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摘 要 1
关键词 1
1 前言 1
2 省建设及发展的背景 1
3 省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成效 2
3.1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已具规模 2
3.2 基础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 2
3.3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政策环境得到改善 2
3.4 电子政务的应用顺利开展 3
4 省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3
4.1 对电子政务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3
4.2 信息化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4
4.3 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不足 4
4.4 政府门户网站的服务不能满足需要 5
4.5 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 6
4.6 电子政务的安全防范工作薄弱 6
5加快各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建议 7
5.1提高素质,增强电子政务的意识与应用技能 7
5.2 理顺体制,规范各省电子政务建设工程 8
5.3 开拓创新,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与技术管理 9
5.4 整合资源,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11
5.5 以人为本,提升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水平 12
5.6 综合防范,保障电子政务信息与网络安全 13
6、结论 14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省电子政务平台现状及发展对策
学 生:孙建平
指导老师:唐小勇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长沙 410128)
摘 要:电子政务的实质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政府与社会公众间建立起迅速便捷、良性互动联系,它是政府实施政务公开,不断提升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并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最佳手段之一。近几年,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建设步伐加快,但与全社会需求还一定差距的。本文从提高人员素质,增强电子政务意识和应用安全;理顺体制,规范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以人为本,提升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水平;综合防范,保障电子政务信息与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网站;政府;公众
1 前言
电子政务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由英文Egovernment翻译而来,现在为世界各国采用。它是指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以实现政务工作的高效、公开和准确。通俗地说,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作为一种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他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处理系统,它主要通过机关内部处理流程模拟、协作、信息发布以及受理各类申请、投诉、建议、要求来实现,既有信息的发布于接收,也有交互式的处理。
2 省建设及发展的背景
在我国,大力推进和发展电子政务有其社会和时代背景。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政府行政与时俱进。“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政府作为国家组成和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起着责无旁贷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先决条件。②WTO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加入WTO后最大的冲击不是对产业,而是对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冲击。农村经济时代,政府是“守夜人”[1];工业经济,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建设;今天的知识经济、服务经济时代,要求我们的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创造环境。电子政务能使现代政府的服务功能以开放式、交互式、“一网式”、“一表式”、自律式的管理加以体现并得以实现。③推进电子政务是引导政务电子化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④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中蕴含着巨大市场和商机,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3 省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各省电子政务建设在统一网络、整合资源、构建平台、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政务信息数据库[2]建设强力推进,各省法制政府、诚信政府、服务政府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1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已具规模
省电子政务在内网建设上,已实现与52个省直厅局、14个市州以及117个县(市、区)的联通。在外网建设上,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已经开通,完成了网络基础平台的搭建和主要政府部门的横向连接,到2006年底各省有12个市州与外网的接点已联通,建设与运营模式正在进行积极的探讨。在局域网建设上,省直部门和中央在湘单位局域网普及率达93%左右。在政府网站的建设上,到2006年7月底止,省政府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部门管理机构共计49个部门中,42个拥有部门网站,占总数的85.71%;14个市州100%拥有其政府rqp网站;各省l22个县(市、区)级政府,97个县(市、区)政府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占总数的79.51%。各级政府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站内容不断丰富,功能逐步增强,有效地支撑了各省电子政务的发展。
3.2 基础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
为了从组织和人员上保障基础数据库的建设[3],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公民信息管理局、企业信息管理局。在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上,各省实现了人口信息的计算机集中管理,与省直厅局人口基础数据实时引用、比对工作正在各参建部门试点。在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上,去年已完成了1:25万的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建立了覆盖各省大部分地区的1:1万的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库。在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建设上,法人单位信息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并在在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得到应用。
3.3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政策环境得到改善
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各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技术规范》、《省电子政务外网应用框架》等一系列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文件,并颁布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地方性信息化综合法规《省信息化条例》。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逐步规范。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及基础网络[2]、重点业务系统应急处理、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性文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正着手开展。各省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逐步在理顺,市州、县(市、区)成立了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对信息化管理职能进行了初步整合,逐步履行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管理、监督、协调等职责。
3.4 电子政务的应用顺利开展
近年来,政府系统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三网一库”基本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和各部门协同工作在逐步实施;越来越多的单位应用公文流转系统、文档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由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工商局、省公民信息管理局等单位组织建设的省信用信息系统和湖南信用网已开通运行;“十二金”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重点业务系统工程先后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防汛信息系统在近年来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4 省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各省电子政务建设的调查,发现各省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先进各省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4],亟待克服和加以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电子政务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政府公务员与社会公众仍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少数地方或部门的“一把手”不够重视电子政务建设。有少数地方或部门的“一把手”没有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平时也很少过问这方面的事,认为“信息化要搞,网络要建,电脑要买,但可缓一缓,先把其他工作抓好再说”。二是有为数不少的公务员是被动地接受电子政务,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消极情绪。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仍有部分公务员没有意识到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认为实施电子政务是领导考虑的事,网站建设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事,信息采集等是信息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还有一部分公务员习惯于传统的办事程序和办事方式,推行电子政务,会同一些现行的办事方式和工作习惯产生矛盾,这些人不能主动考虑将自己的工作配合电子政务的应用;少数人担心发展电子政务会对自己部门及自身的既得利益构成威胁,一方面是因电子政务的实施[5],政务流程的改善,致使个人的权利“缩水”,另一方面,因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缺乏,担心自身素质不能适应政府信息化的要求,而失去“位置”。三是不少公众对依靠电子政务解决问题不太关心。我们从调查问卷中得知,各省的多数政府门户网站点击率低、用户对其认知度不高,三分之一的人对当地政府门户网站不了解。现在大多数中年人上网主要是浏览新闻、股票,而真正上网人群的主体则多是大、中学生等年轻人,然而他们又很少上政府门户网站,他们的主要兴趣是聊天、娱乐、发邮件等,对电子政务的需求相对较弱,对依靠电子政务解决问题[6]不太关心;由于各省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特别是市、县、区)可供社会公众选择的电子政务服务项目目前还十分有限,电子政务为社会公众能带来的便利与快捷还不太明显,因此,他们对电子政务的优势还没有多大体会,自然不会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4.2 信息化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各省各地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除了经济和技术等原因,还有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各地信息化建设单位所属的管理部门不一,地位不同,权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承办单位隶属(归口)不一。目前各省市、县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7]和归口有的隶属发改委(局),有的隶属政府办,特别是县(市、区)管理和归口更是五花八门。电子政务和信息网络建设出现了多头管理[8]、政出多门,有限资金分散投资。二是政务网站的编制存在被其主管部门占用的情况,所配置的机构与人员并没有真正落实。各市、县信息办(信息中心)在机构改革时明确是独立机构,并设有相应编制,但运行起来并没有独立,而是隶属于发改委(局)等行政单位之下,信息办的一把手有相当部分是主管部门相应级别的负责人兼任。信息办(信息中心)的编制有些是虚设,一些在编的人并没有(或不能)从事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如我们在某个市的三个县(市、区)调查了解到:一个县信息办有三个编制,均被主管部门占用,在该办工作的是一个外请人员;有一个县级市信息中心的5个编制全部被主管部门占用,政府门户网站的工作由主管部门工作的一个人兼任;一个区信息办(信息中心)有5个编,但实际工作的只有3人,主管部门占用了2个编制。要推进信息化,机构不理顺、专业人员配备不真正落实就等于是一句空话。
4.3 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不足
据了解各省市州、县(市、区)不少政府机构在实施电子政务发展计划时,不免都会遇到资金和技术这两大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资金缺乏。我们仅从调查市、县、区政府网站建设的投入来看,有些地方的领导对政务信息化不够重视,强调经济困难等各种理由,对本地(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投入极少,甚至没有,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政府门户网站所需的每一笔费用都要层层请示。为了满足公众需求,想对机器升级、网站改版,都因缺经费而无法进行,政府网站的建设一拖再拖。特别是有一个县,原来已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并正常运行了几年,近年连域名的管理费都没有交,停办了。三是信息化技术及管理所需的技术人才短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各省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特别是县(市、区),现有的人员大都是“半路出家”,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得不深不透不全面,既懂信息化理论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人才缺乏。有的县(市、区)网站是由电信等部门托管,由兼职人员不定期录入一些信息,这类政府网站一般提供的信息量少,时效性差,根本发挥不了政府门户网站应有的作用。此外,与大城市、大公司相比,县(市、区)信息办单位小、级别低、待遇差,懂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很难引进,即使被引进后也难以长期留住人才。
4.4 政府门户网站的服务不能满足需要
由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未到位,各省政府各部门之间仍存在职能交叉、审批过多,政府工作缺乏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仍不合理,透明度低、对政府行为缺乏监督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子政务的应用整体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各省许多政府网站还停留在新闻信息转载及本辖区领导活动报导等这些浅层次的应用,一些政府网站信息展现差、内容分类凌乱、信息时效性差、服务内容欠缺,大多数政府网站没有提供在线业务办理功能。二是政府网站在线服务能力较差。在线办事应是政府网站服务企业和公众的核心内容,但是各级政府网站的网上服务指数较低。特别是市州、县(市、区)政府网站,网上服务的整体水平不理想,个性化服务也较弱,政府门户网站上设立的网上服务只是形式,实际业务处理却是在网络以外进行,目前还不能为公众提供网上并联审批、业务处理跟踪等服务,不能利用“协同政务”方式提供“一站式”的网上公共服务,与公众的需要有较大差距。三是各级政府网站与公众互动能力较弱。各省许多政府网站虽然设立了首长邮箱,但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专人负责管理,仅仅是摆设而已。在数据采集时我们看到一些政府门户网站对公众的来信处理(如湖南、湖北、江西等政府门户网站),但我们对全各省政府门户网站的首长邮箱均发了邮件进行测试,在测试的时限内我们仅收到各省统计局、各省信息产业厅、凤凰县政府网站的回信。此外,政府门户网站上设立的民意调查,大多是调查公众对网站建设的意见,只有少数政府门户网站设立了公众对当地政治、经济建设的意见调查。在线访谈是政府和公众交流、沟通很好的形式,目前还只有常德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了《嘉宾访谈》,通过这个交流平台解决市民遇到的疑难问题。全各省的监督投诉、民意调查等指标还处于较低水平。
4.5 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
以往“自下而上”分头建设的方式,各部门资金用于自身政务建设,与外界无信息交换,从而造成“信息孤岛”[9]较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协同式作业、信息资源相互交融和相互支撑的观念淡薄[10]。各省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各地各部门的纵向信息系统建设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推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缺乏整体性的发展规划,缺少协调有力的组织机构负责统一实施,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务时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重复建设。在纵向独立地完善从上级部门延伸下来的信息系统[11]的同时又在横向分割地建立各种应用系统,处于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处室之间信息化建设并行推进的状态,各行业、各部门各自独立建立起来的网络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性差、资源不能共享,制约着电子政务建设资源整合和系统互联的进一步拓展。二是全各省信息资源开发[12]、利用、整合的力度不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各省信息资源大部分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手里,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仍缺乏整合,政府网站存在内容匮乏、政务信息服务性不强、可读有用的信息少、内容陈旧、且信息更新滞后等问题。主要原因:①许多政府部门对自身的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开发、整合,无法向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系统、全面的数据信息;②有些部门由于考虑自身利益,对掌握的信息资源仅在内网可进行浏览、查阅,不愿意主动将其公开在政府门户网站让各部门及公众共享[13];③缺乏专门的、协调一致的信息服务班子,加之信息员的责任和利益差异,使信息采集工作受到制约。
4.6 电子政务的安全防范工作薄弱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虽然各部门均强调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但各省电子政务建设中仍存在对电子政务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和防范措施不力的现象[14]。主要表现在:一是安全意识淡薄。有的人认为,对于威胁电子政务安全的因素,我们对内外的破坏都有防范。对外部侵入我们设置了防火墙、对内外网实行了物理隔离;对内部破坏的防范,我们在政府信息网络[15]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都制订了规定和约束,安全应该没有问题,破坏者无空子可钻。此外,对网络硬件平台存在安全隐患认识不足。从网络硬件的来源看,目前我国主要的网络硬件依赖进口,自己不具备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产品的源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二是对软件平台存在安全隐患了解不够。一些常用的操作系统,比如:Unix、Window NT/2000、Windows XP等,其安全漏洞较多。我们在一些市级机关了解到,台式及便携机中,使用正版操作系统软件的计算机不到30%,使用正版文字处理系统软件的计算机仅占20%左右。部分单位甚至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也是未授权的盗版软件。这些都为信息与网络安全带来极大的漏洞。同时,系统管理员或使用人员对复杂的操作系统和自身的安全机制了解不够、配置不当加之操作系统自身的脆弱性也会造成安全隐患。三是信息与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不力。各省的电子政务安全防范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安全防范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虽已颁布一些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但仍不健全,缺乏关于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专门法规。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②对内部人员的安全管理不到位。电子政务的信息泄露80%来自来于内部人员有意或无意行为,各省对于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的内部人员尚缺乏严格、具体的可操作的条例与执行手段,内部人员亦缺少必要的网络安全培训。③网络安全的硬件设施不足。由于硬件设施所需投入大,维护运行成本高,各省用于网络安全设施的资金严重不足,致使一些网络安全新硬件无法购人或降低购买标准,也使急需更新的设备无法得到更新。有些市、县(市、区)政府网站信息安全投入不到总投入的2%。由于投入乏力,特别是有些县(市、区)政府网站所用防火墙品牌较杂。有的部门网站或综合网站经常被攻击,防御能力极差,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5加快各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建议
“十一五”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各省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更好地为公众提供透明、方便、快捷的电子政务的服务,各省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应在如下几方面加大力度。
5.1提高素质,增强电子政务的意识与应用技能
要使各省电子政务意识与应用技能得到加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①加强宣传,提高全民信息化认识。电子政务除了技术上和管理[16]上的问题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认识上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全各省范围内强化宣传,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电子政务”的良好氛围。政务信息化工程是“一把手”工程,必须得到主要领导强有力的支持,否则,最终信息化也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各级政府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行政措施,强力推进电子政务,通过健全考核制度,将电子政务推广应用工作与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考核、政绩等挂钩,硬性规定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必须会应用电子政务的基本操作,使他们产生工作上的压力,并将压力转化为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来促进各级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这项工作的绩效,从总体上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运用电子政务服务公众的能力,让他们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对改革政府管理、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的重要影响。②强化培训,抓好电子政务干部队伍建设。应用培训是电子政务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要推广各省电子政务应用,必须建立一套政府公务员信息化培训机制,切实抓好对广大公务员信息化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政务信息化应用的干部队伍。人员培训和推广应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环节,各级政府要加大培训力度,落实培训计划,采取办培训班、委托培训、讲座、在岗学习等手段,分批对机关工作人员开展电子政务相关知识和应用技能培训和轮训,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级领导进行贴身辅导或开通技术服务热线对政府部门及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和服务;要健全严格的培训考核规章制度,规范培训内容与程序,将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和水平纳入到公务员队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中,对不重视培训或抓培训不力的领导、不参加培训的所有机关人员以及不能胜任政府行政职能转变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应有章可循,赏罚分明,通过培训和不断更新机关干部的知识来提高他们的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和公众服务水平。
5.2 理顺体制,规范各省电子政务建设工程
①借鉴兄弟各省市经验,在政务信息化组织设置等方面进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统一机构。根据各省目前存在政府信息化管理和归口不一、有的地方党委和政府均设有信息化机构的现象,应进一步明确规定市州、县(市、区)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必须实行党政统一的体制,不得形成管理机构党政分设的局面,统一电子政务建设机构归口问题,要把理顺机制作为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虽然各省各地各部门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充实和加强了工作机构,但仍需加大领导力度和整合力度,将原来分散于各级政府或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整合为统一的管理机构。要推进各省电子政务发展,对各级信息化管理机构地位的提升和重视尤为关键,它必须有足够的能量和权利,对本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和管理,并承担具体电子政务项目策划和网络平台建设,在组织上保证各省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利益的协调,也为各省电子政务的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创造条件。真正实现“一个领导决策,一个职能部门主管,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
②统一规划,努力实现《各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在落实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时,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注重实效,资源共享,要绝对保证安全”的基本指导原则,并把它贯彻到电子政务发展的各个环节。各省对电子政务应用应实行有序推进,先重点选择与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如工商、税务、外经贸、公安、社保等作为电子政务重点应用领域,以点带面,逐步改进、提高;各省各级政府要把“为湖南公众提供高效率、高水平和低成本的一站式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并把这一目标落实到各级政府部门,细化到相应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此外,要按期实现发展目标,还必须逐步完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便于各级信息化管理机构可操作性管理办法。尽快合理规划符合各省各省情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内容,优化全各省网络布局,加强各项业务系统的应用开发;完善电子政务应用绩效考评机制,形成制度,每年对全各省各地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进行绩效评估,从而引导各省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尽快出台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的具体政策措施,建成上联国家下通县(市、区)的电子政务网络,促进纵、横向的互联互通的形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为湖南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便捷服务。
③分级管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积极鼓励、支持各级各部门建设好内部局域网,但各级各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服从和遵循各省总体规划要求,依照规范分级负责管理本地、本系统或本部门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内部的网络和软件维护、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交换共享。并且,在全各省统一电子政务基础软件的同时,鼓励、支持各级各部门根据特殊业务需求开发符合统一规范和标准的专门软件,以便提升服务功能,在能更好地、更全面的为湖南广大公众服务的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业务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的更高效服务。
5.3 开拓创新,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与技术管理
要突破资金与技术的瓶颈,需要我们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创新工作思路:
①在资金方面,应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模式,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采取市场化手段,多方筹集建设资金。(1)YU人预算,设立电子政务建设专项资金,争取财政拨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全各省的电子政务公共项目及重点项目建设,调动各地及部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各省电子政务的整体应用和发展;(2)积极创造条件争取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向中央、上级主管部门争取一部分电子政务建设的项目资金,通过项目建设和投人运行而促进电子政务的推广和应用;(3)通过各类市场化运作手段,大胆吸收民营资本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投人电子政务建设,并支持优势IT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利用资本市场为各省电子政务发展筹措资金。在确保电子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将网站建设与运营市场化,考虑通过适当方式授权企业或有经济势力的个人来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娄底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与运营就是一个实例),企业或个人的资金投人可有效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资金压力。
②在技术方面,要重视软硬件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水平,不仅要依靠政府的信息中心以及政府的技术人员,还要积极主动地联合有实力的IT企业共同开发各省急需的相应软硬件产品,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提高各省电子政务装备的水平;县(市、区)可更多采用外包方式,以克服电子政务中的人力与技术问题。各省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