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报考指南】运用“线差比较法”填报志愿
运用“线差比较法”填报志愿
芮执俭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技术性工作。我省实行大平行模式填报志愿及投档录取模式后,推荐使用“线差比较法”测算或选报志愿院校。
一、“线差比较法”的概念
(一)什么是“线差比较法”。“分数线差”包括“考生线差”和“院校线差”,是指考生高考分数或院校录取分数超出批次控制分数线的分值。所谓“线差比较法”,指的是将“考生线差”与“院校线差”分值大小相比较而作出的考生选报院校能否投档或录取的预计。
(二)“院校线差”包括哪些内容。“院校线差”包括院校“最高线差”“最低线差”和“平均线差”。“最高线差”指院校录取最高分与批次控制分数线差值;“最低线差”指院校录取最低分与批次控制分数线差值;“平均线差”指院校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控制分数线差值。“平均线差”越高,说明院校层次越高;相反,“平均线差”出现负数,说明不仅是缺额院校,而且是线下征集志愿院校。
(三)“平均线差”在“线差比较法”中的作用。用“线差比较法”测算或选报志愿过程中,“平均线差”是主要参数,因为它既是衡量一志愿满额院校投档或录取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院校层次的重要标志。经过近几年笔者用“线差比较法”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的实践证明,尽管各批次的录取控制线和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经常有较大浮动,但院校“平均线差”变化却较小,会在某个中轴线的上下小范围浮动。一般当“考生线差”≥“平均线差”时,一志愿满额院校的录取概率是非常高的。
(四)“相关因素”对“平均线差”的影响。“相关因素”是指考生在使用“线差比较法”选择或填报志愿时,针对“平均线差”年度变化较大的院校需要考虑的若干要素。主要包括:院校批次、学校层次、办学地域、院校录取人数与往年相比是增加还是减少、历年一志愿满额或缺额情况、“大小年”现象、院校历年录取分数线走势、“最高与最低线差”在大平行模式下的收窄幅度及其对“平均线差”的影响、省内或省外院校、“热门学校或专业”效应、考生对所报专业的要求等等。考生应在综合分析上述若干要素对“平均线差”影响大小的基础上,作出是否需要适当增加“平均线差”的安全系数,以及增加多大比例安全系数的决定。
二、“线差比较法”的特点
近年来,外省用于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排名定位法”及“批拔高度法”。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考生分数越高,选择院校的准确率越高,这对于报考部分“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及教育部直属高校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其缺点是随着录取过程变化,录取批次和院校层次降低,院校数量和录取人数越来越多,常说的志愿“扎堆”或“撞车”现象就会越来越多。同时,对于一志愿缺额院校,特别是具有线下征集志愿的一志愿缺额院校,其测算误差越来越大,参数的准确率越来越小。如我省2014年理工类本科(提前批至本科三批)录取人数约10万人。其中“211工程”以上高校录取约9000人左右,本科一批院校录取15306人,本科二批院校录取35073人。如果说本科一批以上考生可以根据“排名定位法”选择志愿院校,到本科二批及以下批次,或者说500分以下考生,同一分数段内考生数量增大,选择院校的盲目性就越来越大,而“批拔高度法”用于一志愿缺额院校及具有线下征集志愿的一志愿缺额院校测算,其准确率也明显降低。
比较而言,“线差比较法”的优势在于:首先,此种方法基于考生对院校的广泛选择上,充分考虑了不同院校之间的差异性,避免或部分避免了“排名定位法”及“批拔高度法”的不足;同时,对于缺额院校或具有线下征集志愿的一志愿缺额院校,压线录取或降分幅度情况都会大致清楚,特别是在大平行模式下,影响院校线差因素减少,“平均线差”浮动性相应降低,测算结果会更趋准确。
三、“线差比较法”的具体方法
用“线差比较法”选择院校的方法为:(一)当“考生线差”等于或大于院校录取“平均线差”时,说明所报志愿比较合理,达到了一志愿满额院校投档或录取的基本条件。“考生线差”在院校“平均线差”与“最高线差”区间的分值越高,按志愿院校及专业录取的可能性越大;(二)当“考生线差”大于“最低线差”,同时大于“平均线差”三分之二分值点以上时,说明既有被一志愿满额院校投档或录取的可能,也满足被一志愿缺额院校投档或录取的基本条件,需要分析“相关因素”作出判断;(三)当“考生线差”大于“最高线差”时,说明所报院校偏低,需要调整志愿;(四)当“考生线差”小于“最低线差”时,说明所报志愿偏高,需要调整志愿;(五)对当年新增院校或历年录取分数线资料不全的院校,建议在批次控制线差三分之一分值点以内,分析“相关因素”后作出能否按一志愿院校投档或录取的判断。
芮执俭,男,1955年生,甘肃省景泰县人。清华大学毕业,担任过大学教师,从事过高校行政工作。1990年起在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负责招生宣传工作至今,曾出版专著《焦氏易林注译》,合著有《甘肃高考志愿分析与点评》《甘肃高考填报志愿数据指南》及《甘肃高考录取规则解读》
2015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报考志愿应避免八大误区
【导语】如何科学的填报高考志愿?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高考填报误区,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误区1
不顾实力,盲目冲
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平行志愿没有什么风险,因此,第一、第二志愿冲,第三、第四志愿冲,第五、第六志愿才和自己的实力差不多。
解读:针对填报志愿时如何排序六所高校的问题,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尹兆华建议,第一个和第二个志愿学校应是考生非常向往但依据往年分数报考可能有些悬的学校,可以“跳一跳”,努力冲一下;第三、四个志愿高校应是考生比较喜欢且依据往年分数录取问题不大的学校,可用来“稳一稳”;最后两个志愿高校是考生按照平时成绩完全有把握考上且自己又能接受的高校,可用来“保一保”。
误区2
院校之间梯度不合理
一些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设置的梯度太小,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之间,第三和第四志愿之间都只有几分的梯度。
解读: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尹兆华建议表示,6个学校间应有分数差,最好在10至20分,如果分数差只有5至10分,则两校录取分数线过于接近,可能录取不了。
误区3
专业志愿不服从调剂
按照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规则,一名考生投档到A志愿学校,由于分数较低(刚过投档线)、专业志愿填得较高(都选择学校较热门的专业)、专业志愿不服从调剂,仍可能被退档,而退档之后将无法再投到之后的志愿。
解读:为规避这一风险,很多高校承诺“进档即取”,但必须满足“专业志愿服从调剂”的前提,为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必须谨慎考虑服从调剂。
误区4
只考虑分数,不考虑兴趣
在实际填报时,有很多家长和考生只以分数为依据,根本不考虑兴趣,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对学校、专业不满意。
解读:在填报志愿时,通常要遵守三个原则,一是“实力原则”——按实力进行定位;二是“政策原则”——符合高考政策和志愿填报规则;三是“兴趣原则”——结合实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
误区5
只盯着本地院校
近年来,很多考生在一本填报志愿时,选择面比较广,面向全国各高校。但在二本填报中,他们大多选择本地院校,而不愿意选择外地院校。
解读:以上海为例:去年高考录取中,上海公布的二本线偏低,很多上海家长认为孩子上上海本地二本院校没有问题,在各校公布投档分后才发现,几乎所有上海高校的投档分都提高了,部分高校二本投档线反超一本最低控分线,投档线最高的高校甚至比二本最低控分线高出97分。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的信息,外省市院校计划比重上升,约占全部二本招生计划的1/3,而这些外地计划中相当一部分无人填报。
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合理组合,把眼光放宽,不只盯着本地高校,增加高考的录取几率。
误区6
重“热门专业”,轻“新兴专业”
面对数以千计的专业,到底选择哪个?大多数考生或家长都会去选择当下的“热门专业”,所以造成了在同一个批次开设这些“热门专业”的院校,出现严重“撞车”的现象,导致分数同比往年一定会升高,使得一些考生会失利于这些专业,出现“退档”。
解读:无疑,热门专业是学校的“拳头产品”,师资力量最强、软硬件设施最佳。在学习这些专业时,学生可以接触到学术的前沿,也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到专业领域内的前辈大师。
然而,在看一些新增专业时,比如说物联网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家长和考生去了解的范围有限,包括专业的学习、开设院校、师资力量、深造机会、就业情况参考的资料或是实证偏少;此外,重要的是没有以前的录取分数作为参照,考生和家长往往很难定位,就会造成好多人不考虑或是不愿意填报,所以这些专业的录取分数低一些,给了考生一个录取机会。
但家长们一定要注意,新增设的专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某些行业,为该行业缺乏专业人才而开设的。所以家长面对新增专业时,一定要认真研究,慎重考虑,是否适合孩子去学习与发展,把握住这些机会。
误区7
重“录取分数”,轻“录取原则”
很多家长与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只是看这个专业的往年录取分数是否和自己的分数相对应。有些考生和家长会将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与专业的优劣联系起来,认为分高的专业,在这个院校中就是好专业。分数低的就不是好的专业,但是这种对应能联系起来吗?
解读:当下,录取分数一直被炒作,似乎成为了公众感知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学生培养质量、专业优劣的指标,因此诸多名牌大学的优质生源大战也愈演愈烈。
实际上,专业的录取分数高,一方面与该专业受关注程度高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也与开设院校的专业实力强有关。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与专业的优劣联系起来。比如当下财经类专业在各所院校录取分都较高,但某些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实力却一般,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
考虑是否能被某院校的某个专业录取,不仅要参考这个专业的往年录取分数,重要是要掌握这个院校的“录取原则”。
比如录取原则是“分数优先”的院校,我们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