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目录
引言 3
一、家庭结构 3
(一)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 3
(二)离异或单亲家庭中的儿童易形成心理阴影 4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局限性 5
二、家庭经济物质基础是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 5
三、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进方法 6
(一)及时和儿童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 7
(二)多鼓励儿童,适当地采取批评教育 7
(三)让儿童自主参加各种游戏和活动 7
参考文献: 9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只关注儿童的温饱问题了,儿童心理健康也逐渐被重视。儿童接触的第一环境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不可被替代的。各种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的经济物质基础等客观因素,或者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子女的方式等主观因素,都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为了让儿童健康成长,家长们也许只要在一些细节方面注意一下,也许在有些方面要花一些特殊的心思,总之多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和考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家庭 儿童心理健康 离异 留守儿童 经济 教育方式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of our people, people no longer only concerned with the problem of food and clothing for childre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s gradually being taken seriously. The first environmental exposure of children, families, parents are children's first teachers, so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in families play an indeli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his effect can not be replaced. A variety of family factors, including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material basis of objective economic factors, or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education, and other subjective factors, the way children are always affecting the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n order fo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parents may be as long as the note in some detail, perhaps in some ways to spend some special thought, word and more from the child's point of view and consider, do their utmost to create a good children's growth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divorce, family and child mental health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economic education
引言
1983年国外资料显示,3-15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5%-15%,1993年国内对湖南省4-16岁儿童进行精神卫生问题调查,患病率为14.89%,其中城市儿童青少年为14. 2 % ,农村为16. 1 %,2002年调查组对浙江727名中学生进行行为问题检查,检出率为17.47%。逐渐上升的数据表明儿童的心理健康并不容乐观,我们在改善和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还要做更多的努力。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起就开始接受父母亲的照顾,学会吃饭、讲话、走路,学会识别家庭成员、辨别颜色、认识形状,学会礼貌待人、分享玩具、快乐游戏等等,儿童最新接触的是家庭,在家庭中开始了无数个“第一次”,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关键期,这些都会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家庭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指的是家庭中代际关系的组合形成,它涉及人口、结构形式,正常的家庭结构是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或者祖父母、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因为某些原因,也会有一部分离异单亲家庭存在,或者是父母外出务工被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
(一)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
大部分儿童都生活在正常的家庭中,有父亲疼,有母亲爱,在这种家庭结构一般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这种家庭结构中的儿童承受的社会压力要小些,有的单亲儿童或者留守儿童会遭到社会异样的目光,或者自我感觉低人一等,而正常家庭结构的儿童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有一种安定的感觉。其次,这些在正常家庭结构下成长的儿童可以得到父母亲完整的爱,也可感受到不同性别家长的行为作风甚至引以为榜样。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和模仿可以发展出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不至于太娘,女孩也能在与父亲的相处和关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并且从父亲身上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父亲是孩子最好的玩伴,有研究表明经常与父亲接触玩耍的孩子更多的表现出勇敢、自信、意志坚强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有更高的生命激情,然而母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同样重要。母亲以女性温柔和细腻来感染和教育儿童,这样有助于儿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今后与人的交际。另外,在父母共同抚养和教育下的儿童心理较平衡,不会有那么多仇视和报复社会的想法,在今后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应对各种压力的能力要强些,同时也更加充满爱心。
然而,目前即使是这样正常的家庭结构,也会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科技革新加速,家长们有的职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心理紧张加剧、身心疲惫,和儿童共处的时间日益减少,下班时太累或忙于应酬,以至于没时间和孩子交流,渐渐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家长们应该以孩子为重,尽量能抽出时间来陪孩子,毕竟父母角色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人或机器替代不了的。
(二)离异或单亲家庭中的儿童易形成心理阴影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价值观逐渐转变,中国家庭的离婚率也显著上升。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门统计,1990中国离婚的为79.9万对,2000年为121万对,2005年为161.3万对,而67%的离异家庭涉及孩子。因为长期家庭关系不和而离婚家庭的孩子长期生活在争吵、充满敌意、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加上儿童年龄较小,认知不成熟,难以理解父母离异的原因,他们会显得极度不安、倾向于自责,并认为是父母抛弃他们,还可能会出现心理适应方面的障碍。比如和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自卑或自闭的心理,产生一些自虐或危害社会的想法或行为来报复父母亲,对其他人幸福的家庭产生歪曲的妒忌心理,他们有的还会通过与一些不良伙伴的交往寻求解脱,如离家出走、旷课等。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由于对原配偶的失望、思念、憎恨等情绪逐渐表现为消沉、自卑、烦躁,这很大程度上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日积月累最终形成悲观失望、孤僻冷漠,甚至敌视他人等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心理品质;也有的单亲家长身兼父母双重角色,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生活起居,往往会精力跟不上、心情不佳,易忽视孩子的心理指导;还有的单亲家长特别希望孩子成绩优秀,表现出色,能为自己争口气以弥补婚姻中的不幸,常以或软或硬的手段对子女施压,逼迫他们加倍努力学习,导致儿童心理压力加大;另外有的单亲家长因为婚姻不幸惧怕社会舆论,拒绝与学校的交流,禁止孩子与同学交往,甚至干涉孩子参加学校活动,造成孩子的人际交往缺陷,引发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
既然离异或单身已经是事实,那么家长就不应该逃避,而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把对孩子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父母离异前后一定要记得和儿童及时沟通,并观察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儿童的内心世界是敏感而脆弱的,如果一时适应不了这些事情,那父母就应该耐心开导,有针对性地解释和宽慰,并采取实际关爱行动让儿童知道父母即使分开了,对他们的爱不会有任何改变,使儿童真正从感情上相信父母还在乎他们还爱着他们。在了解过儿童内心深处想法并且确实也尽最大能力,若儿童仍无法接受和适应和父母分开的事实后,家长有必要和儿童一起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了。毕竟,作为父母,如果确实走到离婚这一步,应该找一个合适的离婚方式,把对儿童的伤害降到最低,对他们更多地关怀,使他们树立信心,健康成长。另外儿童在父母离婚后跟单亲生活在一起,父母仍然要及时关怀他们。要一如既往关心和爱护他们,鼓励他们与同龄人多交往,在他们开心或者失落时要能采取适当鼓励和安慰等正确方式使其树立信心,和儿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局限性
我家一亲戚,夫妻俩生完小孩诚诚才几个月,城城断奶后就外出工作,一年在家不超过10天,把孩子丢给了爷爷奶奶,由于爷爷也经常在外地工作,每年只有三四个月时间在家,所以他大部分时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平时会趁他午睡时出去干会活,经常听到他睡醒后一个人在家大哭,我想他这时候肯定非常缺少安全感,等稍微大一点会走路了,午觉醒来不见人,就自己在家摔东西或者光脚跑出。由于奶奶平时大部分时间带着他一起看电视,并没有父母那么耐心地教孩子说词语、句子,诚诚到了一岁多时,依然不讲话,而同龄的儿童已经能讲一大串一大串话了。家里也急,后来教了好长时间,终于慢慢会讲话了,差不多到三岁多才基本能讲全,但并不很流利,一直到现在七八岁了,他不像其他儿童那么擅长交流,话很少且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另外,由于奶奶大多顺着他,并且没太多时间陪他玩,导致诚诚现在迷恋上玩具、看电视,平时自己和一大堆玩具游戏,而且在商场超市看上的玩具一定要得到才安分,否则又哭又闹。平时对爷爷奶奶包括其他的熟悉的长辈也很没礼貌,常会骂人或者动手打人(虽然力气不大)。后来诚诚到了去幼儿园的年龄,因为不习惯幼儿园规规矩矩的生活,经常哭着不去上学,而奶奶很忙加上事情都顺着他,就真的经常看他脸色来决定送不送他去幼儿园。如果换成父母教育就不会这么荒唐了。
国家统计局调查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个人发展欲望增强,人们外出求学、工作、创业人数剧增,2009年涌进城市的流动人口群体近2亿人,他们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他们不得不撇下尚未成年的孩子,这给社会带来了另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法制日报》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位于苏北的淮安市,100多万外出打工人员“留下”了至少超过10万的少年儿童,这些孩子与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在“隔代监护”的情况下,缺乏体制上的关爱。无论何种监护,父母都是无法取代的。有的老人只管衣食住行,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但没有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的意识,有的老人缺乏文化知识和时代观念,对自己的孙辈非常溺爱,有的老人年迈体弱,根本就没有看管孩子的精力。久而久之,造成了儿童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也易引发儿童自卑、焦虑、孤僻的性格,有的儿童自控力差,甚至会误入歧途。
对于像诚诚这种类型或者其他问题更严重留守儿童,家长应该认识到问题严重性,并及时纠正之前忽视儿童的做法。首先家长应该清楚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得重要性,父母的角色是他人替代不了的,应该在平时多花时间和儿童接触、沟通。多创造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就能给孩子心理上一种安定的感觉,和孩子接触多了,也能洞察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不良的、歪曲的想法和行为,可以及时地提醒并帮助他们纠正。其次如果实在因为种种原因非要把孩子交给他人监护,那么家长应该寻找合适的监护人,而不是随便丢给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祖辈。理想中儿童的监护人应该能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家长应经常和监护人、老师交流孩子的近况 ,多学习一些育儿知识、尽可能参加亲子活动、培养与孩子的感情。总之,家长应尽最大努力为儿童树立信心和正确的价值观,给他们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家庭经济物质基础是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
儿童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环境等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家庭若极端贫困,家长很难为儿童提供正常的营养,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和大脑正常发育,也不能适时地提供必要地图书、玩具、实践材料,会限制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家庭贫困可能造成居住条件拥挤,斯坦利提出的“感觉超负荷理论”认为噪音或拥挤过大时,个体会体验到刺激量超负担,使人不安、紧张、中断注意,干扰正常学习与工作,还可使人冷漠,抑制社会交往。有的儿童适应力不是很强,对这种拥挤的环境会感到苦恼、焦虑、紧张压抑甚至反应迟钝。家庭经济状况还涉及儿童使用电视、网络、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机会和频率。比如经济状况较好一点的家庭可以提供溜冰鞋、报兴趣班,让儿童课余锻炼身体或者提高综合能力,可以提供钢琴或吉他等乐器让儿童在课余练一门才艺,陶冶情操,或者提供外出旅游、野炊的机会,让儿童亲近自然,增加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而经济状况差一点的家庭根本给孩子提供不了这些条件,孩子只好在家看看电视、上上网来打发课余时间,实在是得不到什么锻炼,并且现在的节目和流通内容很很多暴力、色情镜头等低俗内容,容易让儿童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加上儿童模仿能力很强,很容易会误入歧途。
家长在儿童出生时就应该做好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的准备,比如说有一个干净、整齐的住所,让儿童有安定的感觉。家长不一定非得花大量金钱让儿童上名牌学校、给儿童买各种高级的玩具或者昂贵的学习器材,但一定要注意儿童课余时间在干什么,多创造机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多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