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杭州小热昏
你去问问爷爷奶奶,他们小时候没有电视,也难得能看戏、看电影,晚上是怎么娱乐的呢?他们可能会津津有味地跟你说;“啊,到巷口去听‘小热昏’呀!”对,那时候这“小热昏”可是街头巷尾的一大风景呢。
在街头巷尾诞生
“小热昏”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又称“小锣书”,俗称唱梨膏糖,是一种马路说唱艺术,始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
“朝报”是当时杭州的地方小报,卖报人为了招徕顾客,就一面敲小锣,一面念出报上的主要新闻,称为“说朝报”。后来,艺人把“说朝报”改为“说新闻、唱朝报”,自编自演。由于形势滑稽幽默,内容风趣,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和小调,故深得人们喜爱。
在社会生活中发展
清朝末年,有位叫杜宝林的艺人把说唱朝报的形式运用到卖梨膏糖上,一改过去买糖艺人那种单纯唱支小曲或者说点小笑话的谋生方式,把说唱的内容由新闻朝报和生活趣事变为有简单故事情节、有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的节目。他常这样开头;“小锣一敲沙琅琅响,今天我来唱一唱,不唱短来不唱长,不唱圆来不唱方,不唱龙游到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