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职场史上“最牛自荐”.wpt

264阅读 | 11收藏 | 5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职场史上“最牛自荐”.wpt第1页
职场史上“最牛自荐”.wpt第2页
职场史上“最牛自荐”.wpt第3页
职场史上“最牛自荐”.wpt第4页
职场史上“最牛自荐”.wpt第5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5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空吊信 上传于:2024-07-04
职场史上“最牛自荐” 从管理的角度解读,如果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次经典的策划案例,那么东汉思想家王充用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论衡》,可以称之为职场史上的“最牛自荐”。《论衡》的题名,表明王充要对往古与当时的一切思潮、学说加以衡量,评其是非真伪,定其轻重。诚如此,那正是王充的自己任职能力的一种证明。这种对自己能力的证明竟把三皇五帝治天下扯了进来,所以称之为“最牛”。 那时候的自荐本身就“牛” 春秋战国之际毛遂自荐的故事,被认为是职场中人勇于表现自己的经典案例。东汉时期王充自荐的勇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不知天高地厚,而且天高地厚均在其掌控之中。可惜王充没有碰到毛遂那样叱咤风云的机会,只留下了《论衡》这本自荐书。 王充少时聪颖好学,十五、六岁时赴洛阳太学,师从著名史学家、古文经学家班彪。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也是当时的最高学府。王充有这么高的文凭,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背景中本来就是要当官的;但是当时豪族门阀把持了东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大权,仕途和官场多为豪强子弟。而王充出身“细族孤门”,祖辈“以贾贩为事”,在官场上没有根基。其父王诵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横行乡里,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弄得是举家外逃,王充自然没有“我爸是李刚”的底气。因此,王充的第一次就业还是比较理性的,回到远离京城的故乡,凭着自己的文凭在县衙里谋了一个差事。王充如果入乡随俗,安心当一个刀笔吏,不难偏安一隅,但他怎么也放不下博士弟子的牛劲。 王充原本指望建立自己的关系网,有贵人拉扯自己,把自己举荐给更高的长官,使自己走得更稳、更高。但是偏偏与长官、权贵不合,遭到排挤,遂“废退穷居”,成了无业青年。王充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有幸看过皇帝老儿视察太学的宏大场面,在靠人举荐这条路走不通,走终南捷径又等不及的情况下,决心自荐。而且他还不像后来的李白等人那样,向州郡之类的长官自荐,而是准备直接把自己推荐给皇帝老儿。以王充“涉世落魄,仕数黜斥”的身份,不可能直接面君,于是写自荐信便成了最好的选择,这正好可以发挥他的博学优势。精心策划的自荐信竟洋洋洒洒写了二十万余言,成了一本自荐书,名曰《论衡》。 如果说危难中挺身而出需要勇气,那么在歌舞升平中竞岗当然要展示自己的业绩。可惜王充没有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对日常事务的处理还不及他看不起的一般文吏,实在拿不出像样的材料。这也难不倒王充,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展示业绩。这个“虚拟”世界当然不是互联网,而是人们奉为圭臬的经、传之类。即把经、传中的材料和前人的观点,无论其虚实对错,统统“求证”评论一番。这样一来,自从盘古开天地,对历代史实的针砭都成了自己的业绩。《论衡》与《论语》相对应,只不过《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结果,而《论衡》则由王充亲自捉刀,有望和《尚书》、《春秋》一样受人重视,你说牛也不牛。 从牛处才能读懂《论衡》 王充的“自荐信”博大精深,但是一般人很难读得懂,其中的论点亦自相矛盾。比如王充否定报应论神学的天命论,却提出了一种新的命定论。论说中想彻底打鬼,结果又被鬼缠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一个叫黄震的学者看出了要害:论衡之所以失衡,是因为作者“皆发于一念之怨愤”。王充的一念之差不是别的,就是自荐的诉求太牛。从这个牛处着眼,《论衡》中的矛盾便可以迎刃而解。 王充自荐所要谋取职位是包装大师,而且是皇帝老儿的御用包装大师。王充指出,尧的时代发生了洪水之灾,老百姓生活不安定,不能算是好的时代。但是凭着“尧”这个美好的谥号,尧帝流芳万世。一个字的谥号,尚且能起到表彰君王的作用,何况《论衡》成书足以证明王充可以写出千言评论,万字宏文呢?汉代的功籍如果没有大手笔的评论,无论怎样努力,仍旧不能免掉平庸的名声。王充完全具有划腐朽为神奇的包装能力,但是因为“居住在自古荒僻边远的地方”,多有不便。因此他希望能到皇帝身边工作,能够有机会和条件像李斯跟随皇帝登上会稽山、瑯琊山勒石那样,专为皇帝老儿“论功德之实,不失毫厘之微”。据称和那些想称颂皇上而又说不出来甚至说它不好的俗儒相比较,王充的优势是明显的。 王充的绝活就是“以论为锸”,为包装造势。、锸都是用来挖掘、平整土地的农具,可以用来将高坡铲平,将低洼的垫高。在王充看来,“夫笔墨簿书,锸筑杖之类也”。“以论为锸”,将高坡铲平,就是将前人的丰功伟绩淡化。所以“上自黄、唐,下臻秦、汉而来”,在王充的笔下,“上圣大贤,咸在诃斥”之中,问孔、非韩、刺孟更不在话下;将低洼的垫高,那就是为当期皇上进行包装了。有了前者贬损的功夫,对后者的吹捧就很容易取得空前的效果。当然,历史上那些为圣贤立传的方法还是要古为今用的。于是我们就难免会看到一些矛盾之处。比如,对前人的“祥瑞”可以不以为然,可以破除迷信;然而“祥瑞”本身不必抛弃,可以作为当期皇上圣明的佐证,于是“祥瑞”的光环再现。 有了王充的这一套办法,在包装中想不牛都不行。而且王充又努力强调包装的重要性,即所谓的“须颂”。王充生活的时代虽然还没有溜须拍马之说,但是《论衡》在这方面所下的功夫可是非常“给力”。《论衡》除了有非韩、刺孟等篇目,还有指责儒书浮夸不实之辞的“三增”,驳斥打雷是上天发怒的“九虚”两个系列的文章,为抬高汉代在历史上的地位做好了充足的铺垫;而宣汉篇则直接宣称汉代已经有了圣明的帝王,国家的治理已经太平。《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