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含义
1、课程的词源:
1) 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
2) 宋代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功课及其进程
3) 斯宾塞:第一个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2、课程的广义、狭义
1) 广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 狭义:某一门学科
3、本教材中的课程指:广义课程
二、新课程改革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
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二)新课程改革
1、基本宗旨和核心理念
基本宗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本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
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民主化
创建学校文化
2、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课程目标、课程机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与教材管理等
3、新课程改革的任务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三、课程类型
(一)根据课程任务:
1、 基础型课程
1)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三基”( 读、写、算 )
2) 是必修课
2、 拓展型课程
1) 发展学生特殊能力
2) 以选修课出现
3、 研究型课程
1)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2) 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过程胜过重结论
(二)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三级课程):
1、 国家课程
1)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开发研制
2) 权威性、强制性
3) 必修课形式
2、 地方课程
1)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下级开发
2) 本土性、区域性
3) 必修或选修形式
3、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1) 根据当地资源、学校需要和学生需要,学校开发
2) 必修或选修形式
(三)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 分科课程
1) 又叫学科课程
2) 最古老、适用分为最广的课程类型,语文、历史、音乐等
2、 综合课程
又叫整合课程,采用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分化了的知识整合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四)根据课程实施的要求:
1、 必修课程
培养发展共性;必须学习、保证基本学力;强制性
2、 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可自由选择学习
四、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的需要(决定因素)
(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本因素)
(三)文化传统的影响
(四)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
(五)课程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的关系
(一)教育目的:国家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二)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三)课程目标:
1、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意图,规定着学生课程学习之后,品德、智力、体质方面的期望实现程度。受制于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2、 课程目标四方面: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应用类
(四)教学目标
1、 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2、 指导、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邓小平: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江泽民:三个代表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学习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由难、繁、偏、旧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发展相联系内容转变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培养综合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改变过于强调选拔和甄别,发挥评价的促进、提高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过于集中管理,实行国家、学校、地方三级管理
(三)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是后两者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是实现其他目标的载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其他目标有促进和优化作用
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结构性整体
第三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含义
1、含义: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课程文件的系统化活动
2、课程设计比课程编制内涵广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
1、含义:有关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2、组成:
1) 课程设置:课程计划的核心
2) 课程开设顺序
3) 课时分配
4)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原称教学大纲)
1、概念:以纲要形式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
2、文本形式: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三)教科书
1、教材含义: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材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2、教科书概念: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反映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第四节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
1、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2、 实行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3、 方式之一:教学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确定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情况
4、选择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内容
6、展开教学
7、评价教学活动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二)教师的特征
(三)学校的特点
(四)校外环境
四、课程资源
(一)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
(二)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四)教学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 课程评价(导向和监控作用)
一、课程评价与学生学业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类型
1、终结性评价:课程设计和实施结束后进行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对象
(一)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对学生的评价
(三)对教师的评价
(四)对课程评价的评价
四、新课程评价的改革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具体要求:
(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三)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课后习题答案:(课后习题必须都会)
一、
ADDCA
DDAD
二、
1、 ABC
2、 ABC
3、 ABCD
4、 AD
5、 ABC
6、 AB
7、 ABCD
8、 AB
9、 CD
10、 AB
三、
1、基础型
2、综合、分科
3、课程目标
4、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6、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7、组织方式
8、斯宾塞
9、教材、教科书
10、终结性评价
第七章 课程
一.填空
1.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 教什么 ),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2.(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和教科书
4.( 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二.单选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3.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4.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5.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