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要点讲解: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成语”是重点,可见后面专门地阐述。这里只对其他的作一简单诠释。
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事实胜于雄辩。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歇后语”的学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歇后语的定义和分类。
2、了解歇后语的特点和用法,学会使用歇后语。
3、体会歇后语的魅力,热爱优秀文化遗产。
二、学习重难点
掌握并应用歇后语特点进行练习。
课前练兵:
请将下列的歇后语前后两部分连线。
(一)a.卖草帽的丢扁担 f.鬼话连篇
b.吊死鬼擦粉 g.又臭又长
c.老太婆的缠脚布 h.留神(留绳)
d.黑白无常叙交情 i.装疯(装风)
e.空中布袋 j.死要面子
(二)a.十文钱掉了一文 g.妙妙妙〈庙〉
b. 一二三五六 h.不跟你吵〈炒〉
c.老太太打哈欠 i.不懂〈噗通〉
d.三個菩萨堂 j.沒事〈四〉
e.厨子回家 k.久闻〈九文〉
f.井里丢石头 l.一望无涯〈牙〉
2、根据这些歇后语,并联系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其他歇后语,回答:
歇后语是
它由 、 、 三部分组成。
小试身手:
1、请将下列的歇后语补充完整,并将它们分成两组。
1.一个巴掌拍不响——( )
2.老太婆上鸡窝——( )
3.黄鼠狼给鸡拜年——( )
4.宋江的军师——( )
5.孕妇走独木桥——( )
6.擀面杖吹火——( )
7.刘备请诸葛——( )
8.稻草人烤火——( )
9.瞎子进烟馆——( )
10.八仙过海——( )
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