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文化大会开幕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与会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在各级领导和学界同仁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由延边周易学会、吉林市易学文化研究会、哈尔滨易经研究所、沈阳市周易研究会、盘锦周易文化研究会、吉林省周易学会、松原市周易学会、中华周易联合会、营口周易研究会、本溪市周易文化研究会、长春市周易学会、香港国际建筑风水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东北易学文化大会"今天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对关心和支持本届大会的各级领导和学界同仁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对参会代表和专家学者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乘着上个世纪的生旺之气,当今世界更加呈现出多元文化和多元文明并存发展的态势,古老而又伟大的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屈指可数的几大文明之一,成为世界文明中的重要一元。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人对中华文化复兴的企盼变得越来越迫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凸现出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并重新焕发出它灿烂的光芒,这毋庸置疑地成了我们当代学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易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机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大道之源”,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令其他传统学术难以匹敌,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中坚,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一直以学术之正统的身份和地位活跃于历代政治文化舞台的中央,渗透于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了易学,也就没有了精髓和主体。因此,要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弘扬易学,故今天如此多的易学学者之所以能应邀齐聚美丽的吉林市而成此嘉会,当然是为了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弘扬易学这一共同的目标,这也正是我们组织召开此次大会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这次吉林市开易学的会议,我们主要以研究孔子和《易传》为目标,这个目标也是诸多易学家争论的一个焦点。过去由于可靠文献的缺乏,孔子和《易传》的关系一直蒙着一层朦胧的面纱,然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布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易传》,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论易之事。如《要》篇中有"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以及"百占而七十当"的记述,证明了孔子学易、习易、体易的事实,证明了司马迁、班固所谓的"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绝非虚言,直接有力地驳斥了历史上的那些怀疑性论断。帛书《易传》为我们弄清《周易》成为贯通天人的宝笈,开启了新的学术视野,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易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兼容并蓄、创造转化的学术精神。到了汉代,《周易》以其独特的天人之学的学术品格和丰赡的学术意蕴被儒家确定为"五经之首",成为历代儒者的必读经典,从而使易学和孔子思想和价值诉求上更进一步地贯通和融合起来。至宋明更是如此,特别是其《易传》,为宋明理学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任何一个杰出的宋明理学家都是一个出色的易学家。直至近现代,如章太炎、熊十力、马一浮、牟宗三、冯友兰先生等皆既精通易学,易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问题是个时代性课题,它关乎现在,也关乎未来,关乎中国也关乎世界。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更危险的时代了。"这既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为环境污染、文明冲突、贫富分化、道德缺失、精神危机等一系列的问题。据说这一切从根本上都导源于西方主客二分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导源于工具理性主义。西方文明受到了质疑和挑战。而东方易学文化与之不同,它的世界观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带有整体性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生命境界的提升,寻求天与人之间的贯通融合,寻求人与人之间的通泰和谐,自始至终透射着浓郁的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