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作家毕淑敏曾经告诉过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更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
在公司的号召下,我很荣幸拜读了蕴含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著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演绎,默默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理论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名扬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其中,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提起父母,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说不尽的感恩之情。孔子曾说过“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说过:“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他们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境界——孝顺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们不需要像王祥一样,赤身卧寒冰,求鲤归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样,百里负米为亲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样,抱竹而泣,持笋归做羹;我们能做的就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就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就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父母只要看到这些,眼睛里也会满含泪水;我们只要能做到这些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不是让父母洗自己的衣袜,也不是坐在电视前与父母争抢遥控,和父母争吵,更不是一声不响的出去,而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住了炙烤的骄阳;孝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的一座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读着《孝经》至真至美的文字,我想起了我上中学时读过的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的一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其中有一段是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每每读到这里时,心里总会有一些酸楚。父亲的几个动作,就可以让儿子黯然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