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两会”
命题角度一 两会概况
时事速递
材料一 2021年3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2021年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两会上诸多看点备受世界关注。
材料二 2021年3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议程包括:一、听取和审议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二、听取和审议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三、列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四、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政治决议。五、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六、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七、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材料三 2021年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议程包括:一、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二、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三、审查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四、审查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五、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议案。六、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正草案)》的议案。七、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八、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九、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十、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知识链接
1.两会的召开体现了我国哪些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召开及议程反映了教材哪些知识?
(1)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3.李克强总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什么?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中居于最高地位。
(3)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4)我国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议程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知识?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都要向它报告工作。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3)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与行使国家权力,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全国两会备受世界关注说明了什么?
(1)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紧密联系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离不开中国。
(3)我国是推动世界变革的重要力量,正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国际社会期待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带来新机遇。
(4)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命题角度二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一)保障改善民生
时事速递
材料一 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市场主体也是为稳就业保民生。各地加大稳岗扩岗激励力度,企业和员工共同克服困难。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新增市场主体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巨大冲击下能够保持就业大局稳定,尤为难能可贵。
材料二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材料三 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残疾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他们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健全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强残疾预防,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及时帮扶受疫情灾情影响的困难群众,坚决兜住民生底线。
知识链接
1.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说明了什么?
(1)国家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5)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6)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
2.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下能够保持就业大局稳定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坚持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较快向好,社会稳定。
(4)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施策,稳就业保民生。
(5)人民群众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勤勉实干,与国家共渡难关。
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稳就业保民生,我国采取了哪些举措?
(1)坚持“六稳六保”,确保就业稳定。
(2)大力倡导“地摊经济”,激活市场主体稳就业。
(3)减免小微企业税收。
(4)实施灵活就业激励计划,鼓励创新创业等。
4.“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1)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4)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
(5)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党和政府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的必要性有哪些?
(1)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促进一体化发展,需要科学规划。
(2)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3)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4)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6.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3)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4)加强政策倾斜,给予落后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
(5)动员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二)推进乡村振兴
时事速递
材料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确保种源安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材料二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
知识链接
1.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表明了什么?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党和政府坚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2.我国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需要。
(2)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3)是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4)是保障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等。
3.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有何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中国粮食自给自足。
(2)有利于保障耕地面积,促进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
(3)有利于保障农民就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1)加强人才、科技、资金等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建设富裕乡村。
(3)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垃圾分类,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4)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乡村普法建设,建设法治乡村。
(5)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建设文明乡村。
5.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可以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
(1)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
(2)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为乡村绿色发展做贡献。
(3)主动学习和积极宣传党有关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支援乡村建设的公益活动,勇担社会责任。
(4)积极就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三)促进科技创新
时事速递
材料一 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举措。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材料二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材料三 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知识链接
1.我国“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彰显了哪些力量?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力量。
(2)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
(3)艰苦奋斗的实干力量。
(4)敢为人先、探索新知的创新力量等。
2.我国“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说明了什么?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2)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3)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等。
(5)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我国取得这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2)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我国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
(4)我国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科技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5)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
4.为什么要激励企业创新?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2)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3)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4)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5)企业是社会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企业必须自强奋斗、勇于突破。
(6)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赠予的,企业不能只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5.我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举措有何重要意义?
(1)有利于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强国。
(2)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3)有利于推进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创新,国家以及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国家:(1)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奖励科技创新型人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力度,为科技发展提供人力、物力以及政策上的支持。
加强与其他国家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
青少年:(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把创新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从身边小事做起,敢于创新、勤于思考,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等。
(四)助推教育发展
时事速递
材料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高中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建设,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规范校外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知识链接
1.“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说明了什么?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党和政府重视公民的受教育权,致力于维护教育公平。
(3)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2.我国为什么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2)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有何重要意义?
(1)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3)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4)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教育强国等。
4.“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将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1)有利于深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
(2)有利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有利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保障公民平等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国家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
(2)深化改革创新,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3)坚持用科技创新助推教育发展,让教育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等。
(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