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考纲》之文言文阅读
高三理科 崔娟
一、《考纲》内容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⑶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⑷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⑸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纲》解读
和2017年的《考纲》内容相比,在“古诗文阅读”部分2018年的考纲内容一个字都没有变。从题型上来说,也和去年的一样,都是三道选择题,两个句子翻译,共19分。三道选择题分别是断句、文化常识和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全国新课标卷对断句的考查始自2014年,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对此又做了微调,把断句题放到了文言文阅读第一小题的位置,顺序的调整是一种新的导向。2016年和2017年的全国新课标卷对此均未做改动,足见命题人对文言文断句题的青睐。
自2015年起,全国新课标卷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理解。选材立足课本,兼顾古代重要文化传统。
分析综合题是一个常规考题。从考查内容来说,文言文分析综合题往往是对文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道理或情感等要点进行归纳,对相关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具体来看,常常涉及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对人物某方面品行的简要概括及事件的阐述,对某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等。
从材料的选择上来说,依然是传记为主。近三年都是从二十四史中选材,如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的材料选自《宋书》,全国新课标二卷的材料选自《后汉书》,全国新课标三卷的材料选自《宋史》;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的材料选自《宋史》,全国新课标二卷和三卷的材料均选自《明史》;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的材料选自《宋史》,二卷的材料选自《北史》。
我的做法
这一届学生,我是从高一的下半学期开始接手的,差不多带了两年半,基本上算是一轮。对文言文部分,我们可以说花费的时间不少。无论是课本上的还是试卷上的,都是重点讲解的题型。包括一轮二轮复习,都分配了不少的时间。这一点,好像所有的班级都一样。我们大家共同的做法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说说自己的一些理解吧。
我一直告诉学生,文言文尽管考纲上规定考查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的能力,实际上,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目的就仅限于‘读懂’,即会解释成语、会翻译句子,进而弄懂文章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从多年考查情况看,体裁主要是浅易的传记类文章材料,大都带有道德教化色彩,如为官清廉者,为臣忠义者,为将善战者,为母善教者,为子孝顺者,等等。
文言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先叙述人物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几件事来写这个人,或通过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来写这个人,最后写出这个人的结局。对于前一类写法,主要看清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还是按地点变化顺序写的,亦或是按事件变化顺序写的;对于后一类写法,主要是把一个事件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来看,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作者写这几件事或这一件事要表现所写人物什么样的思想品质。要让学生拿到试题先按此思路在试卷上划开层次,然后再由大到小深入探究。我要求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试卷上要标注出来文章的顺序,或者是年代的转变,或者是官职的变化。这不仅有助于要求学生细读文章,还可以提高选择题的答题准确度。
在这些之外,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个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