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
(考试时间:60 总分:100)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4分)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阅读,让我们触摸经典,对话智者。我们在书海中遨游,(línɡ)( )听圣哲的教诲,体悟睿智的思(biàn)( )。从今天起,让心灵在书(jí)( )中旅行,我们的校园就会书香(mí)( )漫,我们的生活就会诗意盎然。
【标准答案】 聆;辨;籍;弥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音形转换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解答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目,要牢固识记汉字,根据语言环境推断词(字)义,选择正确的字,同时注意不要和其他同音字或形似字搞混。本题中“聆”容易错写成“铃”,“辨”容易错写成“辩”,“籍”容易错写成“藉”,“弥”容易错写成“迷”。
【end】
2、(3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失之东隅 别出心裁 循规为园 挑剔辩驳
B、雁横烟渚 呕心沥血 蒙络摇缀 吹嘘炫耀
C、不言而谕 囫囵吞枣 参差披拂 反应敏捷
D、流光溢采 依矩成方 密密麻麻 诲人不倦
【标准答案】 B
【解析】
A、园→圆。C、谕→喻。D、采→彩。
【end】
3、(3分)下面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作文,要动真情,要写真情实感。
D、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恰似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曲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标准答案】 C
【解析】
A项和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end】
4、(6分)按原文填空。(6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2)学而不思则罔,( )。
(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 )”。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标准答案】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不知而不愠
【解析】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end】
5、(4分)今年4月23日是第十八个“世界读书日”。某学校开展了“好读书,读好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材料一]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材料二]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学识渊博,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读透全书。
[材料三] 西汉时期匡衡,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但因家里贫穷,点不起灯烛,见邻家灯烛明亮,匡衡便在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在洞前映着光刻苦读书。
[材料四] 爱因斯坦读书时,分成三个步骤。他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
[材料五] 范仲淹青年求学时期,过着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五年间未曾脱衣而眠,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便以水沃面。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
(1)上面是某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两则材料是( )、( )。(2分)
(2)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2分)
名言: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仿写:一本书像( )。
【参考答案】 (1)材料三 材料五
(2)(示例)(一本书像)一盏灯,指引我们走入别样绚丽的人生旅途
【解析】
(1)材料三和材料五是从刻苦读书的角度介绍人物的,这与活动主题不符。
(2)原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读书的意义。仿句也要从修辞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进行仿写。
【end】
6、(4分)班级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4分)
(1)【查阅资料】你如果到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从下列书籍中选择哪两本?(2分)( )
A、《论语别裁》
B、《庄子心得》
C、《战国策》
D、《孟子的智慧》
E、《乐府诗集》
(2)【感悟君子】儒家经典中,有许多论述“君子”的名句,请写出一句并据此阐述什么才是“君子”。(2分)
答:( )
【参考答案】 (1)AD
(2)(示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别人对你不理解或误会的时候,你却不生气抱怨,不也是君子吗?现实生活中,对别人的误会不理解却不抱怨,说明道德素质高。可见儒家经典认为君子是指有道德、有修养的,具有完善人格的和高尚情操的人。
【解析】
(1)如果对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有所了解的话,选择就容易了。
(2)本题考查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对名句的积累能力以及对专项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也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end】
二、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21分)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end】
(2分)7、《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春秋末期( )家、( )家。(2分)
【参考答案】 思想 教育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对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文学常识要熟练掌握。
【end】
(2分)8、把文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2分)
( )
【标准答案】 不舍昼夜
【解析】
要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end】
(2分)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学而不厌 厌:( )
(2)可以为师矣 以:( )
【参考答案】 (1)满足 (2)凭借(这一点)
【解析】
课内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要牢记。
【end】
(4分)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
【参考答案】 (1)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也不恼怒,这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2)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可以先把握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然后用流畅的语言串联成句即可。
【end】
(3分)11、从《论语》中演化出很多成语,这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至少写出三个。(3分)
答:( )
【参考答案】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写出三个即可)
【解析】
积累文言文中的成语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时要认真掌握。
【end】
(4分)12、在材料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对照自己的学习生活说一说为什么。(4分)
答:( )
【参考答案】 (示例)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谦虚。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我感受到了谦虚的重要性,谦虚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只有谦虚,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拓展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选择一则自己最有感触的语录,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谈。
【end】
(4分)13、孔子及《论语》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根据上联写下联。(4分)
上联:孔子遍游六国
下联:( )
【参考答案】 (示例)《论语》影响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分别为“孔子”“遍游”“六国”找到对应的词语,并使句子通顺流畅。
【end】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5分)
玫瑰和胶囊
沈奇岚
十多年前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论坛,有一位年轻的企业家介绍自己的新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替人读书”。许多大企业的管理人员总是非常忙碌,却又很想读书。这家公司就为这些想读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把三百页的大部头著作精简成十页的“精华”。负责摘选和撰写“精华”的人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以保证浓缩的一定是精华。一时间这家公司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读书界的营养胶囊,小小一粒,让人们觉得获得了所需要的信息和养分,同时大大节约了时间。
当时我就想,这套办法是没法用在文学和哲学书上的吧。曾经有人将《安娜·卡列尼娜》摘编成一句“已婚的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然后卧轨自杀”,将《简·爱》摘编成一句“家庭教师简·爱在罗切斯特先生家里教书,后来嫁给了他”,不伦不类,引人发笑。事实是,如果抽去了故事的细节,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就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尽管读好作品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这才是真正能够回馈至生命本身的阅读。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或许可以压缩成“精华”,让无暇与心灵对话的读者迅速吞咽,立即获得营养。这是兔子吃胡萝卜式的阅读,是占有性的阅读。而另外一种阅读,则更从容。它考验读者的情趣,也试探读者的耐心。在阅读中,读者和书中的内容建立起生命的联系。读者找到了阅读的意义,增强了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生命也因此而丰富起来。
读书是个选择。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为了正确度过生命时光,使生命更加充实。获得信息和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是容易的,而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理解力的增加是有难度的。当网络渐渐分担甚至取代了图书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功能时,滋养心灵成了书籍更重要的功能。那些不可压缩的是什么?那些不能变成“精华摘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时代盛产各种各样的营养胶囊,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选自《读者》2015年第2期,有改动)
【end】
(4分)14、文章以“玫瑰和胶囊”为题,有什么妙处?(4分)
答:( )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将经典书籍比喻成玫瑰,将精华摘要比喻成胶囊;用语形象,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通过对比,突出本文论述的中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妙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从修辞(比喻)、写作方法(对比)和突出内容(论证“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这一观点)以及给读者的感受(形象生动,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几方面来分析。
【end】
(3分)15、第2段画线内容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参考答案】 举例论证或反面论证。用事实从反面论证“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的辨析能力。注意对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的辨析。答题规范格式:本段运用了什么(举例子)的论证方法,怎样地(具体准确)论证了什么道理(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end】
(4分)16、第4段画线句有什么含意?(4分)
答:( )
【参考答案】 阅读压缩的精品书籍能获得知识;付出时间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