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微异
----园林与盆景比较初探
厦门大学建筑学院王绍森
Same Origin and Different Details
---Comparing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Penjing
Wang shaosen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园林与盆景的起源,文化思想、构成要素,设计等几个方面探其异同关系:同源相生,同向微异。
关键词:园林、盆景、同源相生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penjing from origin、culture、composition and etc,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enjing have a same origin and differences in some details.
KEY WORLDS: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penjing 、same origin
在表达景观艺术中,盆景和园林中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东方人的自然观,其关系不亚于书画同源之说,他们是一对同源相联系的艺术,但在以后发展中这两门古老的艺术在各自的设计思想和审美方式上又有所不同,本文从起源,构成、设计等以下几个方面试探其异同关系。
一、同源相生
中国人在远古对自然的原始崇拜中,有以山岳为崇拜的灵台,又有以水为崇拜的灵沼,于是出现了上古园林,以至影响以后的园林形成,同样随着植物的崇拜影响,出现了灵囿苑林,到了周代,所有这些都是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在园林美学中,秦汉仙山之说影响以后格局,同样人们从山水中体味到人格之美,儒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唐宋文人对园林“壶中天地”的推敲细作,以及明朝到“芥子纳须弥”的演变中,园林和盆景始终是一对栾生艺术,从其构成来说中国的盆景也是园林的起源模式。自然山林——是二者共同的表像,而盆景是人可以巨而观之,园林是人游而观之。究其起源均是从原始崇拜中发源,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形成模式,中国传统汉字“園”中呈现出的盆景意象,可以说是最符合其象形意义。
二种艺术的作用与途径
从中国园林和盆景的构成因素看:二者都有“山、水,植物”等。而“山、水”在中国的绘画诗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盆景和园林二种以自然为对象的艺术,对其欣赏和设计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和目的性,概况起来可以分为A、以“道法自然”为目的。B、体现“情感的归宿”。C、表达人的自然天性。中国人的世界观中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思想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自然观,对自然的理解也包含了人们造园置景的行为之中:石头在常态是静的,无生命的东西,在文人中则变为“巧石无语最可人”,园林中被用作象征物品,来协调从工景观建筑与自然景观花木、山水之间的关系,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明.计成<园冶>)的效果,同样盆景中由于山石植物的配置也产生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冻而如睡”(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集>)的自然效果;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知识分中,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现实的生活处境跟他们美学中的理想相去甚运,因此寄情山水,在自然中寻找其内在精神是联系生命的愉悦与慰籍的途径,于是乎,丹青山水,造园,置景就成了这种愉悦和慰籍的具体方式,成为他们情感的归宿;天性是中国美学中一个特殊的范畴:明代文人高炼曾写道:“天性为神,人性为气,物性为形”,即天性是人们对生物感情恰好最高境界。天性是需要艺术家寻找深刻的感受,并进行表达方式的研究,在深思中表达东西,最后进入纯真,即对纯朴简洁的本质的回归,进了一个非虚伪造作的境界。
园林与盆景的设计思想探源
中国思想的主流是儒、道、释,即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思想,儒、道二家思想来自哲学思想,禅宗作为中土佛教的分支被认为是介于哲学和宗教之间的思想,这些都对中国的盆景和园林产生了决定的影响作用,而这些影响的源头都是一个海外仙山的神活故事。
海上仙山:中国古老有意识的景观设计比如盆景和园林来源于长生不老的梦想,早在战国年代传说一种能使人生长不老的药生长在三个仙山上,于是有就造出人工山水象征长生不老的仙山,中国神活中有三仙山之说,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有数仙人居住在那里,那里有长生不老药,飞禽走兽皆为白色,宫殿全是黄金、白银,远看似白云,乘船近看又像在水中由于风的阻隔,无法登临……还说鳌这个巨龟驮着山,松中仙鹤在空中飞翱,这其中较早的仙山(蓬菜、方丈瀛洲)、池水、植物的结合构成中国山水盆景的原型,也是中国古代早期园林最基本的模式。帝王更替,园林模式代代相传,源于永生的追求最终变成盆景、园林的设计目的。
儒家思想:孔子(前511—前479年)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中国的哲学史中占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哲学思想是“仁”,以“仁”建立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其方法论是:“中庸之道”,同时儒教在关于自然的语录中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其中“乐山、乐水”即为“人化的自然”,以自然喻志可以产生享受和快乐,同时“乐山、乐水”可以回归自然,免除多种社会的异化,达到一种心境上的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同构合拍。人们在乐山,乐水中从而达到身、心、气三个层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园林设计中对迭山、理水及自然山水的象征都是基于这方面的影响,但由于儒家的秩序、礼法的影响,对人工环境的建筑物影响更大、中国文人园林这种情感也导致了中国古典园林重在建筑设计而非景观设计,实际上这也是儒家入世观的体现。同样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园林与盆景的发展。
禅宗的思想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本土文化的消化产生很大影响,在以后的传播中慧能大师(638-713)创立了禅宗,他将中国传统思维和佛教有机结合起来,禅宗的基本观点在于放弃传统的宗教仪式;代之以沉思来开达顿悟,以至到“天上正觉”,“直指人心,具性成佛”。又强调“心即是佛”,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此乐于接受,使之完美地适应人的要求又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愉悦,使生活与自然通过“虚空”静心结合,以利于达到更高境界,中国的传统盆景中有一个单独分支、即单独地欣赏巧石、奇木花草、以最简便的物化形式达到悟赏,也可以说是禅宗影响体现,最终演变成当今的奇石与插花欣赏;同样中国园林在唐代传入日本后被极大地发展抽象,最后成为“枯山水”(日本亦称唐山水),如日本室町时代的造园名家相阿弥也将禅宗园林变成一种十分抽象意匠的“枯山水”,手法十分洗练,即不用真水,而是利用沙砾,地形象征山水,或以卵石,砾石白沙仿模自然,或通过山石的排列追求造型之美。枯山水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抽象盆景,只不过是在山水的象征上抽象升华而已。
二、构成因素的异同
中国盆景的构成因素有植物、石、水、配品(房、人物),盆景中可以分植物盆景,山水盆景和抽象意象(石、山、水),而其中“盆栽(bonsai)”植物为主,在广义的盆景(penjing)则更显山水意象;无论哪一种盆景,空间已不再是主角,相反山石、植物单项独立成景,但中国园林中,则同样有山、水、建筑、植物,盆景中植物的欣赏占主要方面,而在园林中、空间体验更具特点。相比较盆景和园林二者相同之处都是:二者体会人对自然的观念,有“道法自然”之精髓,不同之处盆景以聚焦静观赏景为主,而园林是行进中的散点赏景与静观结合。
三、盆景和园林的设计方法
在盆景和园林设计方法中,可以说总体是根据构成因素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担概况起来有“意、势、气”三个方面的特点。
1.意:中国艺术向来强调意在笔先,要产生一个好的意境,首先要做布局的合理象征,通过造园、配景手法,达到整体统一,体现“意”,天人之间的协调统一,合适的表达,含蓄的意义,丰富的视觉。中国的盆景和园林中有“庭际山宜小,休令着石添”“拳石苔苍翠,尺波烟香渺”的境界,甚至仅在盆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