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朝哪里去?
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教育改革政策的密集发布,高中 综合素质评价 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笔者从一个实践研究者的角度,就目前已箭在弦上的新一轮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作一些冷思考,以期对其顺利实施有所助益。
一、新一轮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
为什么要进行 新一轮 综合素质评价?其实, 综合素质评价 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从1999年中央作出推行素质教育决定之时就已经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评价制度。当然,当时针对的是高考问题,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也提出了要开展素质评价。在之后的课程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更加清晰。2006年,教育部进行全国初中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求中小学实施综合素质
评价,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取代传统的成绩报告单。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是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一种全新评价方法,通过记录学生各学科成绩、到校出勤情况、体质发展、参与研究性学习成果、社会实践时间和内容等,试图全面、详尽地反映一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过程和成长经历。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点,学生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试图多角度、多维度测评学生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