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上传于:2024-05-23
“大学生村官热”调查:学生村官只配跑腿开会? 2009年08月17日16:04[我来说两句(49)]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6∶1和16∶1——这是重庆2008与2009两年大学生“村官”的录取比例; 72.5%和3.2%——这是重庆基层对农林牧渔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比例与实际选派到村工作的这些专业大学生比例。 重庆只是缩影。 岁末年初,大学生“村官”成为社会热点。这股热,热在国家政策支持,热在新农村建设需要,也热在学生就业意向。这股热,呼唤冷静思考,呼唤供需协调,呼唤扎实推进。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对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来信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也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提出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政府要做什么?农村在盼什么?已经或即将奔赴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在想什么? 本报今起推出“大学生村官热”系列调查,敬请关注。 4万多报名者争夺2500个录取名额 “村官”成大学生就业热选 重庆市渝北区组织部的赵兵,对于2008年12月13日重庆市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招聘会记忆深刻:“来的学生很多,北大、清华的都有,还有外地的,我们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2008年至2012年,重庆将选派32511名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及行政村工作,充实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其中22525名高校毕业生将被安排在乡镇党政机关、政法系统、学校、卫生医疗机构、农技服务机构工作,其余9986名毕业生将在5年内,以每年2000名左右的数量直接分配至行政村工作,后者被称为重庆市“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8年12月31日,重庆市2009年选派大学生“村官”工作结束报名,来自全国各地的40733名大学生报名争夺2500个“村官”名额。 就业压力日趋增大,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眼光转向乡村。而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建设,也增加了毕业生来这里的期望。重庆2008年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的录取比例是6∶1,而2009年,这个数字将刷新为16∶1。 “我们的计划是力争到2012年,重庆市乡镇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占比由25%提高到35%,村‘两委’班子中大学生占到30%以上。”重庆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洪承义说。 职责范围多为“跑腿开会”等事务性工作 “很难要求他们立刻上手” 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曾燕,在渝北区大学生“村官”考试中排名第二,分配到距离渝北城区仅20分钟车程的双凤桥街道硚田村担任村主任助理。报到后,曾燕的第一个工作是为村里的电脑系统升级。虽然是个文科生,但是在这里也算电脑“高手”。 与很多大学生“村官”赴任前想象不同,他们的“村官”职责范围大多是资料收集、数据统计、跑腿开会等事务性工作。“比较琐碎,基本上就是跟着村主任,他让我干啥就干啥,感觉跟发展农村经济没啥关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官”说。 事实上,重庆市委组织部早已考虑到这种情况,在《重庆市大学生到村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第三章中,特别对针对大学生“村官”展开的培训做了详细规定。按照规定,大学生在上任之前,至少要接受1周的岗前培训和1月的适应性培训。 大学生“村官”肖文敏还保留着她上培训班的笔记,“如何当好基层干部、村干部”、“村干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到回兴街道长河村参观学习”等都是岗前培训的内容之一。 虽然培训项目繁多,但是洪承义也表示,“2008年选派的2021名大学生‘村官’中,专业是人文社科类的占75.1%,理工农类的则不到1/4。重庆市做过专门的调研,区县对农林牧渔专业的大学生需求为72.5%,而实际选派到村工作的这些专业大学生仅占3.2%。大部分的大学生不是农类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很难要求他们立刻上手。” 第一批分到大学生“村官”,硚田村村主任田川很高兴,“其他没分到的村主任们都很羡慕我,说村里来了个大学生,会电脑,打字也快,普通话也讲得好,以后写报告不用愁了。” 至于大学生“村官”到底能给村里带来什么变化,田川并不确定,只是“觉得肯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们懂得多,眼界广,能给村里带来新东西。” 两年后考核合格直接转为公务员 就业“兜底”更有吸引力 “村官”刘玉幸在北碚区的宿舍就在街道居委会办公楼旁边,走进一室一厅的单元房,写字台上的笔记本电脑正在放着一部香港电影。 说起来,刘玉幸对农村并不陌生。大四时她报名当了一名西部志愿者,在农村工作了一年。回忆起那一年,刘玉幸觉得和现在的“村官”生活有很大差距,“当时主要在乡镇工作,并没有真正下到村里,收入也比现在低很多。”刘玉幸还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拿到“村官”薪水时非常吃惊:工资600,津贴1780。“没想到那么多,我之前以为最多也就1300元吧。” “重庆市财政6年拿出5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和‘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4亿用于支付选派大学生前两年的薪水,1亿元则用于建立‘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洪承义说。 与相对较高的收入相比,就业“兜底”对大学生显然更有吸引力。“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规定:大学生“村官”任职满两年后,经考核合格可被直接录用为公务员。“以前做西部志愿者时,身份不明确,服务期满后感觉又被抛向社会,现在心里踏实多了。”刘玉幸说。 洪承义将这个政策形容为:一只脚已经迈入了公务员队伍。“国家规定的政策是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服务满两年后,经过考试合格者被录用为公务员。重庆则更进一步,将‘考试’改为‘考核’,一字之差,对学生来讲更加明确了。” 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分别由乡镇党工委和区县组织、人事等部门负责。参照公务员录用办法,实行百分制考核,得分达到60分以上的正式录用。此外大学生“村官”每年还需进行“双述双评”,即由“村官”向村民和乡镇党工委做述职报告,同时后者为“村官”进行评分,“双述双评”中不合格票数超过30%的当年考核记为不合格。对年度考核中有一年不合格的,延长留用一年。 “定心丸”也是一道难题 近万公务员编制如何消化? “两年期满合格转公务员”在让大学生“村官”吃了一颗“定心丸”的同时,也给重庆市提出了一个难题:从现在起至2013年最后一批大学生“村官”结束任期,如果假定9986名大学生“村官”考核全部合格,重庆市能否为这些“村官”提供近万个公务员编制? 洪承义说,在“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筹划之初,编制问题就已被作为一个重要课题由市人事局牵头调查。最终呈交给重庆市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的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有能力消化万名“村官”的公务员编制,“与此同时,我们一直在进行控编的工作。” 为了确保这一政策,重庆市规定从2008年起,市、区县招录公务员,面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大学生招录公务员的比例不低于60%,2010年以后不低于80%。 “运用政策导向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除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支有基层工作经验,与老百姓有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队伍,能够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党政领导干部’的干部培养链。”陈存根说。 熊丙奇:大学生村官计划又成烂尾楼? 2009年08月03日09:05[ HYPERLINK "http://comment2.news.sohu.com/viewcomments.action?id=265669336" \t "_blank" 我来说两句(83)] [字号: HYPERLINK "javascript:doZoom(16)" 大  HYPERLINK "javascript:doZoom(14)" 中  HYPERLINK "javascript:doZoom(12)" 小]  HYPERLINK "http://learning.sohu.com/" \t "_blank"  INCLUDEPICTURE "http://news.sohu.com/upload/jiaoyu.gif" \* MERGEFORMATINET 来源:搜狐教育 最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辽宁新民当大学生村官已经9年,因为政府拖欠工资近万元,且改签临时工合同,7月13日,邢曼丽等10名大学生村官来到国家信访局再次上访,却被有关方面“劝”回。“村官”之一邢曼丽的话,令人动容——“签临时工合同?那就意味着随时可以被解聘,这跟扫地出门没啥两样啊。九年的青春,谁来买单?”刚毕业时,许多大学生对“下乡”满怀憧憬。然而,想象中的美好并没有在这批大学生村官的生活中出现,真实的农村生活图景,在消磨掉一个娇惯的孩子的好奇之后,滋生的更多是失望。农村没有水泥城市的繁华和喧闹,只有枯燥和静寂。最初几年,他们还曾相信以后会好起来的,他们会干出一番事业。但多年过去,他们已经不再年少,还留在村里,孑然一身。 大学生当村官九年,想继续在农村发展,却成为“临时工”,这一事件再次表明,在大学生村官计划轰轰烈烈推进之时,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缺乏长远规划。分析一些地区的村官计划,从根本上说,就是“临时”性质——按照相关政策,“村官”在农村工作三年,三年之后,如果当地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缺编,当优先录用村官(进入公务员队伍,要参加考试);如果村官不愿意在当地继续工作,可以升学考研、可以报考公务员,考研和报考公务员时有一定政策优惠;如果当地没有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编制,村官考研无着,可自谋出路。三年时间转瞬而过,不少大学生村官们却发现,留给自己的选择,只有自谋出路这条路。当地公务员岗位、事业编制,似乎一直不缺编,农村这些岗位却对“对农村充满感情的村官”没有感情;考研之路,也很难走通,虽然有适当优惠,但首先得在考场上拿到高分,而高校是否执行优惠政策,还很难说。 当然,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政府和用人单位,不可能包办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先聘用三年,之后允许村官们另作选择,也是尊重人力资源本身的流动性规律。但是,一方面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能留下,而另一方面却继续动员新大学生去农村,这种大学生村官的尴尬处境能说明的,无非如下几点。 其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临时工程”。一些地方把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却没从当地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规划大学生的农村工作,这样的村官计划更像是一个就业蓄水池,只是延缓了这些学生的再就业时间,“新村官招募红火,老村官前途迷茫”,这不但影响未来大学生的选择,还影响农村面貌的改善,进一步创造更多的大学生需求。 其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是表明自身重视人才的“政绩工程”,地方政府关注招募远胜于关注村官的培训、使用与管理。村官计划本身,应立足新农村建设,但一些地方立足点却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把每年聘用多少村官作为当前的政绩,招募村官之后,往往没有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也没有按照大学生的专业特长,配备合适的岗位,对如何长效使用这批大学生,更缺乏长远考虑。有的大学生就在农村打杂,混日子熬时间的也不在个别,现实与大学生想在农村有番作为的理想,相去甚远。而这也导致一些本有意愿继续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却无法继续在农村工作,不能用三年的农村工作生活积累,继续为农村建设服务。 “临时”性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这是对大学生和农村的双重损失。对大学生而言,正如报道中所说,这些在农村工作近10年的大学生,面临被农村“扫地除门”的处境,感觉自己的九年青春被荒废了;而对于农村来说,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正是当初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以及现在正在推进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根本原因。 从媒体报道来看,大学生村官很好地融进当地社区、或者说干出点“名堂”的人还是少数。倒是陷入生存和工作困境的人更多。这些人,一旦挂职期满或者无法适应农村工作,那么他们就不得不面临着市场的重新选择,客观上也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 近年来,不少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教育界人士,在谈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都提到大学生“新上山下乡”,认为此举可以形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促进农村发展的多赢局面。从理想设计看,确实如此,但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遭遇,却让我们不得不从理想设计回归现实: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