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古琴的历史

234阅读 | 11收藏 | 15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古琴的历史第1页
古琴的历史第2页
古琴的历史第3页
古琴的历史第4页
古琴的历史第5页
古琴的历史第6页
古琴的历史第7页
古琴的历史第8页
古琴的历史第9页
古琴的历史第10页
古琴的历史第11页
古琴的历史第12页
古琴的历史第13页
古琴的历史第14页
古琴的历史第15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5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妤故仙妤 上传于:2024-03-29
古琴起源的传说 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富代表性的乐器之一。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的古琴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需要重点扶持和抢救的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琴究竟起源于何时,其基本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其早期的演变脉络如何,始终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人们推测古琴的历史,有3000年之久。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HYPERLINK "javascript:;"商代的甲骨文中“樂”字是“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可为HYPERLINK "javascript:;"商代已有琴之一说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诗经》为中国最早的文献之一,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载有自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首古代乐歌。其中琴的记载反复出现于字里行间,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当时的琴乐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孔子曾将《诗经》305篇 “皆弦歌之”,《诗经》实为最早的琴歌总集。自殷商算起,琴至少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琴产生于更早的上古之世。历代文献记载中最多见的,则是有关HYPERLINK "javascript:;"伏羲制琴的传说。如《礼记》中载:“HYPERLINK "javascript:;"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HYPERLINK "javascript:;"《琴操》也有:“昔HYPERLINK "javascript:;"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等说法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 纵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还有HYPERLINK "javascript:;"神农说、HYPERLINK "javascript:;"黄帝说、HYPERLINK "javascript:;"唐尧说、HYPERLINK "javascript:;"虞舜说几种。HYPERLINK "javascript:;"东汉傅毅HYPERLINK "javascript:;"《琴赋》有:“HYPERLINK "javascript:;"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之说。《世本》也说:“HYPERLINK "javascript:;"神农作琴,又曰,琴长七尺二寸”。司马迁写《史记》,从HYPERLINK "javascript:;"黄帝始,定下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大多由此发端的基调。古代帝王系谱,不论HYPERLINK "javascript:;"夏虞商周,莫不以他为远古始祖。传说中的HYPERLINK "javascript:;"黄帝,带有十分浓重的神话色彩。他不但定律,还曾创制名为《清角》的琴曲,可见琴的发端也与其有关。 在后人的心目中,尧是贤德与圣明的化身。古代有许多文献将尧推为琴乐的创始人。如《帝王世纪》曰:“尧作《大章》,使无句作五弦琴,天下大和。于是景星耀于天,甘露晞于地,朱草生于郊,凤凰止于庭,嘉禾孳于亩。”HYPERLINK "javascript:;"宋代的朱长文著HYPERLINK "javascript:;"《琴史》,书中将帝尧列为全书之首:“帝尧宅天下,……当《大章》之作也,琴声固已和矣!”。古文献中还有许多关于舜制五弦琴的记载。如《礼记》中有:“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的描述。 任何一种文明的起源,都应该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实践过程。古人往往喜欢把某种事物的产生,归功于某位英雄或某个代表人物。因此,无论是HYPERLINK "javascript:;"伏羲、HYPERLINK "javascript:;"神农、还是HYPERLINK "javascript:;"黄帝、虞、舜,他们应该都是中国古史中传说时代的首领,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肇始时代。人们之所以将创制琴瑟以及其它开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宏伟业绩,归之于这些远古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并加以褒扬和赞颂,本质上体现了炎黄民族尤其是HYPERLINK "javascript:;"先秦以及其后儒家对于文明肇始时代的这些“先圣”、“先王”的尊崇与敬仰。 早期出土的琴 由于木材保存不易,能保存到今天的古代琴的实物,十分难得。 目前考古发掘所见到的最早的“琴”类乐器实物,为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其年代约在公元前433年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曾侯乙墓十弦琴通长67.0厘米,与现今通行的琴相比要短很多。此琴用整木雕成,由琴身和一活动底板构成,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琴面圆鼓有波状起伏,无HYPERLINK "javascript:;"徽。琴身下面垫放的活动底板,形制大小基本与音箱底面吻合。琴通髹黑漆,出土时仍光泽柔润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这件十弦琴除了弦数不同之外,其 “半箱式”音箱也与今天所见唐、宋琴的合体“全箱式”有异。但其在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的主要结构形制及缚弦的方法上,则与今日之琴基本一致。 中国所见七弦琴的最早出土实物,则为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琴。此琴通长82.1厘米。由剔空的面板、底板盖合而成。面板挖成长方形空间,靠近首端、弦孔下似成轸盒。底板仅剔凿一“T”字形凹槽。面板尾端即琴尾。琴尾实心,下设一足。首岳上有弦痕数道。此琴的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十分相近,可证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也出土了一张七弦琴,此墓的年代已为HYPERLINK "javascript:;"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琴通长81.5厘米,由琴身和底板两部分组成。琴身又可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外表髹黑漆。无HYPERLINK "javascript:;"徽,底平。其结构形制与湖北荆门郭店七弦琴基本相同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 不断丰富的出土资料,已经显示出这种自成一体的古乐器的脉络。按时代先后看,自曾侯乙墓琴、荆门郭店琴、长沙五里牌琴到马王堆七弦琴,不难找到它们在形制结构、制作手法和造型风格等方面的流传有绪、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些“半箱式”琴的出土范围,也体现出了它主要的流行范围,即中国南方的湖北和湖南地区,这是古代楚文化的区域。这些证据已可表明,这种“半箱式”的琴,应该是流行于中国古代楚文化范围的一种楚式琴。对于这些出土之“琴”,目前考古学家、音乐学家和古琴家争议颇多。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现今古琴之前身。另一些学者观点相异,认为这些出土之琴与古籍所载古琴不符。留存至今的HYPERLINK "javascript:;"先秦文献,当为古代中原地区的文字资料,所记载的古琴与考古发现的南方楚式琴有所区别。与当今七弦琴属同宗异族的关系,而非前后直接相承的关系。因此,只能称此类琴为“琴类乐器”或“古代楚式琴”。 先秦 HYPERLINK "javascript:;"春秋时期,琴已发展成可用于独奏的乐器,并产生了许多演奏水平很高的琴家和许多动人的作品。据史料记载,在HYPERLINK "javascript:;"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中,都有精于古琴的宫廷琴家,如HYPERLINK "javascript:;"师旷、HYPERLINK "javascript:;"师文、HYPERLINK "javascript:;"师襄、HYPERLINK "javascript:;"师涓等等。HYPERLINK "javascript:;"师旷是HYPERLINK "javascript:;"春秋时期晋国的大乐师,他能演奏多种乐器,尤以古琴为最。在《左传》、《国语》等许多典籍中,均有关于HYPERLINK "javascript:;"师旷的记载和传说。 在HYPERLINK "javascript:;"先秦时期,古琴还被广泛地用于伴奏及歌唱,称“弦歌”。《诗经》中也有不少诗篇提到古琴,如“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之句,说的是当时的琴乐,已是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如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说法,表明琴乐成为当时的人们待人接物、相互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娱乐形式。又如“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之句,证明了琴乐还是当时祭祀大事的重要内容,并常可和鼓等乐器配合使用,山东女郎山战国墓中就曾出土了抚琴击鼓俑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的景象。在这种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有了HYPERLINK "javascript:;"伯牙、HYPERLINK "javascript:;"雍门周等杰出的琴家。 关于HYPERLINK "javascript:;"伯牙的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末年荀子的《劝学篇》,2000余年来脍炙人口。同时期的《吕氏HYPERLINK "javascript:;"春秋》中还记载了HYPERLINK "javascript:;"伯牙弹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相传,HYPERLINK "javascript:;"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无论是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表现“洋洋乎志在流水”,他的好友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子期死后,HYPERLINK "javascript:;"伯牙痛失知音,从此再也不鼓琴了。这个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HYPERLINK "javascript:;"伯牙和子期也就成为知音的典范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 由于HYPERLINK "javascript:;"先秦时期“士”族文人阶层的兴起,,使得古琴成为当时士大夫修身理性的工具。孔子、庄子等先贤圣哲,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了各自的琴乐审美观念,同时也是出色的古琴家。山东曲阜至今尚存“孔子闻韶处”的古迹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诸侯林立的HYPERLINK "javascript:;"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 秦汉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当时的统治者在征集民歌的同时,也从各地选拔一些民间的优秀艺人,在宫廷中任HYPERLINK "javascript:;"鼓琴待诏。HYPERLINK "javascript:;"师中、赵定、HYPERLINK "javascript:;"龙德,他们都是HYPERLINK "javascript:;"西汉中叶宫廷中的HYPERLINK "javascript:;"鼓琴待诏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HYPERLINK "javascript:;"师中是汉武帝时期,东海下邳(今江苏宿迁)的名琴家。由于他的影响,当地好琴成为时尚。据HYPERLINK "javascript:;"刘向《别录》所言:“至今邳俗犹多好琴”。赵定是渤海人,HYPERLINK "javascript:;"龙德是梁国人。 汉宣帝年间,皇帝“欲兴协律之事”,由丞相把他们从民间选拔出来,在宫廷中充当待诏。据记载,赵定是个很安静的人,但弹起琴来,却能使人“为之涕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们还分别留有关于琴的著作,“《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为HYPERLINK "javascript:;"师旷之后。《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可惜都已失传。HYPERLINK "javascript:;"刘向亦说:“雅琴之意,皆出HYPERLINK "javascript:;"龙德《诸琴杂事》中。”《诸琴杂事》很可能是集大成的巨著,原书也早已不存。 除了宫廷中的专业琴家,HYPERLINK "javascript:;"汉代文人爱琴解音,风气之盛,始终不衰。著名的文人琴家有HYPERLINK "javascript:;"司马相如、HYPERLINK "javascript:;"蔡邕父女,还有哲学家HYPERLINK "javascript:;"扬雄、HYPERLINK "javascript:;"刘向、HYPERLINK "javascript:;"桓谭等。这一时期,古琴的演奏指法也有相当的发展。 至HYPERLINK "javascript:;"汉代,七弦琴的形制已基本定型;但此时之琴,是否有音位标志——HYPERLINK "javascript:;"徽,则尚有争议。在HYPERLINK "javascript:;"汉代HYPERLINK "javascript:;"枚乘(?~前140)的《七发》中,曾提到用龙门之桐制琴,用野蚕之丝制弦,并用“九寡之珥为约”。用珥做成的约(或弓勺、的),本指箭靶的中心,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指琴HYPERLINK "javascript:;"徽。除了湖南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HYPERLINK "javascript:;"西汉七弦琴的实物以外,一些墓葬中也常有抚琴陶俑出土,其往往琴置膝上,两手作拨弦状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另外,在大量的HYPERLINK "javascript:;"汉代画像石中,常有抚琴画面的出现。1936年,河南南阳市草店一座大型HYPERLINK "javascript:;"西汉墓中,出土了3方乐舞画像石,其上共刻有乐伎、侍者及主人等25人,是南阳汉画像石中人数最多、场面最大的一幅,其右门楣石上即刻有鼓琴的场面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 在琴论领域,HYPERLINK "javascript:;"汉代琴家和文人也有不少著述。除了前述HYPERLINK "javascript:;"刘向的HYPERLINK "javascript:;"《说苑·琴录》、HYPERLINK "javascript:;"扬雄的HYPERLINK "javascript:;"《琴清英》、HYPERLINK "javascript:;"桓谭的《新论·琴道》等,还有一部重要的琴学文献——HYPERLINK "javascript:;"《琴操》,这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书据传为HYPERLINK "javascript:;"蔡邕所撰。 魏晋南北朝 从汉末到HYPERLINK "javascript:;"魏晋时期,在士族阶层出现了一批不依附于宫廷的文人音乐家,著名的如“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竹林七贤”中的HYPERLINK "javascript:;"嵇康、HYPERLINK "javascript:;"阮籍、HYPERLINK "javascript:;"阮咸,另外还有HYPERLINK "javascript:;"杜夔、HYPERLINK "javascript:;"傅玄、左思、HYPERLINK "javascript:;"刘琨、HYPERLINK "javascript:;"成公绥、HYPERLINK "javascript:;"孙登、HYPERLINK "javascript:;"戴逵、宗炳、HYPERLINK "javascript:;"柳恽、HYPERLINK "javascript:;"柳谐等等,俱以善琴著称于时。 HYPERLINK "javascript:;"嵇康(223~263年)是HYPERLINK "javascript:;"魏晋名士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与名教采取一种完全对立的态度,他向往摆脱世俗的羁缚,追求一种心境的宁静,一种不受约束的淡泊生活。HYPERLINK "javascript:;"嵇康钟情于琴,他说:“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他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因此,琴和诗是HYPERLINK "javascript:;"嵇康籍以忘忧、守道、逍遥的工具,弹琴、咏诗是他自觉追求的人生乐趣和诗化人生的象征。 六朝时期,君主和士子大多爱好文学和音乐。一些出身于庶族寒门的文人,由于士族门阀制度的限制,经常处于不得志的境地。他们往往愤世嫉俗,隐遁逃世,以琴书自娱。如载逵、戴颙、戴勃父子、宗炳、HYPERLINK "javascript:;"柳恽、HYPERLINK "javascript:;"柳谐等,都是当时较有影响的文人琴家。 HYPERLINK "javascript:;"魏晋HYPERLINK "javascript:;"南北朝文人不仅弹奏琴曲,而且也自创琴曲。HYPERLINK "javascript:;"嵇康所作琴曲,相传有《嵇氏四弄》,即《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后世常把这四弄和HYPERLINK "javascript:;"蔡邕的HYPERLINK "javascript:;"《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其HYPERLINK "javascript:;"《琴赋》一文,摹声状音,辞采天发。HYPERLINK "javascript:;"《琴赋》中提到许多琴曲作品,包括传说中HYPERLINK "javascript:;"师旷演奏的HYPERLINK "javascript:;"《白雪》、《清角》,以及古代的《渌水》、《清徵》、《尧畅》、《微子》等曲目。在HYPERLINK "javascript:;"《琴赋》中,还记录了当时流行的琴曲有HYPERLINK "javascript:;"《广陵止息》、《东武大山》、《飞龙鹿鸣》、《流楚窈窕》以及HYPERLINK "javascript:;"《蔡氏五弄》、《王昭(君)》、《楚妃》、《别鹤》等等。HYPERLINK "javascript:;"南北朝时期的戴颙兄弟也作有琴曲多首。竹林七贤中另一个精于琴的文人HYPERLINK "javascript:;"阮籍(210—263年),是“建安七子”阮瑀之子。他出身仕宦,博览群籍,满怀济世之志,但身逢乱世,只能时时借酒佯狂,以啸、琴表达其孤傲不群的性情。琴曲HYPERLINK "javascript:;"《酒狂》,就是表达他这样心境的作品。 在琴论领域,HYPERLINK "javascript:;"嵇康的HYPERLINK "javascript:;"《琴赋》,是一篇深入而富有诗意的琴论。另外比较重要的还有HYPERLINK "javascript:;"嵇康的HYPERLINK "javascript:;"《声无哀乐论》,HYPERLINK "javascript:;"阮籍的HYPERLINK "javascript:;"《大人先生传》、谢希逸的《琴论》、崔亮的《琴经》、萧衍的《琴要》、萧绎的《纂要》,等等。 文献中明确提到HYPERLINK "javascript:;"徽的是HYPERLINK "javascript:;"嵇康(223—262年)HYPERLINK "javascript:;"《琴赋》中“HYPERLINK "javascript:;"徽以锺山之玉”,但文中没有提到具体的HYPERLINK "javascript:;"徽数。有徽之琴的较早图像材料,见于考古发现的南京西善桥HYPERLINK "javascript:;"南朝齐、梁陵墓画像砖《竹林七贤与HYPERLINK "javascript:;"荣启期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图中HYPERLINK "javascript:;"嵇康和HYPERLINK "javascript:;"荣启期所弹之琴,琴面外侧均列有十多个明显的琴HYPERLINK "javascript:;"徽。近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件HYPERLINK "javascript:;"嵇康弹琴图漆盘,漆盘的时代为HYPERLINK "javascript:;"东晋。所绘HYPERLINK "javascript:;"嵇康弹琴形象和琴的造型,与南京西善桥HYPERLINK "javascript:;"南朝墓“竹林七贤”砖画基本相同)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另外,HYPERLINK "javascript:;"东晋画家顾恺之(约346-407年)所绘之《斫琴图》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制琴的场景。此时的古琴,已经确定无疑地呈现出其成熟的“合体全箱式、七弦、两足、十三HYPERLINK "javascript:;"徽”的风姿。 隋唐 HYPERLINK "javascript:;"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辉煌的时期。然而,与繁盛的歌舞燕乐相比,古琴音乐在HYPERLINK "javascript:;"唐代多少显得有点落寞。白居易在《废琴诗》中不无感叹地写道:“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HYPERLINK "javascript:;"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可知古琴音乐在HYPERLINK "javascript:;"唐代不为时人所重的遭遇。 尽管如此,古琴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知音。不仅不少文人与琴人之间有着很深的交往,而且不少著名的文人本身也弹奏古琴并参与琴曲的创作,著名的如王绩、王维、李白、顾况、白居易、温庭筠等等。由于他们对琴曲有着深较层次的理解,在他们的诗篇中的一些生动描绘和精辟的论述,对于理解琴曲的内在含义和了解当时琴乐发展的状况,均有着一定的意义。唐诗和唐文中保存的有关琴曲、琴家、演奏、欣赏等方面的评论,是研究HYPERLINK "javascript:;"唐代古琴音乐的珍贵资料。从这些诗文的生动描绘中,使后人得以领略当时象HYPERLINK "javascript:;"董庭兰、蜀僧睿、陆僧辩、李山人、蜀道土等人的精妙演奏,以及古琴音乐在当时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HYPERLINK "javascript:;"唐代古琴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涌现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专业琴家,如赵耶利、HYPERLINK "javascript:;"董庭兰、HYPERLINK "javascript:;"薛易简、HYPERLINK "javascript:;"陈康士、HYPERLINK "javascript:;"陈拙、颖师等,这些琴家不仅以其高超的演奏技术获得当时人们的尊重,而且在搜集、整理、加工传统曲目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 初唐琴家赵耶利(563—639年),曹州济阴人(今山东曹县),史载他“所正错谬五十余弄,削俗归雅,传之谱录”,因其琴艺而被时人称为“赵师”。HYPERLINK "javascript:;"董庭兰(约695—765年)是盛唐开元、天宝间的著名琴家,他和HYPERLINK "javascript:;"唐代不少文人都有着很深的友情,如高适、李颀、房琯等。HYPERLINK "javascript:;"《神奇秘谱》中有《颐真》一曲,传为HYPERLINK "javascript:;"董庭兰所作。HYPERLINK "javascript:;"薛易简是天宝年间翰林院的古琴待诏,著有《琴诀》一卷,主张弹琴应“声韵皆有所主”,强调演奏时要“定神绝虑,情意专注”。指出了古琴演奏的“七病”,如不得“瞻顾左右”、“摇身动手”等,这些琴论均为后世所沿用。 HYPERLINK "javascript:;"唐代琴家在继承传统的琴曲的基础上,还有许多新的创作。晚唐琴家HYPERLINK "javascript:;"陈康士据屈原同名长诗创作的HYPERLINK "javascript:;"《离骚》,就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琴经典名曲。晚唐琴家HYPERLINK "javascript:;"陈拙和HYPERLINK "javascript:;"陈康士大体同时,撰有《大唐正声新徵琴谱》十卷,《琴籍》九卷和《琴法数勾剔谱》等,可惜均已不存。随着HYPERLINK "javascript:;"唐代大量传统琴曲的整理、新琴曲的创作传世,以及琴曲谱集的刊传和编纂,这一切促使HYPERLINK "javascript:;"唐代古琴的记谱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与发展。一般认为,古琴由HYPERLINK "javascript:;"文字谱到减字谱的划时代的变革,也由中唐时期琴家曹柔完成的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 HYPERLINK "javascript:;"唐代琴曲艺术的提高也推进了造琴工艺的发展。从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来看,隋唐时期在古琴的斫制工艺上,已达到相当的高度。HYPERLINK "javascript:;"唐代最为著名的斫琴家是四川雷氏家族,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HYPERLINK "javascript:;"雷琴”、“雷公琴”、“雷氏琴”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雷家世代造琴,有名的琴匠有雷威、雷俨、雷绍、雷会、雷珏、雷文、雷迅、雷霄等。今故宫博物院所藏唐琴“HYPERLINK "javascript:;"九霄环佩”、“HYPERLINK "javascript:;"大圣遗音”、“HYPERLINK "javascript:;"飞泉”,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藏“HYPERLINK "javascript:;"枯木龙吟”琴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等,经专家考证,皆为HYPERLINK "javascript:;"雷琴。其它有名的HYPERLINK "javascript:;"唐代斫琴名家还有郭谅、沈镣、张越、冯昭等。 两宋 HYPERLINK "javascript:;"宋代帝王均十分好琴,宫廷中设有琴待诏。太宗赵匡义(976—997年)在至道元年(995年),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命待诏朱文济、蔡裔给人们演奏。HYPERLINK "javascript:;"徽宗赵佶(1101—1125年),更是嗜琴如命。他曾搜罗当时南北名琴绝品,并专设“万琴堂”来收藏这些名琴。其中最为名贵的是HYPERLINK "javascript:;"唐代雷威所斫的HYPERLINK "javascript:;"“春雷”琴。宋HYPERLINK "javascript:;"徽宗精于弹琴作画,传世名画宋HYPERLINK "javascript:;"徽宗《文会图》与HYPERLINK "javascript:;"《听琴图》即其生动写照。《听琴图》描绘在一棵高耸入云的青松之下,宋HYPERLINK "javascript:;"徽宗身穿常服信手弹琴,旁边山石之上坐有两人,正侧耳倾听HYPERLINK "javascript:;"INCLUDEPICTURE "http://huodong.ndcnc.gov.cn/huodong/guqin/Files/ICO_pic.gif"。在他们的倡导与影响下,朝野上下,无不以能琴为荣。古琴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极为盛行,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名士俱以弹琴知名于世。 HYPERLINK "javascript:;"宋代以琴见长的僧人也有很多,如HYPERLINK "javascript:;"夷中、知白、HYPERLINK "javascript:;"义海等,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琴僧。慧日大师HYPERLINK "javascript:;"夷中是宋太宗时的HYPERLINK "javascript:;"鼓琴待诏朱文济的弟子。《梦溪笔谈》称:“兴国中,琴待诏朱文济鼓琴为天下第一。京师僧慧日大师HYPERLINK "javascript:;"夷中尽得其法”。夷中和尚的学生HYPERLINK "javascript:;"义海,在越州法华山练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后来向HYPERLINK "javascript:;"义海学琴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人能及得上他。对此,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HYPERLINK "javascript:;"义海能诗善文,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被欧阳修讥之为“听琵琶”,HYPERLINK "javascript:;"义海却很不以为然,他结合琴声的特点,重新肯定了韩诗。他还总结琴曲的演奏速度的变化规律是:“急若繁星不乱,缓若流水不绝。”HYPERLINK "javascript:;"夷中的另一个弟子是知白。对于他的琴艺,欧阳修曾在诗中写道:“岂知山高水深意,久已写此朱丝弦”,并称他能继承HYPERLINK "javascript:;"夷中的琴艺:“吾闻夷中琴已久,常恐老死失其传。HYPERLINK "javascript:;"夷中未识不得见,岂谓今逢知白弹。遗音仿佛尚可爱,何况之子传其全。” 则全和尚是HYPERLINK "javascript:;"义海的学生。他其所著的HYPERLINK "javascript:;"《节奏指法》中,对古琴演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则全的弟子钱塘僧人照旷在HYPERLINK "javascript:;"北宋政和年间,以弹奏HYPERLINK "javascript:;"《广陵散》著称。宣和间照旷长期住在中都(今北京),出入于贵人之门。 HYPERLINK "javascript:;"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琴师多会聚这里,形成了古琴的一个重要的流派 ——“浙派”,他们的传谱称“浙谱”,以区别于以前的“江西谱”。浙派琴家中以HYPERLINK "javascript:;"郭楚望成就最大。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琴曲,有一些颇具特色的琴曲创作。这些琴曲通过他的学生HYPERLINK "javascript:;"刘志方传授给HYPERLINK "javascript:;"杨瓒的门客HYPERLINK "javascript:;"徐天民、H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