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论建筑的形态发展摘要建筑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周围建筑及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的科学它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心理学的交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内在规律性其重点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与城市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建筑不仅是用来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专门组织起来的空间不仅是结构材料和技术也是符号系统因此假如承认建筑学是一种语言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懂得如何去理解每一幢建筑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实体与整个环境构成综合的环境景观研究其单体或组合形态的含义与环境间的关系对我国现代环境景观的构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其研究的程序应首先建立在它与感觉它的人之间存在着认知关系上进而再研究它与周边环境间的配置关系因此鉴于人建筑环境间的这种渗透性与认同感有必要揭示建筑形态发展在环境中的心理属性与环境语义并包括它们之间由此产生的非因果关系论文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论公共建筑的形态发展正是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开展对它的分析该理论始于美国人亚利山大的著作形式综合他认为环境场所的设计应由其场所中不同机构的功能与目标入手而英国人则更进一步称其为建筑心理学研究范畴基于人类认知与行为的循环回馈模型上最终达到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论文主要从环境的认知心理体验与形态分析匹配中的文化背景寓含的等级序次观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来论证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是人对环境刺激加以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由此产生的环境知觉是有关人们审美经验认同感需求与目的的综合过程关键词建筑环境环境心理学建筑形态正文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而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与周围建筑及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探讨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它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心理学的交集普罗夏斯基曾这样描述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由此可以看出每一个物理环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环境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恰恰揭示了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内在规律性其重点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与城市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人类的心理活动是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皮亚杰曾经指出一切认识甚至知觉认识都不是现实的简单摹本因为认识总是包含着融于先行结构的同化过程并且他进一步地提出每个动作图式的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他所依附的客体和事件格罗皮乌斯指出建筑是表现人们崇高思想热情人性信仰宗教的结晶这表明作为空间造型艺术的建筑是蕴含着极深的情感符号的因此建筑不仅是用来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专门组织起来的空间不仅是结构材料和技术也是符号系统建筑是语言作为语言是不能没有符号而存在的建筑文化具有符号性及相关的许多符号特征首先它是具有视觉因素能够被人感知通过视觉信息传达给人以语言意义还包括物质性复杂性象征性历史性地方性以及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等方面意义如凯旋门是指一种通行的可能同时也明确地包含凯旋和庆祝的含意除具有进入的功能外还具有象征的含意因此假如承认建筑学是一种语言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懂得如何去理解每一幢建筑而且建筑对人类的意义也就不再是问题了此外人们将会把这种意义看作为是建筑所固有的本质而不是外在的偶然的联系公共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实体与整个环境构成综合的环境景观研究其单体或组合形态的含义与环境间的关系对我国现代环境景观的构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其研究的程序应首先建立在它与感觉它的人之间存在着认知关系上进而再研究它与周边环境间的配置关系因此鉴于人建筑环境间的这种渗透性与认同感有必要揭示建筑形态发展在环境中的心理属性与环境语义并包括它们之间由此产生的非因果关系故人与环境关系的心理认知可称为人环境关系的最适化理论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是人对环境刺激加以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新建构的过程并由于人们需调动几种感觉进行环境体验环境刺激则复杂多变为一主动探测与选择的过程其中含有大量的个人主观成份对知觉到的环境信息难以与实际环境直接吻合故其过程犹如透镜将收集到的复杂的环境刺激加以重新编码与组织编排内有包括个人依据以往经验对其作出的判断由连续的回应达到检测其正确性因此由此产生的环境知觉是有关人们审美经验认同感需求与目的的综合过程环境的认知心理体验与形态分析环境认知的心理体验过程可转换为人们对环境空间的体验认知过程并藉此解决建筑与环境间互渗关系和人对建筑环境的认同感问题从中寻找彼此间融契的钥匙并研究设计者为实现自己的设计目标设计意图应如何努力共享的环境公共空间提供了象征与集体记忆等因素并以社会沟通为基础以不同层面的群体意识的审美经验为条件其公共的意象包括整个环境中所对外映射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综上所述可见环境建筑的环境渗透与认同是以人的认知判断为标准建立相应的认知模式成为人们组织记忆信念情感幻想以及环境行为的构架并与环境这一容纳体对其建筑本身拥有的造型结构体量质感装饰色彩等产生认同而不致导致排异性出现彼此关系间的分离状态环境空间包括植栽空间水体空间山石空间及其它环境设施形成一系列的环境图式诸要素间蕴涵各种不同的符号含义其相对于建筑而言是属于模仿自然形态的情景语言起着协调建筑宛若背景音乐般的作用建筑在该特定的场所环境上透射出露与藏大与小轻与重对称与非对称等的关联性词汇中国古典建筑环境的环境语义津梁可从园冶中略知一二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取乎景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筑垣须广空地多存任意夹持听从排布择成馆舍余构亭台格式随宜栽培得致奇亭巧榭构成红紫之从层阁重楼迥出云霄之上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可见出传统构园的因景随势特性讲求诗意象征的意境美其建筑在翠幔碧幛中掩映彰晦适成佳趣中国古典环境中的单体建筑构型有殿堂厅轩馆楼阁塔亭阙门廊台等形式厅堂楼多为大体量并为群体院落或布局中的主要建筑在皇家宫苑的格局中均处于中心轴纵轴线上或主要地位而轩馆斋阁一类特别是亭廊均以小体量的轻型构架为主其造型与选址较为随意随点而成为环境所支配其总观屋顶样式古典式建筑大致分为歇山式硬山式悬山式攒尖盝顶庑殿等并有单重檐十字脊勾连搭丁字脊之分最能显示如跂斯翼如翚斯飞之感的挑檐结构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特质与天人合一其外部形态的大木作为内部装折的小木作亦寓含斗拱挑升的隐义并沿袭宋以来形成的程式化营造之法式这一建筑的环境特征在于它与环境的共谐之中角的飞动向上一方面在林木扶疏间呈现出疏导环境的方向一方面解决了大屋顶那种闾阎扑地的视觉体量重心下坠的问题同时加上它的独特构形往往与宽阔的中轴令人产生肃然敬畏之感人们心理亦常被这一建筑导向宽厚仁慈包纳万象的状态而由这种形式构型的亭阁廊轩等因其柱的数量递减与顶的收束导致产生鹤动雀舞如翚如飞的轻盈感其动势全在于挑檐的角度及整体体量及屋顶的比例外往往可采用控制坡面倾角角度的手法达到视觉量感的心理差异性匹配中的文化背景分析建筑在环境景观中的历史更替的位置变化可看出环境建筑的匹配关系中国环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在环境中为附属位置至唐宋建筑与环境为对等位置而到了明清以后建筑在环境中占居了支配地位其建筑密度的增大导致了环境中自然亲和力的降低并使其在构型及平面布局中日益精度化将壶中天地的芥舟空间推向穿凿附会的极致这不能不谓之中国古典环境的环境空间形式在走向式微等到了世纪以后随着环境空间的扩大与自然交接的界面变宽则使环境支配了建筑表面看来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使然但从更深层面上来分析则是受哲学上发展线索以及其各时期的哲学命题等不同而造成中国哲学从老庄起由神性论走向神灭论后通过复杂的三教分立至三教融合的沟坎环境建筑作为一种人类文化与人类精神的载体不可避免地有着其哲学发展留下的轨迹亦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均衡上的较量中国传统儒家礼制性文化由于其内在结构受外力影响经济社会文化等逐步失却稳定性最终不得不以虚饰的表面来掩盖其内部的支离破碎体现在清王朝时期在北京兴建的一系列集锦式宫苑公共建筑作为具有公共性环境的共享空间由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现代环境审美的认同与古典的情境体验有着迥异的审美标准寓含的等级序次观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方式中方位与中轴位序中明显地表现了辨方正位的等级秩序观念与居者的地位尊卑有关如父昭子穆昭左穆右君南臣北居中为尊等均映射出这一制度特点在传统的中国古典环境中亦反映出这一沿袭格局在建筑尺度上的标准亦存此诸如一般厅堂门屋一概均为三排挂式的分心樘而以不同规格的横双横金厢斗底槽等体现等级差异就中西环境建筑造型与结构形式的比较中发现中国建筑大都具有随形就势的特性大屋顶使整座建筑有趋附之感其层层叠落的木构架或砖木砖石构架的线条檐口平基须弥座柱础等均以水平向为主使整座建筑原有向上的力受到横向限制由此可见阅读建筑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途径不同文脉的民族而言哲学精神的兴衰使得文化受到不同的影响并在其中留下了不可改变的痕迹结语分析以上公共建筑的形态发展可见古典建筑样式投射出的较为晦涩的意象性语汇呈现了一种含混的造型语言来体现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通过结构细部的多重线条较为浑朴的形态在环境中确立自己的未来形象因此应将二者间的特点融合摒弃由各方带来的单一感与具有现代意味的环境相互渗融并力求形式上的造型变化结合人类审美心理的求新特点使开放的公共空间与整个环境具有视觉上心理上的亲和力自然的平面形态与建筑空间取得力的和谐在植物等要素的衬托下各显其姿线条简洁色彩丰富体块明确并趋向娱乐性人们对建筑与环境的渗透从所处不同场所环境不同时期的空间认知心理与体验获取不同的文化信息并由地域的差异习俗的约定气候条件的不同等因素造成迥异的环境心理定势应善于把握这种心理微差导致的造型特征变化以到最悦目的要求参考文献毕恒达台湾建筑师论丛第二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计成陈植注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潘谷西等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针之谷钟吉著西洋著名园林章敬三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