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七个坚持”最重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学懂弄通并贯彻好这一思想,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如何正确理解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12月20日,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多位专家。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韩保江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让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韩保江说,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和各项要求。
“说千道万,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关键在干部。”韩保江说,我国能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说明我们的干部队伍整体上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任务和使命的。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我们要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带来满满的获得感。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广泛,要求也更高,既向往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期待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更加平衡、更为充分的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在新时代的新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罗来军说。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构建完整的民生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在民生问题上,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发展领域,包括社会公平正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及人民获得感、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方面构成了完整的民生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罗来军说。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解决好性别歧视、身份歧视问题;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继续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这些措施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将实实在在地增强人民获得感。”罗来军说。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巨大压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新常态具有新特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体现为三大特征: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新常态这一重大判断,科学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怎么看和怎么干的问题。”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介绍,做好经济工作,就要尊重经济规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新常态要有新作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政策协同、推动跨越式发展,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常态下要有新作为。”潘建成认为,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把过去对于经济增速的关注,真正回归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回归到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上来、回归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上来、回归到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上来。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成为我们党改革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旗帜鲜明地提出来,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和提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是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过去5年,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在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转型、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经济运行中各类风险因素增大的新形势,以监管变革为重点深化简政放权,有利于进一步用好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认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加快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包括完善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的规则体系,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妨碍公平准入的规定和做法,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实施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这一表述,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这一重大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