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留德硕士以怨报德为哪般

21阅读 | 0收藏 | 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留德硕士以怨报德为哪般第1页
留德硕士以怨报德为哪般第2页
留德硕士以怨报德为哪般第3页
留德硕士以怨报德为哪般第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用户8799 上传于:2024-06-08
留德硕士以怨报德为哪般 作者:边芹 发现人的目光可以完全被锻造,并且目光被颠倒的人自身丝毫意识不到,是源于一桩小事。那年在巴黎凡尔赛门的一个展会上,我遇到来自德国的一位华商,浙江青田人,生意做得相当大,雇了好几个工,都是大陆过来的年轻人。其中一位金融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与我搭起话来。得知小伙子的专业和文凭,见他做着高中文凭都不需要的活,我便问他为什么。他说毕业后想留在德国,但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将就这份活。说着背对老板,脸上露出不屑的表情。以下是他的话:“中国人哪象德国人,德国人要雇我,都是按规定来的,雇了就会给我研究生的工资。”言下之意,华裔德商没按金融专业硕士生的工资标准雇佣他,所以给他口饭吃,他也不满。 老板其实人相当不错,白手起家,不似拿父母钱或公款留学不归的人,一钉一铆都是自己打拼。也许是不靠人家施舍活得也不错,我时常能在这些游历世界的浙商身上看到中国人已日益缺失的不卑不亢。依我看,这位留学生应该抱怨的是德国人,他们收了他自费留学的钱(不说学杂费,就说生活费也可能是中国一对中产阶层父母一生的积蓄),给了他一张文凭,却在德国找不到对等工作,致使他没法讨回留学的成本,连活着都没着落。不给他工作机会,极有可能因为他是中国人,同等资质人家宁愿要本国人。既然德国人连工作机会都不给,他们会按规定给工钱,不就是空头支票于他何益呢?回头再看收留他的华商,卖工艺珠宝的小商人需要金融专业硕士生吗?显然不需要,但为什么招了他,因为他是中国人,因为他在异国他乡找不到工作。做小本生意的人怎么可能按银行职员的标准给一个他并不用其专业的金融硕士开规定的工资?他只能按一个售货员的资质开工资,那么他即使雇一个德国人,也是最低工资。从雇不雇他和怎么雇他的角度,不带偏见地推理一番,华商何错之有?德国人又何德之有?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逻辑推理,我们这位天之骄子却得出反向结论呢?吃着碗里的骂着锅里的、以怨报德还理直气壮?他是坏人吗?不像。他是蠢货吗?也不像。那么为什么丧失了起码的逻辑推理能力,甚至可以说丧失了良心? 推演到这里,我们已把两个字挤到了墙角:偏见。他脑袋里被事先安置了一把标尺,在这把标尺的两边,有着固定概念的中国人和固定概念的西方人,两边互成正负,一边早已成为正角,一边死定是反角。正是这个思维杠杆,决定了他判断事物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一个民族对他民族怀有偏见是常有的事,为什么中国人偏偏是反过来,对自己民族怀有偏见、对他民族却怀有普遍的好感?为什么很多中国人看不出谁对自己好、谁对自己不好,甚至做出截然相反的推断?我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看到了被锻造的目光,以及它在中华民族体内炸弹般的毁灭作用。标尺的预置非一日之功,它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大致决定了这个男孩的一生,可能早已部分决定了他父母的人生。据我观察,这类能自费留学的孩子,大多出生于商人、知识分子、私营企业职员和公务员阶层,多数是沾了社会好处的人。然而脑袋里被预置了标尺的父母,极有可能把对自己事业的不满意或不知足,当做标尺存在的依据,早早地往小孩头脑里植入同样的标尺。这把标尺时间久了就变成了迷信,而一旦持有这种信仰,你就不用指望他看到现实。这个信仰促使很多国人在内吃里爬外、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外卑躬屈膝、落入苦中不觉苦。是这根植的信仰让不少国人贱内媚外,在内赚便宜却怨声载道,在外吃亏还甘之如饴。看来精神的力量足以颠倒黑白。 我就近观察过一家子,父亲跳过几次槽,最后又出去单干,也许运气不佳,也许野心与能力不符,五十余岁发财梦破碎,失业在家,靠曾做国家干部的老人扶持一家生活,才维持中产水平生活。这位父亲的口头禅,就是中国人素质差,好像不这么把自己的失败推给其他人,活下去都难。女儿在这样的教导下长大,脑袋里早早也被植入了一把标尺。大学毕业前去了一趟上海世博会,回来人问 怎么样,只得一句“中国人素质差”。就算人多、天热有不文明举动,偌大一个园子,光中国馆就有看不尽的好东西,她却只有这句总结。 大学毕业本可靠苦读成果免试读本校研究生,对一个以二本成绩入校的人,正常思维的会赶紧抓住机会,一为学校培养器重,二为父母省钱,三为日后可能谋得执教工作。可人家不屑一顾,说中国教育制度不好。她也不想想,即使再不好,对她这种并不聪颖、只靠死记硬背的孩子,也远远功大于过,要没有那帮赶鸭子上架的老师,她可能连二本都考不上。放弃了读研机会和可能的教书职业 ,大手一挥把招聘的公司全施以白眼,人家要奔远大前程。 一家老小一天洋没出过,却已决定移民,女儿为让父母慷慨解囊,已经夸下海口:跟我到外国享福去。让父母享福?这梦水分大了。只怕福没享到,养老积蓄已经先缩水一大半。这不父亲把老爷子留下的公房卖掉一套(有两套,一套住,一套租),筹了几十万将女儿送往澳大利亚。去了一年,人问那里如何,还是那句话:中国人多的地方素质就差。然而这一年中,凡是澳大利亚人提供的服务,都是她用钱买的,一分钱没要却给她帮助的都是同胞,从落地接机到过年的饺子。再说她也不想想,要往地广人稀的澳洲移民的有色人种大有人在,为什么澳大利亚人要招揽“素质不佳”的中国人? 这个例子与第一个例子异曲同工,都是骂给自己好处的人(国内大学四年才收她三万元),而赞美没给自己好处、倒占了自己便宜的人(澳洲留学两年就拿走她三十万元)。人的大脑会因为预设的一把标尺而出现如此倒错,发人深省。我在此不是探讨走与不走的问题,而是这种高举着道德理由的恩将仇报。这年代有本事就走,只是别靠诅咒后方给自己嫌贫爱富寻理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