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

193阅读 | 9收藏 | 5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第1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第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第3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第4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doc第5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5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三杯酒后 上传于:2024-05-30
第一篇 实习时间:2010年8月31日上午 实习地点:广州天河区火炉山 实习目的:通过现场实习以及老师的指导,能够掌握坡积土、残积土的现场识别,能够现场识别剪解理和张解理,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对风化尤其是球状分化的形成过程有一个了解。通过现场实习,学会分析局部地区的地质条件等。 实习类容:在宿文姬老师的带领下,从山脚到山顶,通过边讲解边现场观察的方式,了解沿途的地质特征,尤其是在地质特征明显的地方,比如说出现了解理、断层的地带重点讲解,学生实地观察,学会判别这些地质构造,了解它们的地质特征。 实习收获:谈到此次火炉山之行的收获,对于已经去过一次的我来说,相比于上次,收获自然是相当大的。第一次是带着游玩的目的,而这一次是带着问题去。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去是在学完工程地质这门课去的,可以说是对理论知识的一次检验。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了火炉山这样一个天然的实习地点,自然我会提前做些准备。第一次去火炉山就给我留下了一个大问号:山上巨大的圆形石头是从何而来?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了不虚此行,我提前在网上找了一些关于火炉山地质分析的资料做了简单了解。 火炉山之行始于山脚,宿老师给我们讲解的第一个地质知识就是野外识别坡积土、残积土,由以前课本上的知识我们知道:残积土是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碎屑物质,而坡积土是在外界力的搬运作用下,碎屑物质搬离原地在相对平缓的地带沉积而成。由此可知,残积土既然未搬离原地,那么它与下部接触的基岩成分是一样,而坡积土则不同,在实地过程中,宿老师也是用这样一种最直接的判别方法区分残积土跟坡积土,根据这种方法,在实习现场我也用锤子敲开了路旁坡上的土层,对残积土、坡积土的识别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 沿途我们遇到了一块半露地面的岩石,对于毫无经验的我们来说不知道这块岩石有何地质特征,但是宿老师告诉我们,这块岩石是处于球状分化的初期阶段,在山顶有较多的大块球状岩石已经是强风化。球状风化的初期阶段,在岩石的表面会出现龟裂,表现为形状不规则,表面出现裂痕。用榔头敲打处于初期风化阶段的岩石表面,发现岩石表面容易脱落。而且不同风化程度的岩石在用锤子敲打声音也不同,风化程度越高敲打起来声音越沉闷,反之声音越清脆。 在往山顶的路途中,有许多岩石表面长出了植物,以前也见过这种现象但不知道从地质学的角度表达,宿老师告诉我们,这种风化属于植物风化。 此次火炉山的实习也让我们对解理有所了解,宿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在火炉山出现的张解理与x剪解理的特征,主要是教我们怎么在以后的实践中识别它们,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去由此判断岩层的强度。实地看到的张解理的特征为:张解理的产生伴生着石英岩脉,软弱夹层的产生,在实际工程中如果遇到张解理,应当测出解理面的产状即倾向跟走向。宿老师还给我们在现场介绍了x剪解理,在火炉山出现的x剪解理裂痕非常明显,而且裂痕间距小,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解理方向最明显的测定产状从而推测地下的岩石特征。 到达山顶,最让人惊叹的“天外飞石”出现了,当然那只是故事,从地质学角度上讲那是球状分化的结果。之前我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了产生球状分化的一些条件以及原因:在厚层砂岩和块状岩浆岩地区,风化作用常沿着几组交叉节理从岩块的边缘向内部发展,形成圆球形或椭球形的岩块,这种风化现象称为球状风化。按照一般的理解,海拔越高应该风化程度越低,由于海拔低的地方,水热条件较好,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作用,相对于海拔高的地方会强一些。而且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以物理风化为主了。为什么会出现球状?也就是球状风化的结果了,这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的原因,昼夜的温差的结果。当由白天进入夜晚时,温度降低,岩石的表面冷却,而里面的温度却还较高,由此导致表里的密度有所不同,表面体积缩小,而较里的岩石则相对较大。而夜晚进入白天,则岩石表面温度较高,里面温度较低,这样的表里相互作用之下,岩石的表面部分便会一层一层地脱落。至于为什么是球状,那是因为,棱角受到风化的面更广,所以棱角较快从岩石上脱落下来。但是从火炉山下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为什么那些巨大的球状石头仅仅出现在山顶,而火炉山300米高的山峰山脚山顶竟然有这么大的风化差别,是否在广州的其它山比如白云山也有类似的球状风化石头,我没有去过当然无法知道。 结束此次的火炉山之行,确实让不少课本上的知识得到了实践,当然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将理论转变为实践。 第二篇 实习时间:2010年9月1日上午 实习地点: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实习目的:通过参观矿物、岩石标本,增强对岩石、矿物特征的了解,能够辨别一些常见的矿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实习类容: 参观矿物、岩石标本,以及同位素年代重点实验室参观。 实习收获:以前去博物馆从来没有说要去学什么东西,也就是看看里面的东西长长见识,今天去就不同了,首先是带着实习的心情去的,而且要去学东西。但是当我走进博物馆,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岩石,有的只是它们的名称,大部分都没有介绍,如果仅仅是看那就很难真正学到东西了,于是我就拿出了自己带过来的笔记本开始记录那些比较常见的岩石名称以及我自己看到的特征,想着回去以后查阅资料跟实际的对照。考虑到跟以后实际工程相关性,我只抄了部分我自己认为以后可能遇到比较多的岩石,下面进行资料的整理。 玄武岩:六方柱状解理,岩石呈现灰黑色,岩石细密,结构致密,这是现场我看到的它的特征,从课本介绍中我们知道,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常呈灰色至灰黑色,主要矿物与辉长石相似,呈隐晶质细粒或班状结构,气孔或杏仁状构造。玄武岩因其岩浆粘度小,易于流动,通常以大面积的熔岩流产出。岩石致密坚硬、性脆,强度很高,具有抗磨损、耐酸性强的特点。在场看到的玄武岩的特征基本与书本一样。通过对玄武岩性质的了解我们知道,如果在工程现场,玄武岩可以是很好的地基。 雄黄石和雌黄石:在博物馆里摆放的雄黄石呈现桔红色,金属光泽,在断口处呈现油脂光泽,硬度为1.5到2。雌黄石为柠檬黄色,透明状,硬度为1到2。 经过查阅资料发现,雄黄是一种矿物中药,它一般呈晶体柱状,颜色多位橘红色,也有少数是暗红色。当它存在与矿物当中的时候,它的质地很软,而一旦接触空气它会变得很坚硬,在博物馆看到的雄黄石属于已经暴露与空气当中,硬度很高。 在博物馆里面还了解了碎屑红岩,砾石岩,粉状砂岩等的一些特征,另外产自日本樱岛的火山岩与意大利庞贝古城的火山喷发岩虽然同属喷发岩,但是在外观上却有较大的区别,气孔的致密程度不同,颜色也有较大的区别。产自新疆自治区的碱性花岗岩呈现灰色,块状,质地均匀、坚固、耐寒耐风化。有这些特点可以知道花岗岩强度比较大,能够很好的作为地基,能够很好的承受较大荷载。 参观完博物馆,看了很多的岩石、矿物标本,也听了宿老师的讲解,虽然不能记住多少,但是从直观整体上对许多的矿物、岩石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一些常见的岩石、矿物有了进一步的熟悉。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自己懂得了要慢慢学会从专业角度上去分析工程上的地质情况。 第三篇 实习时间:2010年9月2日 实习地点:交通大楼学术报告厅 实习目的:了解我国地质灾害发展现状与防控 实习类容:2010.09.02上午9:30土木与交通学院学术报告厅关于“我国地质灾害发展现状及防控”学术讲座。 实习收获:今天听了来自中科院的贾建业教授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发展现状及防控”学术讲座,贾教授从灾情背景,地震趋势,四道防线,减灾演练,以防为主,人道主义,对策分析等方面给我们讲解的今天的主题。 背景一:2010年1月3日18时,由哈尔滨发往包头的1814次列车行至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贲红至商都县18公里处时,被大雪围困在大山沟中,车上1500余名旅客被困。 背景二:北京时间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 背景三:从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五省糟受了前所未有的干旱灾害,直到现在干旱情况仍未缓解,现已导致两千多万人饮水困难,一亿多亩耕地干旱,大量土地减收甚至绝收,西南人民生产生活遭受了巨大的危机。此次旱灾波及范围之广,受灾人口多达6130.8万,经济损失236.8亿。 背景四:今年南方多省发生的洪涝灾害,截至2010年6月25日11时统计,有3420.1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33.5亿元,这不仅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更为让人担心的是这些灾害给人民群众的心里上的打击。 背景五:2010年8月7日发生在舟曲的泥石流造成了1400多人死亡,还有数不清的人失去了家人,心里承受了巨大的打击。造成舟曲这么大的损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当地的规划问题,房子的建设没有对当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很好的勘察,当然,当地的植被破坏也加剧了灾害的危害。 贾教授一开始就给我们列出了今年发生在我国的一些特大自然灾害,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几年影响我国自然灾害覆盖率在不断增多。很多人在质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灾害的发生,很明显人类的一些破坏是一方面,发生这些灾害的背后是人们在工程建设方面对地质方面的忽视。 同时,贾教授还给我们分析了中国巨灾时间分布图,根据拉马德雷冷相位与暖相位的推断,从进入21世纪开始我国的地壳活动又进入了一个频发期,这是否意味着近几年的自然灾害频发是一个自然周期的结果?我自己认为,即使是这样,如果我们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注重那些工程与地质环境的合理性,今天我们大可不必有这么大的损失。 2002年12月在全国地震大形式判定会上,众多专家在一起讨论了我国地震分布,贾教授在讲到这次大会时,讲到了汶川大地震,汶川处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活动活跃。实际上对汶川更大的破坏是由连锁反应带来的一系列次生灾害,诸如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很大一部分是人类自己破坏大自然的后果。当然,对于有些地质专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