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眼下的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往往是忧大于喜。无病呻吟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胡编乱造的父母“死亡率”或“离婚率”居高不下,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几乎可以通吃高考作文……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似乎成了“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成了语文教师经常谈起而又深感无奈的话题。
近日翻看学校文学社刊物《凝眸》,几位藏族学生写的习作却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文笔还稍显稚拙,但情感纯朴真挚。我很欣喜、很感动,并且很有一种想和大家分享的冲动。
我们学校是上海市基础教育的援藏单位,目前有64个藏族学生在校就读。为了使这些来自世界屋脊的孩子们尽快适应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组织了“共同的家园”、“走进上海人家”和“敬老院义工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在上海就读期间,他们的个子长高了,人壮实了,也更懂事了,而一直没有改变的,是他们纯真的心灵和开朗的性格,以及对父母、对老师、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恩和挚爱之情。在他们的笔下,离开家乡时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像普天下的奶奶一样对自己孙辈无微不至的千叮万嘱;得知家乡地震时“我”牵挂亲人的焦虑心情;“似乎老了,憔悴了”的母亲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一朵灿烂绽放的百合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