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标:
1训练选择题的判断方法和技巧,将客观题错误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2训练综合题的思维模式和表述公式,将主观题的得分率提高到最高限度
3提高训练强度,强化规范答题,拒绝因低级错误而丢失宝贵的分数
1高考四个能力要求:
a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前提
b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高考地理考试的核心能力
c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题得分能力
d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最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基础能力
2高考命题特点:
知识抽样------全面复习,要分清主次
图像承载-----注重各种新图的判读要领与分析思路
能力覆盖------空间定位、逻辑推理、联系迁移以及临场的应变能力等
重在过程------分析综合, 判断推理, 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
立意深刻------关注与当前热点联系的隐性信息
情境新颖------具备迅速理解试题中虚拟情境的能力
3高考解题建模
审题干(中心词、修饰词、指令词、连词)
列模板(地理要素全方面)
究地点(考虑特殊的角度)
细筛选(决定要点的去留----答有利还是不利,自然还是人文)
整语言(地理术语、要点顺序)
具体操作:
1 良好的审题习惯(穷尽图和材料当中的一切信息)
(1)审文——明确限制条件,确定答题方向一审题干二审材料三审题分
(2)析图——提取图上的有效信息:看图例看图的性质(坐标图、柱状图、地形图等)
A审题干: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找出“中心词”、“修饰词”
◆找“主语(中心词)”——确定题中主题,认定答题方向
◆找“定语(修饰词)”——锁定限定条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
◆找“动词(指令词)”——确定作答方式
◆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此问题的分值是多少,根据分值确定要点个数,也就是分析解题条件, 确定思维方向.
(1)明示条件(显性)(2)暗示条件(隐性)(3)多重条件(两个或以上条件)
(4)限定条件:数量词,方位词,程度
2做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要求和意图。
对任何题型的图文材料,都应有两次提取信息(即要两次审题)
提取信息,进行信息转化(找出问题的实质——考什么)
隐性信息→间接信息 直接信息→显性信息 陌生信息→熟悉信息
第二步: 结合选择题的题干、综合题的设问再次提取信息,发现材料与题目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 根据试题情境和设问要求等,确定描述的思路(列模板)。要全面 。
第四步:组织语言, 全面简洁, 全面简洁, 逻辑清晰地加以描述. 有条理--答得精
2013高考复习全攻略
整语言(地理术语、要点顺序)要求做到:
1要点全面:不遗漏、无多余
2要点全面:不遗漏、无多余
3富有逻辑:先因后果、有理有据
4富有逻辑:先因后果、有理有据
5地理术语:使用地理专业词语地理名词
6地理术语:使用地理专业词语地理名词
7书写工整:格式整齐,不涂画
8格式整齐:编“序号”或用“分号”(分点作答)
一定切忌:
1针对一点,反复啰嗦
2违背地理原理
3违背该地状况
4违背地理事物情况
5违背地理事物情况
6违背地理事物情况
具体作答时注意以下关系
(1)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关系
原因的分析,一定要注意因果关系,层层递进,追根溯源。
(2)具体答案与模糊答案的关系
对于答案中自己似是而非的部分,在不影响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少写
(3)答多与答少的关系
对于自己确信无误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的书写,做到“踩点”准确,语言精到、简洁、条理分明;但对于自己把握不准的部分坚持多写些内容、多分几个点、多用地理语言。
(4)主要答案与次要答案的关系
在原因分析、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中,尽量抓住主要方面
(5)课本语言和日常用语的关系
组织语言时要尽量用课本语言这是任何参考答案都推翻不了的标准答案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类问题都要往两个方面去想
一是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包括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光热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资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气压带和风带等
二是人为原因
人文因素包括人口、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策、资金、工农业基础、历史
(2)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3)回答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4)回答评价类问题时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5)区位问题。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分析从自然和人文社会两方面分析。
(6)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
(7)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
*综合、辨证、发展地分析地理事象的影响
二、问答题答题技巧命题规律 根据近年问答题的设问一般有以下类型
1. 特征问题2. 区位问题3. 分布规律4. 评价问题5. 意义问题6. 措施7成因问题
(一)特征描述
☆地形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的基本内容思路模板
考题呈现方式
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类型
地形类型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谷地等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特征。
等高线地形图 河流流向
地形以 为主,地势 方位高 反方向
地势起伏
地势高低及其变化
气候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的基本内容
表达形式
气温特征
气温的高低 及季节或年际变化
“衡温”型
热 带终年高温 寒 带终年严寒
“变温”型
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温 带冬冷夏热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降水特征
年雨型
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少雨型
终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夏雨型
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
冬雨型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水热组合
气候类型的判断重点方法
以温定带; 先判断最冷月均温确定属于五个热量带当中的哪一个
以水定型:再看降水属于四种类型当中的哪一个最终确定气候类
河流水文特征成因主要从地表形态和气候降水的来分析
描述的基本内容
判断依据
水位
高低和变化特征
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及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功能
流量
大小和季节变
取决于降水特征和流域的大小
汛期
汛期时间和长短
含沙量
大小
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结冰期
有无或长短
取决于最冷月月均温
水能资源
丰富程度
取决于流域内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的基本内容
判断依据
流域
面积大小、跨度
支流源头分水岭
流程
长短
陆域面积一般岛屿河流流程短经纬跨度
支流
支流数量、分布及形态
取决于地形和降水状
流向
自 向 流
取决于地势的倾斜方向水往低处流
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
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模式 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湖、土壤、资源
☆地表环境特征的描述模式 *植被状况生物圈 *地表物质状况岩石圈、土壤圈 *地表水状况水圈。
☆自然资源的特征 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资源的种类、资源的组合状况
☆人口特征的描述模式 主要人种人口密度大小是否均匀稠密地区及稀疏地区及成因 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
☆工业特点的描述模式 主要工业资源状况工业分布特点及因素工业发展优势、问题及方向
☆农业特点的描述模式主要农业类型农业生产水平农业发展优势、问题及方向
地理要素
思维方向
自然特征
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
人文特征
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地形空间排列方式地势——海拔、地形倾斜方向、走势、地势起伏状况、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
气候特征
气温、降水、光照、日较差、年较差、降水与热量的组合
水文特征
年径流总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
农业生产 特征
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等值线
主要从走向、疏密、大小等方面分析
工业生产特征 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二)区位问题。
☆农业区位分析模式
影响因
具体分析的参考方
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①市场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主导作用日益增强通过供求关系调节生产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③科技
自然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条件水热组合气象灾害
地形
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及起伏
土壤
肥力状况、酸碱性质
水源
气候湿润度河流、湖泊分布
社会因素
市场
市场的需求、市场距离
交通
交通通达度、运输方式
科技
技术水平、科技投入
政策
现行政策指向、社会发展趋势和理念
劳动力
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数量
限制因素
不利因素及自然灾害
工业区位分析模式
自然因素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社会经济 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 能源:有色金属工业 市场(腹地)、交通 科技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工业 劳动力(数量素质) 农业经济基础提供食品和原料 环境(风向、河流)、资金、政策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 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条件2.政治因素3.军事因素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3.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交通建设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因素科技因素等
(三)分布类问题三种情况
☆“点”状分布 “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一般要具体说出哪密集哪稀疏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如北京城镇分布是西北较稀东南较密。上海宝钢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 ) (等值线图中)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方法运用极值变化法。
1.把握地理事物分布的极值再由极大值向极小值连续描述。(有时需要指出极值所在
2.延伸方向走向疏密面积大小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 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等值线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内容
静态 描述
延伸方向
沿经线或纬线、沿河流、沿山脉、沿海岸延伸
弯曲凹凸
向南或北凸出、向高或低海拔凸出
动态 变化
走向变化 疏密变化 范围变化
(四) 辩证评价类 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
评价类试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