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企业信息化创新之路有多远?—基于电子信息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企业信息化创新之路有多远?—基于电子信息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对中国企业信息化和研发投入与企业规模、利润以及创新成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利用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05-200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了跨时间纵向研究设计从而对以上因果关系更好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信息化投入对企业规模、利润和创新成果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研发投入只对企业利润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国企业信息化和研发投入之间存在负的交互效应,而非通常所认为的协同效应。这个发现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的领军企业在资源协调的管理能力上存在不足,难以在经营和创新的过程中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之间的互补性。本文对其成因及改善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自主研发资源整合企业绩效企业创新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带动的各项工作的创新与升级。许多走在创新前列的高科技企业,例如连续多年被评选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联想集团和海尔集团,在信息化建设中也一直走在前面。联想集团在2000年时就实现利润8亿多元,其中有近一半是靠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创新成果和成本节约实现的;海尔集团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产品,接到近百万海内外订单,如此快速的创新周期和巨大的业务量如果不进行信息化建设和使用信息技术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理解中国企业如何完成管理目标并实现创新成果的成功经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虽然企业信息化与绩效和创新之间关系密切,基于中国企业大样本的相关实证研究却并不多见。
一些之前的相关研究从样本选择上主要基于个别省市的数据(如浙江省),缺乏对全国不同地区企业的代表性。所抽样的企业也以中小企业居多,很难反映中国领军企业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这些实证研究在研究设计上往往采用时间横截面研究设计((Cress-sectional Design),即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据在同一时间点收集。这种研究设计难以验证因果关系,比如对于得出企业信息化投资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果,难以推断是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导致企业绩效的增长,还是企业绩效的提高导致企业有更多资源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不利于指导管理者的实践。同时,中外研究都认为企业改善绩效和实现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从进行资源投入到产出存在时滞,这无法在时间横截面研究设计中进行考量。另外,之前的相关研究往往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单一受访者那里收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据,可能存在同源方法偏差(C}mm}nMethod Bias)问题,即观察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关系其实是由于单一受访者的某些特征对其同时产生了影响,而非真正的相关。
基于上述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本文采用信息产业部(现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客观统计数据,对中国企业通过信息化和自主研发途径实现创新及其他企业目标(如规模和利润)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从理论上,本文对我国管理信息系统和创新管理研究领域的贡献主要有两点:第一,本文不仅研究了信息化建设和中国企业绩效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了研发活动的作用对中国企业在实践中如何通过信息化和自主研发实现持续经营和创新成果提供了全面的解释;第二,本文对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研发活动之间的交互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检验,发现了负的交互效应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从方法上,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收集和采用了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企业信息化与研发投资和企业规模、利润及创新成果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可靠的检验。通过综合使用滞后因变量(LaggedDependent Variable)和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 ),研究发现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能够较好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各项目标,然而自主研发能力却相对薄弱。此外,还发现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研发活动之间不但不存在互补性,而且会相互削弱彼此对企业绩效和创新成果的作用。这个发现揭示了中国高科技领军企业依然存在管理能力上的问题与有待改善的空间,需要加强有效协调和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
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
企业及其管理者需要平衡各方面的目标,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从绩效目标来看,企业需要保证规模的增长从而获得一定的规模经济性。虽然企业规模扩张存在边界条件,即内部协调成本要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但随着企业对信息技术使用的增加,国际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学者发现信息技术投资却能够支撑企业规模持续不断地扩张。这个被称为“向中间移动”的假设认为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和使用能够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能力,从而降低内部协调成本,这一假设已被基于美国企业的研究所证实。另一方面,企业研发活动能够开发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提高企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从而支持企业规模的扩张。中国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与日俱增,并且对研发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这种趋势预计会对企业未来规模的扩张会起到正向的支持作用。随着信息化投资的增加,中国企业的内部协调成本将会下降,从而支持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同时,研发投入的增加也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遇并扩大企业规模。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中国企业信息化投资与研发投资对未来的企业规模增长有正向的作用。
企业的持续经营需要依靠一定的利润,否则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在国际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学者们一直争论着信息化投资和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对信息技术商业价值的讨论。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可能会正向地、负向地或者不显著地影响企业的绩效,因此被称为“盈利悖论”。然而,随着近些年美国企业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趋向于支持信息化投资和企业利润之I司正向的关系。此外,研发活动能够为企业解决经营问题,给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遇,从而改善企业的利润。对美国企业的最新研究也表明,信息化和研发投资均能够改善企业利润。中国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研发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加,这种趋势预计会对企业未来利润的增长会起到正向的改善作用。随着信息化投资的增加,中国企业将不断受惠于信息技术,从而形成市场竞争中的有利态势。同时,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空间,而非在产品销售中“受制于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中国企业信息化投资与研发投资对未来的企业利润增长有正向的作用。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活动来获取竞争优势。研发活动是企业进行创新的主要手段。对日本企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之间的正向关系。而国际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基于美国企业的最新研究表明,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与研发投入类似,也能够起到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既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和吸收外部知识,也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和共享内部知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也能支持企业流程的创新。中国企业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加强和研发活动的开展,这种趋势预计会对企业未来的创新成果会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利用信息技术吸收和分享企业知识、进行流程创新等方面,信息化投资将会给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另外,作为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自主研发活动将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机遇。随着中国企业对自主研发认识的增强和相关投入的增加,中国企业的创新成果也将不断得到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中国企业信息化投资与研发投资对未来的企业创新成果增长有正向的作用。 国际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普遍认为,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企业的其他资源和活动之间存在互补性。这种互补性的产生是由于信息技术对企业其他资源的使用和开展其他的活动具有支持作用,因此信息化投资和其他相关投资(如研发)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即信息化的投资所带来的正向作用会随着其他相关投资的增加而增强,这已被基于美国企业的实证研究中所证实。虽然中国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对研发活动的开展方兴未艾,但是预计随着这些投资的增加,中国企业在未来实现企业规模、利润和创新目标的过程将会更加顺利。汪森军、张维迎、周黎安对中国浙江企业的信息化与组织行为的研究发现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本文有理由认为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与研发投资之间的互补性会导致正向的交互效应,在对未来实现绩效和创新目标的过程中产生1+1>2的效果。最后,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中国企业信息化投资与研发投资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效应,即一种投资能够加强另一种投资对未来的企业规模、利润和创新成果增长的正向作用。
研究设计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有3个来源,即信息产业部关于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统计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信息,以及企业网站和新闻报告关于企业所有权性质的相关信息。首先,基于信息产业部发布的关于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统计报告,本文选取了研究样本。使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的百强企业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主要基于五方面的原因。第一,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数据非常难以获得,这个挑战在国际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中也同样存在。国际上主要的企业信息化投资数据有3个来源:IDC、Information Week和Computer Intelligence数据库。然而,这些数据都是关于美国企业的信息化投资数据。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是目前唯一公开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客观数据。第二,该数据来自于信息产业部对全国电子信息行业企业政策性申报的信息采集,以及对入选的百强企业的数据进行抽查和复核的结果。因此,从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而言,都比研究者自己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要高。第三,信息产业部每年对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进行评选,使得本文能够收集面板数据进行跨年度的时间纵向分析,这样的长期数据来源并不多见,有助于验证因果关系和避免横截面分析的问题。第四,本文的研究针对信息化和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和创新成果增长的作用进行检验,而电子信息行业的百强企业是创新性最强的群体,非常适合本文的研究目的。这些企业无论在经营规模和盈利水平,还是自主创新能力上都是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它们的成功经验最值得其他企业的管理者学习和借鉴。最后,集中检验一个行业中的企业可以有效控制不同行业特征对结果的影响,增强结论的可靠性。同时,这些百强企业来自全国各地,比地区性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由于信息产业部在2008年初重组为工业与信息化部,关于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统计报告在2007年后不再公布企业的信息化投资数据。因此,本文选取了最近3年即2005-2007年64家连续上榜的百强企业为研究样本。这64家百强企业有连续3年的统计数据,可以构造面板数据从而更好地检验因果关系。因此,本文的样本量为192家企业年度的观测值。本文逐年对抽样的64家企业和其他上榜企业进行了比较,对其信息化和研发投资、营业收入、净利润以及创新成果进行了方差分析(ANOVA)。结果发现两组企业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不存在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为了更好地验证因果关系,本文使用下一期的滞后因变量来建立时间先后顺序,防止出现因果倒置的问题并考虑投入产出的时滞。为了测量企业创新成果,本文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搜索并收集了64家百强样本企业分别在2006-2008年中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发现即使在中国领军电子信息企业中,创新能力依然良芬不齐。这表现在个别百强企业在某些年度甚至完全没有专利成果。因此,虽然本文的样本由中国高科技行业的百强企业构成,其创新能力依然差异很大,为研究信息化和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差异。最后,根据企业网站及新闻相关报道,本文对64家百强样本企业的所有权性质进行了划分,具体方法将在控制变量中进行说明。表1对本文使用的样本特征进行了描述。
因变量
本文的研究假设涉及3个因变量:企业规模、利润和创新成果的增长。为了避免观察到信息化和研发投资与因变量之间的伪相关关系,本文的因变量采用增长率来测量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和专利数量的变化。其中,企业规模增长率为企业的下一期营业收入减去当期营业收入,再除以企业的当期营业收入。企业利润增长率为企业的下一期净利润减去当期净利润,再同样除以企业的当期营业收入来去除企业规模的影响。企业专利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企业创新成果测量方法,和之前的研究一样,本文取自然对数消除专利数量的偏度。企业专利增长率为企业下一期申请的专利数量减去当期申请的专利数量,再同样除以企业的当期营业收入来去除企业规模的影响。
(三)自变量
本文的自变量主要有两个:企业的信息化和研发投资。根据Ray等所使用的测量方法,信息化投资为企业对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总投资除以企业当年的营业收入。研发投资则根据Greve所使用的测量方法,为企业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总投资除以企业当年的营业收入。本文通过乘积项来检验信息化投资和研发投资之间的交互效应。
(四)控制变量
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在检验企业信息化和研发投资与企业绩效和创新成果的关系时主要控制了企业规模、行业和时间虚拟变量。由于本文集中检验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因此无需控制行业虚拟变量。鉴于企业的当期情况可能对下一期情况产生影响(如业绩反转问题),本文在验证企业信息化和研发投资与企业下一期规模、利润和专利数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时分别控制了企业当期规模、利润率和专利数量的影响。
另外,考虑到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通常依靠外向型出口模式来发展(如华为公司),出口的程度可能对企业实现各项目标起到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控制了企业营业收入中的出口比重,即出口额除以营业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大体说来,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可以划分为三类:公有制国营企业、私有制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本文依照上述分类对64家百强样本企业的所有权性质进行了划分,建立了3个虚拟变量来表示该企业是否是国营企业、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如上市公司既有国营股东又有私营股东)。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在分析中加入了前两个虚拟变量(即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比较对象)来控制企业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绩效和创新成果的影响。 最后,本研究在分析中还加入了2005年和2006年的时间虚拟变量(即以2007年为比较对象)来控制不同年度的宏观经济环境。
检验结果
本文使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在对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中,为了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