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区概论
第一节:社区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一、社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社区的含义。
1、“社区”一词的由来。
“社区”的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菱。1887年,他在社会学名著《社区与社会》中,使用了“社区”一词,从此,“社区”成为社会学中的专用概念。腾尼斯也因此成为社区理论的创建者。腾尼斯认为,社区首先是在血缘、家庭、家族的自然基础上建立的血缘共同体,逐步发展和分离为人们居住在一起的地缘共同体,最后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
2、社区的定义。
第一次给“社区”定义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帕克对社区的定义,主要从两个角度讲:一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二是从地域性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群体。
我国社区概念最早是由费孝通翻译过来的。他将英文community翻译成“社区”,意在用“社”表示群、群体的意思,用“区”表明一个位置,具有地理上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概念最复杂、歧义最多的词之一,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出发点和理论依据的不同,对社区可以进行不同的定义,社会学对社区的定义有100多种。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指出:“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的辖区”。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我们所讲的社区,应该是与整个社会密切相连,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生活群体、或社会生活共同体。在这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们具有共同的权利义务、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精神纽带,感情相依、利益相连、出入相邻、守望相助、危困相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把社区规模界定在居民委员会的辖区范围层面。
(二)社区与社会、社区社会组织、行政区划单位的关系。
1、社区与社会。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人与人“自然的”、“本质的”、和“有机的”连接,依靠情感纽带,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相互认同,沉浸在共同的世界之中,其典型是母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进一步地扩展,在邻里、朋友、以及宗教信徒之间也会存在类似的联系;“社会”的联系则是“人为的”目的性的连接,人与人只是通过契约来达成彼此之间的交往,市场交换关系和都市生活便是典型的社会联系。
两者的区别具体表现为:其一,在空间地域、组织范围角度,社区比社会小,社区的地域范围比社会小,更具体,社区是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或纽带,社区成员通过参加社区活动,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其二、在成员关系角度,社区比社会更具凝聚力,同一社区的居民,普遍具有共同归属感,具有共同的上去,相互间的关系较一般社会成员间更加亲密,甚至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其三,在社会功能上,社区比社会的功能更加具体和专门化,社区更加接近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则更多执行国家的功能,在功能方面更接近于国家。
在对两者的区别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社区与社会关系非常密切,以至于有人将社区等同于社会,或者说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这种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其一、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区所拥有的人口、地域和设施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其二、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内部人员、地域等具体因素的多少和大小,决定了其内部关系的复杂程度。社会不是社区的简单相加,社区也不能反映出社会的整个内涵,但是整个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体系,社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社区中的关系可能有社会的特点,而社会中的关系也可能在社区中得以反映。
2、社区与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生活在一个社区的居民,由于其频繁的交往而产生共同体的意识,并同时产生比较稳固的社会关系。在社区共同体意识和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 会产生出一定的组织形态,并且需要一定的组织去发挥社区功能,维系社区关系,以及推动社区发展。
社会组织在社会学中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发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社区社会组织是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以公益或共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其基本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组织成员主要是本社区的居民。
(2)活动区间通常只限于本社区范围内。
(3)基于社区居民的内在需要建构起来,因此具有较强活力。
(4)组织成员自由进入、退出,组织结构较为松散。
由此看出,伴随着社区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始终承担着完善社区功能、维系社区关系的职责。传统农业社区中,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比较简单,所需要的服务一般通过家庭、家族和邻里就可以满足,社区社会组织表现为广义的社会组织;进入工业化社会,社区人员构成、经济活动类型、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日趋复杂化,一般性的家庭和邻里无法满足社区管理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对社区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逐步就形成了各种社区组织,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个组织体系,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
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社区属于社会学范畴,强调依靠血缘、地缘关系,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行政区划单位属于政治学范畴,强调依靠行政力量,法定形成的,用以实现各种职能的政权机构。两者的区别非常清晰。
由于行政区划的划分要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因此,行政区划单位在一定范围内与社区出现了交叉,出现了基层法定社区,即:在自然性社区的基础上,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共同体,具有明确的社区边界和法定社区组织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党组织、居委会等。这些法定社区是为了实施行政管理而人为划定的,有明确的界限,并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自然社区相对提出。
(三)、现代社区的特征。
通过对社区与社会、社区社会组织、行政区划单位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社区含义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与传统社会的社区相比,现代社区具有这样的特征:
1、社区是一个“小社会”。
从社区与社会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一个成熟的社区不仅包括一定的人口、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生产生活设施、一定的社区群体意识和一定的社区文化等,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而且包含人们的多种社会关系、多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多种社会活动,有着完整的组织机构和自己的运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具备一定功能的完整的“小社会”。
2、社区是人类活动的承载体。
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社区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交活动的处所,也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人类社会生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社区这一地域空间内进行的。
3、社区是人类活动的承载体。
社区居民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文化现象,它受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社区文化是社区与社区之间相互区别的关键。社区是社区文化的生产地、生存地和传播地,社区文化无不带有本社区特有的烙印。
4、社区具有多种功能。
社区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基本场所,人们在社区进行生产、生活、交往、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都体现了社区所承载的功能。概括起来,社区的主要功能有服务、保障、参与、教育和社会控制等功能。
5、社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社区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它的变化是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进入现代社会,社区的变迁速度不断回忆,并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步入良性运行阶段,社区环境不断改善,社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尤其是职能化社区的出现,成为社区变迁过程的一个崭新形式。
二、社区的基本要素。
(一)、人口要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要素是社区的第一要素。人口是社区发展的承担者,社区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社区的人口要素进行分析,主要从数量、质量、人口结构、分布和流动等方面进行。
社区人口数量是指:生活在某一时期社区的人数。人口数量决定了社区社会关系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它既是衡量社区规模的重要标志,又是确定社区层次的重要依据。
人口质量是指:一定时间、地域和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人口质量既是社会进步的力量和基础,又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和表现。
人口结构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区人口的内部组合状态,如: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情况。社区的人口结构有时间目的规定性,没有具体时间标志的社区人口结构是不存在的。
人口分布是指:居民及其活动在社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即社区内人口的自然或地理分布情况,包括人口密度大小、距离、互相交往或与其他社区相互联系的方式。
人口流动是指:社区内居民数量的进出和增减,及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
(二)、地域要素。
地域是人们从事各项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人们基本的生活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互相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地域要素是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相区别的根本之处,社区要求有一定面积的区域,有明确的地域界限。社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包括:地势、气候、动植物等,对整个社区的性质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组织要素。
社区内成员在一起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机构来协调人们的行为,这样就产生了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保证了社区内人们共同、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它也是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社区组织是指社区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以满足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根据社区内组织的人际关系性质不同,社区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大类。
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严格的组织制度、体系和运行方式,以及固定的场地、设备、资源等特点,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中心、银行、学校等。
非正式组织具有自然形成、规模较小、组织规范约束力弱、成员间关系紧密和认同感强等特点,如社区合唱团、舞蹈队等。
(四)、文化要素。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反映了社区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内容。社区内,人们在经常性的互动中,逐渐产生共同的、特有的行为规范和观念。社区文化能使社区成员获得相似的行为或价值观念,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并使社区产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五)、心理要素。社区的心理要素是指: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产生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同社区的不同结构,会对社区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社区会产生或自豪或羞耻的情感,这就是社区的归属感;一个人与他人互动,把自己看成是社区的成员,并承担一定的义务,这就是社区的认同感,与血缘、地缘、业缘等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紧密相连,使社区居民与社区荣辱与共。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帮助,有助于社区共同行为的产生,使社区共同体的生命得以发展。
(六)、物质要素。
社区的物质要素主要是指:为社区成员生活、活动和发展所提供的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基本服务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如:各种商业设施、文化娱乐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等。它是保障社区成员生存的必要手段,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节:社区的类型和功能
通过对社区进行分类,可以明晰不同类型社区的特点,把握不同类型社区的工作规律。通过对社区分类的梳理,可以了解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分类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区理论。
一、社区的基本类型。
(一)、按照经济结构、人口密度、社会组织形态等多元标准进行划分: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和城市的出现,都是在进入以农耕和定居为特征的文明社会以后,伴随着非农业劳动人口的出现和壮大,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就开始逐渐分化,工业化革命加速推进了这两种社区的差异,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成为人们居住的最主要的两种方式,两种社区在经济活动、人口、社会组织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带有普遍性,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也成为社区分类中最为重要的类型。
1、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的形成,受自然进化的影响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血缘为纽带的自然起源,即一个农业家族,按自然进化过程,扩大为一个农村社区;或者,由若干独立的农业家庭迁移,组合而形成村落;或者在群体运动的推动下产生一个新社区。
在生产方式上,农村社区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农村社区的主导产业,即农林牧渔业。在经济活动方式上,农村社区是一家一户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生产上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效率低,季节性强,劳动分工不明晰,社区经济活动简单。
从地域和人口的特征来看,农村社区人们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流动性小,人口的职业结构比较简单,人口结构的同质性强。
从社会组织形态来看,农村社区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亲属关系,以及长期在一起生活形成的乡亲关系。农村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组织都是建立在家庭体系的基础上,甚至完全以家族体系的结构来行使社会组织的功能。家庭在生产、生活中既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和娱乐单位。农村生活自给自足的特点,使家庭、亲属、邻里在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上作用突出,因此农村社区中,家庭、亲属、邻里等初级关系和初级群体非常重要。
从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看,农村社区生产方式简单,生活方式单调,生活节奏缓慢,人们活动的范围较小,交往面较窄,因而获得的信息较少,思想上偏于保守。
2、 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出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结果。从经济活动方式来看,城市社区以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城市的经济活动特点促进了人口集中,回事了人际间的交流,促进了社会分工,加快了专业化生产、服务行业的发展。
从地域和人口方面来看,城市往往建设在交通要道、军事要塞,或是具有某种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地貌特点通常是比较平坦,且有充足易取的水资源,同时,城市之间的地理位置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城市沿交通线成长形成;城市社区人口密度大,人口结构的异质性特点突出。城市人口相对集中,有利于人们的相互交往和服务,有利于人口智力资源的开发,但过于集中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住房、交通、犯罪等问题。同时,城市社区人口流动性大,生活多样化,限制了人们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直接接触,人际交往多向而且频繁,因此,社会关系趋向表面化、匿名性、短暂性。
从社会组织形态上来看,城市社区由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分工精细,专业化强,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一个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人口稠密,各种组织、机构林立,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需要有规模庞大、内部职能分工和权力分层复杂的科层制管理结构。所以,相比之下,城市社区人际关系复杂。
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社区中,不同职业、阶层、文化背景的人居住在一起,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