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6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

236阅读 | 10收藏 | 3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6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1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2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3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4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5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6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7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8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9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10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11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12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13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14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15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16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17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18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19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20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21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22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23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24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25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26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27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28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29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30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31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32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33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34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35页
2013年四川高考题(语文答案)第3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3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我颤抖了 上传于:2024-07-15
2013年高考四川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B 今年要求选出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前两年要求选出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由考查16个词增加到32个词,难度要大一些,但考查的词语都是比较常见的,无生僻字。各项的读音分别是: A项 cù/cuì zì/zé dùn/tún miǎn B项 qiào/xiāo pī/pēi fǔ/pú kuǐ/guī C项 bù/fù chì/shè bì zú/cù D项 shuò/sù chēn lào/luò dú/shú 2. A B项:杆-秆 C项:硫-琉 D项:奇-其 ① “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例如:“这些措施不只发展了经济,还保护了环境。”   “不止”是动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停止”。例如:“大笑不止、叫好不止、血流不止”   另一个意思是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例如:“不止一回、不止九十岁、不止这三个学校”   可见,用“不只一次”来表示“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是错误的。 3. B ②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可以摧毁。坚不可摧:非常坚固,不可摧毁。“无坚不摧”多形容力量的强大,而“坚不可摧”指非常坚固,摧毁不了,这里说“什么样的战斗堡垒”所以最好用“坚不可摧”; ③自以为是:指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自行其是:指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句子说的是“每当出现什么什么的苗头”出现的只是想法并没有去做,所以这里应该选“自以为是”。故选 B。 A.成分残缺:“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缺谓语动词,在“要”后加“有”。B. “青铜器馆门窗的构成是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 成”句式杂糅。D. 搭配不当: “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中可以“推进……进程”, 但不可以“发展……进程”。 4. C 第二自然段结尾说的是“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取得重大突破”无中生有。 5 B 原文第三自然段“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并没有说“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放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无中生有。 6 C 7. A“只是”过于绝对,原文“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B“标新立异”与原文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不相符。而且“取得了最高成就”也不一致,原文“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C“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与原文不相符,由原文“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可看出来,后面的技法并不是“学习文徵明”的。 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根据对文中对应句子意义的理解和推断,D 项中的“勒”字虽有“镌刻”之义,但原文中该段大意为金履祥多番治学,自行编纂了《通鉴前编》一书,若译为“镌刻” 不通, 故选D,正确意思应以“勒”字“捆缚”的本义引申为"编纂"。 8. D 9. A 项“其”均为代词,前者为“他的” “自己的” ,后者为 “他”;B 项“以”分别为连词,表承接和介词,“用”;C项“且”同为连词表递进;D项“之”分别为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 C 10. (1)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4分) (8分)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4分)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5分) 11. (5分) 今年高考去掉了之前的文意判断题,取不了巧,只能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同时,主观题的加入,使得整个四川卷的古代汉语部分分值加重。学生需要有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方能读懂文章,正确回答。第一点在原文第一自然段,第三点在原文第二自然段,第四点在原文第三自然段,第二点在原文第四自然段,第五点须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得出,难度较大。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12. 4分 文言文断句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和对文意的理解。除了通过判读文意进行划分之外,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文言语段中的虚 词、重复出现的实词等典型标志帮助断句。该题前三处可根据虚词判断出来,后几处则根据文言文多用骈句的特点可判断出来。 13. (4分)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较为简易,只要能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如颈联中的"愁"字,情感基调便能准确答出,继而追问缘何而愁,在颈联后半部分可知"壮心"未已,所以情感的主要内容是壮志未酬的愁苦心境。加上全诗的景色描绘的寒冷凄清,便能较好回答本题。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稀饭有,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的作用。题干已经提示在第三联中找相关内容作答,结合平时对表达技巧的掌握,回答相对容易。回答时,应先找出对比的内容,即"愁心"与"壮心""佳节快乐"与"佳节愁苦""久"与"偶",其次分析对比的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与壮志难酬的愤懑,最后结合对比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就能全面作答。 【诗歌鉴赏】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嘉祐年间(1056—1063)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韩琦原作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在能够确定年份的苏洵诗中,这是最后一首;在今存近五十篇苏洵诗中,这首是他的压卷之作。 首联“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苏洵时年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苏洵常以“王佐才”“帝王师”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魏公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 颈联“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 "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 尾联“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那种久居高位、 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 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 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载笑载言 百步九折萦岩峦 浑欲不胜簪 轻拢慢捻抹复挑 能谤讥于市朝 率疲敝之卒 皆若空游无所依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4.(6分) 15.(4分) 此题各选项没有非常规陷阱,只要将每个选项对照相应原文,就能轻松选出正确答案。C项说“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不符合原文“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的表述。E项“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不符合原文,原文中没有对塔里木河消失的原因作深入的具体的分析。 CE (1)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3)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16.(6分) 分析文段句子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入手,最后上升到主题层面。从结构上而言,所问的文段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应为承上启下的过渡运用。从内容上看,胡杨林的描述在这篇抒情性文章中以形象化的方式出现,增强了文章感染力。而文章主题乃集中在塔里木河逐渐萎缩的现状带给作者的担忧,胡杨林正是暗示了河流的变化。 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17.(6分) 本题考查对题目含义的理解。"负重"是 解答本题的关键,结合文章对本词做合理解释是做题的第一步,即负担重任;其次,要考虑"负担重任"的表层与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肯定涉及文章的主题。必须从全文着手,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