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名人张海迪的励志故事
提到张海迪,人们就会想到《轮椅上的梦》。张海迪身
残志不残,他的小说总是让人感受到一股力量,一股积极
向上的力量,让人们对这个世界重新充满了希望。小编最
近在一本杂志上阅读了一篇残疾名人张海迪的励志故事,
感觉这篇残疾名人张海迪的励志故事确实写得很好,所以
今天编辑出来送给大家。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 自学成才的著名作
家, 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项》、《天长地久》,
散文集《鸿雁快快飞》 《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
问》《我的德国笔记》等, 翻译了《喝多克一一一头大象的
真实故事信《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她现任中国
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
积极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 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上世
纪 80 年代, 她坚韧不拔的精神, 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
力量, 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
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张海迪, 1955 年 9 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
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快乐而活泼, 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可惜, 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1960 年一个明朗的早晨, 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 她和
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 忽然跌倒了。从此, 双腿丧失
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肴艇血管瘤, 病情反复发
作, 非常难治。五年中, 她做了 3 次大手术, 脊椎板被摘去 6
块, 最后高位截郊。这样, 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 只能整天
卧在床上。当年, 医生们一致认为, 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 一
般很难活过27 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 终于有一天,
张海迪按捧不住心中的渴望, 对妈妈说:“妈妈, 我要上学!”
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 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 每当病痛折磨她时, 坚强的张海迪没有
流泪, 疼得实在厉害时, 为了分散注意力, 她就猛揪自己的头
发, 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 她揪下
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 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
校里, 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 学查字典, 学一个又一个
生字。她趴在床上, 用腹膊支撑着身体抄书, 学完了一本又
一本小学课本, 没有人催问, 没有人检查督促, 更没有考试和
考试中的竞争, 全靠着自学。努力是加倍的, 成功的喜悦也
是加倍的。于是, 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
还有思维能力, 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通过非同寻常
的努力, 她还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
五线谱, 并能用手风琴、琵倒、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1970 年 4 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来
到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的农村生活。她发
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 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 课余还帮助
学生组织自学小组, 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 张海迪便萌生了
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
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 努力研读了
《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
书。为了认清内脏, 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 为了
熟悉针灸穴位, 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 在自
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起初, 她在白菜疙将上、在葛下上扎。在白菜疙将上进
了几天以后, 就在她自己身上进针, 她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
首先要自己感觉。曾有人问她, 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
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 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她说:
“恰恰相反, 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 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 比
如脸上的穴位, 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要
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 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 能够治
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 在十几年中, 为群众治病达 1 万多
人次。
后来, 她从保尔* 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
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 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
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 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
许多中外名著, 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
认准了目标, 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 都要跨越过去,
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