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面砖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工程施工图纸
2、主要图集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通用图》
3、主要规范和规程
(1)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
(2)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3)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
4、主要标准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3) 《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二、工程概况
1、基本概况:
……
2、工程做法:
本工程采用外墙内保温做法,具体构造(由外到内):
⑴.面砖;
⑵.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20mm,加6%防水剂;
⑶.多孔砖;
⑷.中空玻化微珠无机保温砂浆,40mm;
⑸.抗裂砂浆,8mm;
3、面砖要求
面砖拟采用深灰色及乳白色两种,其型号分别为GSB N5.25及GSB N9,规格45×45mm,缝宽5mm,施工前先做出样板,经与设计负责人及甲方共同商定后方可实施。外立面装饰按本工程立面图进行。
三、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① 交底:对班组及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②图集、规范、规程、方案;
落实本工程需用的图集、规范、规程,提出需要购买的计划,及时组织学习贯彻注意新旧规范的衔接,根据规范和图纸编写施工方案。
eq \o\ac(○,3)高程引测与定位
按照规范和测量方案,依据结构施工阶段引入的坐标内控点和高程控制点,做好楼层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并做好标记。
2、材料准备
①按甲方要求对相关材料组织三方考察合格后进行定货采购,与厂家签定供货合同,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②所有施工物资进场时均应由材料部门核实出厂质量证明文件(包括产品合格证、质量合格证、检验报告、试验报告、产品生产许可证和质量保证书等)。质量证明文件应反映工程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性能指标等,并与实际进场物资相符,如检查过程中发现未提供齐全资料或实物与工程要求不符的,拒绝其进场。
3、机具准备
序号
机具名称
数 量
序号
机具名称
数 量
1
砂浆车
20辆
3
铁锨
40把
2
小型工具
若干
4
砂浆搅拌机
5台
4、作业条件
①主体结构必须经过相关单位检验合格;
②外脚手架搭设完成并经检查允许使用;
四、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工艺流程
墙面基层处理、甩毛→挂钢丝网→贴灰饼→抹底灰→弹分格线→排砖→镶贴面砖→面砖勾缝擦缝→验收
⑴烧结多孔砖砌块墙基层处理:
将砌筑隔墙面上的残余砂浆、污垢、浮灰等清理干净。对混凝土墙面进行垂直度和平整度的检查测量。墙面有预留配电箱或开关盒的要求出墙面的高度与抹灰面一致。不同材料墙体交接处应加挂300宽0.8厚9×25孔钢板网后方可抹灰,防止墙体裂逢。混凝土墙面凸出部分进行剔平。抹灰前一天再用水清洗墙面,将残留污垢、浮灰清理干净,若混凝土墙面上存有养护剂膜应用钢丝刷清除;混凝土墙面处理:对于墙柱,先进行垂直度及平整度检查,结构相对偏差在8mm以内;垂直度与平整度达到标准时,只对模板接缝处做打磨处理,不做抹灰施工。如果结构垂直度及平整度相对偏差大于8mm,应适当剔凿,并进行局部的抹灰修补并甩毛,表面的隔离剂、油污用碱水(火碱:水=1:10)刷洗干净。为保证抹灰层与基层粘结密实不空鼓,需抹灰的混凝土墙面在抹灰前,必须提前进行甩毛处理。在需要抹灰的部位,先用水冲洗墙面,再将1:1水泥砂浆加10%的805胶搅拌均匀,用笤帚均匀甩在墙上,并浇水养护3-4天,待其达到强度后,方可进行抹灰施工.
⑵砌筑墙面做灰饼:
在外墙上先拉通线确定抹底灰厚度,灰饼厚度同抹灰高度,施工第一遍底灰时应保证与基底粘接牢固并且平整,为第二遍抹灰成活提供良好基层。拉线确定抹灰层厚度后在混凝土砌块墙上做灰饼,不得将灰饼做在构造柱上,最厚处应控制在18mm以内,对于局部结构突出部位,应进行适当剔凿。灰饼间距1500mm×1500mm,门窗洞口等边角部位均应设置灰饼。
⑶抹灰施工:
①抹灰施工前,必须用水将混凝土墙面的甩毛湿润,砌块墙面润湿应在施工前一天进行,抹灰时还需撒水润湿。
②用混合砂浆打底灰将墙面基本找平(有防水要求的墙面用1:3水泥砂浆打底压实抹平),打底上墙后,应在底灰6-7成干时再抹罩面灰。
③罩面灰应依据灰饼抹够厚度,用刮杠将面层水泥砂浆基本刮平,再用木抹子搓平赶实,最后用铁抹子压光。对于墙面装修为瓷砖的墙面,抹灰时用木抹子搓毛即可。对于墙、柱、顶板的阴阳角,抹灰时必须用专用阴阳角抹子施工,并用方尺控制其方正。
⑷弹线分格
待基层灰6-7成干时,即可按图纸要求进行分段分格弹线。用线锤在墙面、柱面和门窗部位从上至下吊线,排版时从下往上排,大版面要求对缝镶贴,柱子及局部可采取错缝镶贴,且尽量避免出现非整砖,必要时非整砖应设在下部及阴角处。
⑸镶贴面砖
镶贴面砖应自上而下进行,采取措施后,可分段进行,在每一分段或分块内的面砖,均应自下而上镶贴,从最下一层砖下皮的位置线先稳好靠尺,以此托好第一皮面砖,在面砖上口拉水平通线,作为镶贴的标准。在先墙上均匀抹上1~2mm厚的粘合剂,并用锯齿形边的抹子刮成“槽形状”,然后将湿润并阴干的面砖,在其背面均匀地抹上3~4mm厚的瓷砖粘结剂浆,依照水平线先镶贴底层两端的两块面砖,然后拉通线,按编号依次镶贴,以此类推,直至贴完。每贴两层,垂直方向用靠尺靠平。窗台、腰线等部位,应采用顶面面砖压立面面砖的做法,预防向内渗水,引起空裂。同时立面最低一排砖必须压住底平面面砖,并低出面砖3~5mm,以作滴水线用。阳角部位采用蝴蝶角。镶贴时,如面砖需切割,为保证线条的顺直及颜色的一致,切割面严禁暴露在外。
⑹面砖勾缝与擦缝
用1:1水泥砂浆勾缝,先勾水平缝再勾竖缝,勾好后要求凹进面砖外表面2~3mm。面砖缝子勾完后,用布或棉丝蘸稀盐酸擦洗干净。
五、质量标准
1、施工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
外墙面砖质量检查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查方法
1
立面垂直度
3
用2m垂直检测尺检查
2
表面平整度
2
用2m靠尺和塞尺检查
3
阴阳角方正
2
用直角检查尺检查
4
接缝平直
3
拉5m线或通线用钢尺
5
接缝深度
1
用钢直尺检查
6
接缝宽度
1
用钢直尺检查
2、质量通病及防治
(1)空鼓、脱落
原因:基层偏差大,每层抹灰跟得太紧,勾缝不严,未洒水养护;砂浆配比不准,稠度不好,砂子含泥过多,干缩率不一致;
措施:重视基层处理,严格工艺控制,砂浆中加入805胶增加粘接力;加强自检,发现问题及时返工;
(2)墙面不平
原因:结构施工期,几何尺寸控制不好,造成墙面垂直度及平整度偏大,装修前又对基层处理不够认真;
措施:加强基层打底工作的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3)分格缝不匀、不直
原因:施工前未核对结构的实际情况,弹线分格不细,标准控制点少和操作不当;
措施:认真处理基层,吊垂线,找好规矩,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精心施工;
(4)墙面脏
原因:勾缝后未及时擦净砂浆;
措施:可用棉纱沾草酸加水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六、主要施工管理措施
(一)工期保证措施
1、认真做好施工现场场地、道路、水电、通讯等准备工作,严格按照拟定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进行大型施工机具、现场内临时道路、水电线路埋设、暂设用房以及材料工具存放场地的布置。为工程施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2、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工程进度管理组织机构,分楼配备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
3、根据合同规定的工期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进度计划确定以后,各分包方以工期进度为依据,编制劳动力配置计划、材料、设备、机具进场计划。使分包方的工程进度完全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工程如期完成。
4、在整个生产活动中对进度计划每周进行检查,对工期及各项资源投入实行动态管理,在现场建立计划体系,加强信息的传递和反馈,适时调整进度计划。
5、加大对各分包的现场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力度,确保整个现场能在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调度下,有条不紊、有序的作业。每周召开现场调度会和协调会,及时解决矛盾。
6、充分发挥整体综合优势,积极依靠先进的管理水平、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施工技术水平,科学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技术人员认真阅读图纸,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保证该工序在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避免返工返修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工期。
7、在工序施工过程中严格、细致、认真检查,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防止出现事后返工现象,影响工期。
8、在每道工序之前,技术人员根据图纸及时上报材料计划,保证在工序施工之前材料提前进场,杜绝因材料原因影响施工正常进行。
(二)质量保证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质量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国家和行业颁发的各项技术标准、施工规范和技术规程。
2、坚持以预控为主的方针,严格进行工程质量检查,贯彻专职检查和全员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各施工班组实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做好预检和隐检工作,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
3、按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进行建筑材料和加工成品、半成品的验收。在材料、构件的采购前,技术部门向采购部门或参施单位提出质量要求,对供应厂商的生产能力、技术力量、生产稳定性和管理水平进行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质量部门按规范要求验收原材料及配件,一旦发现有不合格现象,坚决给予退场处理。
4、项目部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认真制定纠正措施并认真复查纠正结果。
5、在工程管理中推行“工序样板制”,从每道工序施工工艺入手,由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交底,推出“样板工序”经业主、监理验收认可后,再在工程中大面展开施工。
6、为了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提高工程的结构质量,质量管理人员每周举行一次质量分析会,分析发生质量通病的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措施,把工程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避免亡羊补牢,使现场每一位管理人员、施工人员都及时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到不留死角和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