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 四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吉祥文化
吉祥文化是人类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反映,源起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并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创造手段的丰富及生命意识的增强而越来越曲奇庞杂。但正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指出:“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大致分成两个方面:器物和风俗。”我国吉祥文化同样地也大致可分物体吉祥和行为吉祥两个方面。所谓物体吉祥,主要体现为我国历史众多的传统吉祥物。所谓行为吉祥,则主要表现为各种丰富多彩的祈吉习俗及行为。两者都是以有形的器物或可见的行为表达无形的吉祥观念。
中国最早的吉祥物典型代表为“四灵”,即龙、凤、龟、麟这四种灵异动物。《周礼•春官•大司乐》中有“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之语,郑玄注曰:“象物,有象在天。所谓四灵者。天地之神,四灵之知,非德至和则不至。”“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据专家考证,这几种动物是中国原始图腾崇拜的遗留。如夏人以蛇(龙)为图腾,商人以燕为图腾,东部民族以凤为图腾,东夷中部民族以龟为图腾等。后来由于部落战争,相互联合或吞并,各部落图腾已经复合成为集各种鸟兽形象于一身的神异动物,图腾也转变了职能,成为鸟兽鱼虫之畜养,甚而成为保护神,进而成为吉祥物。
作为祈福的象征,四灵在中国吉祥物天地中最先登场。河南濮阳西水坡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蚌壳堆塑的“中华第一龙”。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鸟纹,已窥见“丹凤朝阳”的原始雏形。殷代以灵龟兆吉凶。麟在四灵中出现最晚,但春秋战国时已经成形。汉代形成的“四灵”体系,源远流长,至今不衰。
行为吉祥表现在风俗习惯和行为中。在山东泰山顶上,为了求得后嗣,妇女们将红线、红布条结在小树枝上,或将石子放置在小树杈上,表示向山灵祈求后代。旧时婚嫁,许多地方男女订亲后,男家送女家以“包袱”,里面有布料和其他物品,象征着“包福”。如果同一条街有两家娶媳妇,谁家早发轿谁家为好,这叫“抢福”。
出嫁那天,新娘落下的眼泪,称为“金豆子”,流得越多越好。入洞房后,新娘要喝面汤,叫吃宽心面;吃红皮鸡蛋,称“一口咬到鸡蛋黄,明年生个状元郎”。新人合卺之前,还要撒栗子、枣、花生,象征早生贵子。
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所有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象征体系及民族吉祥物,而且至今还有吉祥文化的创生。比如各种大型的运动会,像奥运会、亚运会或全运会,在其正式举办之前,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设计吉祥物,作为大会能顺利成功举办的吉兆,受到人们一致的追捧。传统吉祥物与民间祈吉行为、习俗似一对从民族文化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同胞兄弟,反映了吾国吾民的追求和向往。
(沉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
1.下面对于“吉祥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吉祥文化体现了人类对吉庆祥瑞的向往和追求的观念。
B.吉祥文化的产生,从时间上来说,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
C.吉祥文化是不能创生的,因为它有自己的相对稳定的象征体系。
D.吉祥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可分为器物和风俗两个基本方面。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最早的吉祥物是“四灵”,在“四灵”中“麟”出现得最晚。
B.“四灵”成为吉祥物的演变过程为“图腾-鸟兽虫鱼之畜养-保护神-吉祥物”。
C.“四灵”形象是各部落图腾形象复合的一个结果,实际上不只四种动物形象特征。
D.“四灵”吉祥物体系是汉代成形的,它的吉祥内涵是“非德至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有形之器物和可见之行为表现吉祥观念,这个“器物”和“行为”并非是任意的,具有传统性、民族性。
B.吉祥内涵的生成方式包括了谐音法,比如男家送女家以“包袱”,里面有布料和其他物品,象征着“包福”。
C.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不具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素,是为了迎合世界盛会而创造。
D.传统吉祥物(即物体吉祥)与民间祈吉行为、习俗(即行为吉祥)似一对从民族文化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同胞兄弟。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重,字子重,庐陵人。正德三年进士。殿试对策,历诋阙政。授刑部主事。刘瑾兄死,百官往吊,重不往。张锐、钱宁掌厂卫,连构搢绅狱,重皆力与争。锐等假他事系之狱,赎杖还职,仍停俸。
嘉靖六年春,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会寻甸土酋安铨、凤朝文反,廷议以重谙滇事,乃改云南。初,武定土知府凤诏母子坐事留云南,朝文绐其众,言诏已戮,官军将尽灭其部党,以故诸蛮悉从为乱,攻围会城。重督兵击败之,而遣诏母子还故地。其党愕,相率归之。朝文计穷,绝普渡河走。追兵至,歼焉。铨逃寻甸故巢。官军攻破其砦,执铨,贼尽平。重推功于前抚臣傅习,并进秩任子。缅甸、木邦、陇川、孟密、孟养诸酋相仇杀,各讦奏于朝,下重等勘覆。遣参政王汝舟、知府严时泰等遍历诸蛮,譬以祸福。皆还侵地,供贡如故。重列善后数事,悉报可,赐玺书褒谕。重乃恤创残,振贫乏,轻徭赋,规画盐铁商税、屯田诸务。民咸便之。
当是时,镇守太监杜唐、黔国公沐绍勋相比为奸利,长吏不敢问,群盗由此起。重疏言:盗率唐、绍勋庄户,请究主者。又奏绍勋任千户何经广诱奸人,夺民产;唐役占官军,岁取财万计。因极言镇守中官宜革。帝颇纳其言频下诏饬绍勋命唐还京待勘二人惧且怒遣人结张璁谋去重。会重奉命清异姓冒军弊,都司久未报,给饷后期。唐等遂嗾六卫军华于军门。巡按御史刘臬以闻。劾重及唐、绍勋处置失当。璁从中主之,解重职,责臬党庇,调外任,唐、绍勋不问。都给事中夏言等抗章曰:“以军士噪罪抚、按,纪纲谓何?况重奉诏非生事。臬言唐、绍勋罪与重等,今处分失宜,无以服天下。”帝怒,夺言等俸。重罢归在道,闻御史王化劾其为桂萼党,不胜忿,抗疏陈辨,请录“大礼”大狱被逐诸臣,而自乞褫职。又言璁奸佞,不宜在左右。璁疏辨。帝以重失职怨望,黜为民。重以臬被谪、言等夺俸,皆由己致之,复疏乞重谴代言官罪。帝益怒,以已除名,置不问。重家居二十余年,言者屡荐,竟不复召。
(《明史·列传第九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颇纳其言/频下诏饬绍勋/命唐还京待勘/二人惧且怒/遣人结张璁/谋去重。
B.帝颇纳其言/频下诏饬绍勋/命唐还京待勘二人/惧且怒/遣人结张璁/谋去重。
C.帝颇纳其言/频下诏/饬绍勋命唐/还京待勘/二人惧且怒/遣人结张璁/谋去重。
D.帝颇纳其言/频下诏/饬绍勋命唐/还京待勘二人/惧且怒/遣人结张璁/谋去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B.“厂卫”: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皇帝整顿吏治和防治腐败的机构。
C.“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后也有指南方汉族的意思 。
D.“巡按御史”又称抚台。地方军政大员之一,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又是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欧阳重殿试时敢于批评朝政的失误,初为官时不阿附权贵。任刑部主事时,执掌东厂及锦衣卫的奸佞张锐、钱宁制造冤案,陷害士大夫,欧阳重仗义执言。
B.欧阳重督率军队打败蛮兵进攻,放回武定土知府凤诏母子笼络人心,平定云南反叛,但将功劳让给前任巡抚傅习,朝廷晋升傅习官阶并授予傅习儿子官职。
C.镇守太监杜唐、黔国公沐绍勋相互勾结谋取私利,导致盗贼丛生,受到欧阳重的弹劾,他们结交张璁,张璁利用六卫军军门哗变事件,解除欧阳重的官职。
D.欧阳重辩驳御史王化的弹劾,请求录用“大礼”案驱逐的大臣,自请革去官职,奏请驱逐张璁,让自己替代言官受罚,皇上生气地贬黜他为平民,不再召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重乃恤创残,振贫乏,轻徭赋,规画盐铁商税、屯田诸务。民咸便之。
(2)会重奉命清异姓冒军弊,都司久未报,给饷后期。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醉花间
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此词全用仄韵,全词十句,一韵到底。其中上片四句每句有韵,第三四句又构成对偶句。
B.这是一首春词,起句突出一个“春”字,主题是咏春惜别,伤年华之易逝,叹良会之难得。
C.这上片四句纯属写景,随着作者的移步换形,虽在小园,却能一句一个景、一步一个境地引人人胜。
D.下片前三句既赞美江南一带的山川风物。又在赞美之余发出感叹,山河不老,而人却在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