己也不用担心村里人会把他和家人埋在一起就好像他并不是去死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个可以和家人团聚的世界佛教推崇生死轮回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老百姓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是不灭的他会再次轮回获得生命有庆死的时候福贵就对自己死去的父母说有庆要来了你们带他好一点他活着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