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湖北公务员考试常识

178阅读 | 6收藏 | 10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湖北公务员考试常识第1页
湖北公务员考试常识第2页
湖北公务员考试常识第3页
湖北公务员考试常识第4页
湖北公务员考试常识第5页
湖北公务员考试常识第6页
湖北公务员考试常识第7页
湖北公务员考试常识第8页
湖北公务员考试常识第9页
湖北公务员考试常识第10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0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布小丁葡小萄 上传于:2024-05-25
湖北公务员考试常识  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考试公告、报名入口、大纲解析、职位表下载及备考资料汇总: http://v.huatu.com/hubei/gwy/ 湖北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考查报考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对百科知识的涉猎广泛程度和对各种社会现象深刻思考的能力。主要测查考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常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省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常识判断则不能参照行测其他模块的复习方法进行备考,也不需要考生依靠数学计算或者是逻辑推理来求得正确答案,而是需要考生依靠平时对生活、学习上的点点滴滴的知识积累。 人文科技常识:   秦汉、魏晋南北朝   (一)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建立专制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筑长城;进军和开发岭南。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全面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建立“中朝”制约“外朝”,设置“刺史”以监控地方,削夺诸侯权力,严刑峻法;经济上,把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王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在胜利击败匈奴贵族的侵扰之后,为了巩固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汉武帝时期恢复了秦朝的旧疆。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西域三十六国归顺汉朝。   (四)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形成   公元208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80年至316年中国再次统一。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进入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南方则是偏安江东的东晋王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为北齐代替,西魏为北周所篡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为“北朝”。420年,刘宋取代东晋,此后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南朝和北朝合称为“南北朝”。   (五)对外关系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由此频繁,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此外我国的铁器、漆器、铸铁和凿井技术也通过此路西传。经此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物产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等。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公元166年,大秦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东汉光武帝时,汉朝的铸铜、制漆和冶铁技术传入朝鲜、日本。东汉明帝时,佛教开始在我国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科学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张衡是东汉时期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汉武帝时制定的“太阳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天文观测记录了公元前28年的一次太阳黑子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东汉的《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三国时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西汉时编订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配制的全身麻醉药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是我国研究古代地理的主要著作。   (七)思想文化   东汉人王充是两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至三国两晋逐渐传播,南北朝时期空前盛行。南朝的范缜著有《神灭论》,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东汉时道教在民间兴起,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响。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顾恺之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被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永和九年,与谢安、孙绰等42人修葺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北朝时,山西的云冈和河南的龙门石窟,是我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库。  政治常识: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2)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3)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4)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5)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6)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7)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8)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干,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使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调整各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国家战略,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道路,努力把我国初步建成创新型国家。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1)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社会公正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保证后代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常识:   (一)总供给   为了保持经济总量平衡,首先必须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这是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平衡,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指一个国家全部企业愿意而且能够提供总产出的量。   供给能力取决于一定的制度、技术水平、劳动力的投入量、资本的投入量。在短期,经济制度、技术水平和资本的投入量基本上是稳定的,可以看作是给定的,这样总供给能力就取决于劳动的投入量即就业量,于是总供给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就业问题。   总供给由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四部分组成。   (二)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对最终产品和劳务愿意购买并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量。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出口需求四部分组成。   总需求水平主要取决于自发性的支出、市场利率和价格水平。总需求随着自发性支出增加、名义货币的供给增加、价格水平的下降而增加。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名义货币供给量,并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等影响自发性支出。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及其调节   只有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通常用等式表示为:   总需求=总供给   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   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表明需求过度,会引起资源短缺、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政府宏观调控可以从扩大供给与抑制需求两方面进行;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表明需求不足,会导致生产过剩、市场疲软、资源闲置、失业增加,政府宏观调控也可以从减少供给与刺激需求两方面进行。具体进行办法可以通过对上述公式的转换得出。   如果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进一步改为:   (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政府支出-政府收入)   即:储蓄投资差额=进出口差额+政府收支差额   这三个差额中,任何一个差额都可以通过调整其他两个差额而变化。当储蓄大于投资引起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可以通过调整进出口差额(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或调整政府收支差额(减少政府收入、扩大政府支出)来扩大需求减少供给,使公式两端恢复均衡,反之亦然。   显然,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不仅要保持商品市场均衡,还必须保持货币市场均衡、生产要素市场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历史常识:   1.香港海员罢工: 1922年香港海员因要求增加工资遭到拒绝举行罢工,遭到香港英国当局武力镇压,激起香港10余万工人的反抗,实行总同盟罢工,最终取得了胜利。   2.廖仲凯,江西惠阳人,出身于美国华侨家庭。 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为最早的会员之一。辛亥革命后任江西都督府总参议。1922年后,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实现国共两党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3.省港大罢工:广州.香港工人举行的反帝大罢工,罢工的规模大,时间长。从1925年6月开始坚持到1926年10月,历时16个月。香港25万工人参加罢工,其中10万余人离港回到广州。   4.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游行,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严惩政府中的亲日派卖国贼。6月3日以后,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工商业者罢市。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成为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   5.麦克马洪线: 1913年,英国印度殖民政府的外交大臣麦克马洪,背着中国政府非法炮制的一条中印东段边界线,将中国西藏东南部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约等于浙江省的面积)划归英属印度。 中国政府一直拒绝承认。   6.伍廷芳,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官,他出生于新加坡华侨家庭,先后担任驻美国.秘鲁.墨西哥.古巴等国公使,后任中国外交部长。   7.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以总理身份任大会主席,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开始。   8.蔡元培,清朝进士,著名教育家,后积极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9.1926年江西国民政府决定从广州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他们占据了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北伐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全中国。   10.1925年6月13日,省港罢工工人及农民.学生.黄埔军校学生等10多万人在广州举行反帝游行示威。当经过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时,遭英.法两国的枪击和军舰的炮轰,死50余人,伤数百人。惨案震惊中外,称为沙基惨案。 自然科技常识:   自然、科技常识涵盖了生物学、地理以及现代新兴科技等领域的知识,是对公务员考试考生综合知识的一个考查。这方面的题量不大,但如果能够在备考时多掌握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得分应该不难。一般考题涉及的常识不会太偏,是日常生活中能接触的,复习时不必记忆太复杂的知识。考点精讲与真题拓展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1.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当自由水比例增加时,生物体的代谢活跃,生长迅速;而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较多时,代谢强剧会下降,抗寒、抗热、抗旱的性能提高。   2.无机盐: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可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二、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特征,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新陈代谢中有关的能源物质:   1.直接能源物质——三磷酸腺苷   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细胞的分裂、肌肉收缩等。   2.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能量有70%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   3.主要储能物质—脂肪   脂肪是生物体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在动物的皮下、肠系膜、大网膜等处储存有大量的脂肪,一方可储存能量,同时还可以减少体内热量散失,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在植物体内也有脂肪,如花生油、籽油等就是从花生和油菜籽中提取的。   4.能量最终来源—太阳能   太阳光能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源,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内,再进入动物体内。   三、遗传与变异   (一)遗传物质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遗传物质的特点:   分子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储存遗传信息);(2)能够复制,保持上下代的连续性(传递遗传信息);(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表达遗传信息);(4)能够引起可遗传的变异(改变遗传信息)。   (二)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与分离定律的关系   伴性遗传是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特例。伴性遗传也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但是,性染色体有同型和异型两种组合形式,因而伴性遗传也有它的特殊性:在XY型性别决定的雄性个体中,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同理,反之亦然,从而使得在杂合子内的单个陷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能体现(如XbY)。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该性状的遗传都与性别联系在一起,在写表现型和统计此例时,也一定要和性别联系起来。   2.伴性遗传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在分析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两对及以上的遗传现象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按分离定律处理,整体上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三)基因突变   1.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   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由CCT-CAT),其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的一条肽链上的一个氨基酸由谷氨酸改变为缬氨酸。   2.基因突变的本质   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突变一般是一个“无中生有”、“偶然出现”的过程。   3.特点:普遍性、随机性、自然突变率低、有害性和不定向性。   4.时间:DNA复制的时候,即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5.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翔实的原材料。   (四)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所包含的内容: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的连锁互换、重组DNA技术、转基因、基因导人以及肺炎链球菌的转化等都属于基因重组。   2.基因重组适用的范围:除了基因工程以外,通常考虑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   3.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产生变异的差别: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只是使母基因的性状重新组合。   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其基本观点是: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物种形成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   4.物种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自然选择和隔离是不能分开的,自然选择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在有的情况下,某些基因被选择,在另一些情况下,别的基因被选择,这就使被隔离的两个种群间的基因组成差异更大,促使它们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两个物种。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历史经济发展常识:   (一)古代著名的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公元8年王莽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激化了社会矛盾,以失败告终。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北宋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明朝张居正改革: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治理黄河,实行“一条鞭法”,采取军事改革措施。明朝经济状况得以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国防实力增强。改革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最终失败。   (二)近代改革   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次新政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下,归于失败。清末新政没有给清朝统治者带来稳定,反而激化了国内矛盾。但三次新政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二一九法令”,禁止买卖农奴,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的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