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第2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开课系室 人文学院哲学教研室
考试日期 2008年5月31日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 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请将答案填在括号内)
(D)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B)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论证了“钟慢尺缩”效应,这表明时间和空间具有:
A.绝对性 B.相对性 C.无限性 D.有限性
(A)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表达了动与静的关系:
A.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B.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A)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D)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B.唯心主义的认识观点
C.唯心辩证法的变化观点 D.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
(B)6.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A)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 D.相对主义的思想
(A)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B)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A)1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D)11.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
(B)1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C)13.木材、煤炭、石油、核能、太阳能、潮汐发电等能源形态,对于人类的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时刻变化着,这表明了价值的:
A.价值具有客观性 B.价值具有主体性
C.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D.价值具有多维性
(B)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A)15.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B)1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可知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C)17.从特定的社会环境来说,先进生产力有其特定的表现形态。比如火的发现与应用,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文字的发明与应用,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等等,都曾经是先进的生产力。今天的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是高科技、高集成且具有全球时空一体化特征的先进生产力,也即当代的先进生产力。这一切说明,生产力具有:
A.客观性 B.辩证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D)1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 B.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C.科学和技术都是直接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作为一般的社会生产力纳入生产过程
(C)19.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C)2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B)2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标志是:
A、生产的产品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D、劳动对象
(D)22.资本总公式形式上的矛盾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D)2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2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 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C)25.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
A、靠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来扩大再生产
B、把剩余价值用来扩大生产增加就业
C、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扩大自己的资本,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
D、把剩余价值不断用于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
(A)26.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C)27.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D)28.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D)29.假如生产一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售出后收入60元。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
A.30元 B.60元 C.90元 D.120元
(D)30.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得分
阅卷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在括号内)
(ABCD)1.下面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A.“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B.“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C.“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D.原子是“宇宙之砖”
(ABC)2.马克思主义批判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于:
A.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牟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的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坚持,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