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单元检测.docx

291阅读 | 13收藏 | 12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单元检测.docx第1页
单元检测.docx第2页
单元检测.docx第3页
单元检测.docx第4页
单元检测.docx第5页
单元检测.docx第6页
单元检测.docx第7页
单元检测.docx第8页
单元检测.docx第9页
单元检测.docx第10页
单元检测.docx第11页
单元检测.docx第12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2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死亡宣告 上传于:2024-06-03
单元检测 (考试时间:60 总分:100)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日蹙(cù) 号呼(háo) 曾不能(céng) B、两涘(sì) 渚崖(zhǔ) 泾流(jīng) C、绮户(qǐ) 探看(kān) 婵娟(chán) D、腊之(xī) 万仞(rèn) 始龀(chèn) 【标准答案】 A 【解析】 “曾”应读“zēng” 【end】 2、(2分)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C、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标准答案】 C 【解析】 A项,“反”通“返”。B项,“辩”通“辨”。D项,“汤”通“烫”。 【end】 3、(2分)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永州之野产异蛇 B、太医以王命聚之 C、若毒之乎 D、谨食之,时而献焉 【标准答案】 A 【解析】 A项的“之”解释为“的”,B、C、D三项均为代词。 【end】 4、(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庄子,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B、晏殊,宋代词人,有《珠玉集》传世。 C、《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D、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标准答案】 A 【解析】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 【end】 5、(4分)按要求填空。(4分) (1)李商隐在《无题》中运用美丽的神话来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诗句是:( ),( )。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表现沙漠特有景象的诗句是:( ),( )。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4)《泊秦淮》中作者运用曲笔讽刺那些终日醉生梦死,不关心国事的人的诗句是:( ),( )。 【标准答案】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解析】 所填写的诗句要与题中的要求相对应,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end】 6、(4分)读罢《愚公移山》,有的同学赞成愚公移山,有的同学却说愚公搬家好。现在将双方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愚公移山。反方观点:愚公搬家。请就正反两方面各写一段辩论词。(4分) 正方:( ) 反方:( ) 【参考答案】 (示例)正方:我认为愚公不愚,因为愚公移山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在为子孙谋福。今天如果人人都有愚公这种精神,还怕中国不强大吗? 反方:愚公是愚的,他有勇无谋,不识变通。他缺少灵活性,不思变通。倘若他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又何劳子子孙孙都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解析】 不论正方反方,都要将理由述说清楚,语言要富有逻辑性。 【end】 7、(8分)语文综合性学习。(8分) 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参加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2分) 二、(一)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  ,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end】 (2分)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3)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 【参考答案】 (1)眼泪 (2)生病,这里指困苦不堪 (3)以前 (4)这,指冒死亡的危险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end】 (4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译文:( ) (2)又安敢毒邪? 译文:( ) 【参考答案】 (1)与我的父辈们生活在一起的,现在十家当中没有两三家生存下来。 (2)(我)又哪里敢怨恨这件差事呢?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句(1)中的“居”理解为“生活”;句(2)是反问句,“安”的意思为“怎能,哪里”。 【end】 (2分)10、空缺处应填写的句子是“( ),( )”,这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2分) 【标准答案】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修辞。这两句属于互文修辞。互文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end】 (2分)11、蒋氏自述的核心是( )(2分) 【参考答案】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解析】 回答本题应抓住蒋氏述说的话去理解。 【end】 (3分)12、这段文字选自《捕蛇者说》,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捕蛇者蒋氏吗?为什么?(3分) 答:( ) 【参考答案】 主要不是写捕蛇者蒋氏。主要通过捕蛇者蒋氏的叙述,反映乡邻们因为苛政赋敛走投无路,而自己却因捕蛇独存的现状,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end】   (二)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13—17题。(15分) 儿时的恶作剧      胡 适 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里,到大姐家去拜年。住了几天,到十五日早晨,才和外甥砚香同回我家去看灯。他家的一个长工挑着新年糕饼等物事,跟着我们走。 半路上到了中屯外婆家,我们进去歇脚,吃了点心,又继续前进。中屯村口有个三门亭,供着几个神像。我们走进亭子,我指着神像对砚香说:“这里没有人看见,我们来把这几个烂泥菩萨拆下来抛到茅厕里去,好吗?” 这样突然主张毁坏神像,把我的外甥吓住了。他虽然听我说过无鬼无神的话,却不曾想到我会在这路亭里提议实行捣毁神像。他的长工忙劝阻我道:“穈舅,菩萨是不好得罪的。”我听了这话,更不高兴,偏要拾石子去掷神像。恰好村子里有人过来了,砚香和那长工就把我劝走了。 到了家中,母亲煮面给我们吃。我刚吃了几筷子,听见门外锣鼓响,便放下面,跑出去看舞狮子了。这一天来看灯的客人多,家中人都忙着照料客人,谁也不来管我吃了多少面。我陪着客人出去玩,也就忘记肚子饿了。 晚上陪客人吃饭,我也喝了一两杯烧酒。酒到了饿肚子里,有点作怪。晚饭后,我跑出大门外,被风一吹,有点醉了,便喊道:“月亮,月亮,下来看灯!”别人家的孩子也跟着喊:“月亮,月亮,下来看灯!” 门外的喊声被屋里人听见了,母亲叫人来唤我回去。我怕她责怪,就跑出去了。有人追上来,我跑得更快了。有人对母亲说,我今晚喝了烧酒,怕是醉了。母亲自己出来唤我,这时候我已被人追回来了。但跑多了,我真有点醉了,就和他们抵抗,不肯回家。母亲抱住我,我仍喊着月亮下来看灯。许多人围拢来看,我仗着人多,嘴里仍旧乱喊。母亲把我拖进房里,一群人拥进房来看。 这时候,那位跟我们来的章家长工走到我母亲身边,低低地说:“外婆(他跟着我的外甥称呼),穈舅今夜怕不是吃醉了罢?今天我们从中屯出来,路过三门亭,穈舅要把那几个菩萨拖下来丢到茅厕里去。他今夜嘴里乱说话,怕是得罪了神道,神道怪罪下来了。” 这几句话,他低低地说,我靠在母亲怀里,全听见了。我心里正怕喝醉了酒,母亲要责罚我;现在听了长工的话,忽然想出一条妙计。我想:“我胡闹,母亲要打我;菩萨胡闹,她不会责怪菩萨。”于是我就闹得更凶,说了许多疯话,好像真有鬼神附在我身上一样! 母亲着急了,叫砚香来问,砚香也说我日里的确得罪了神道。母亲就叫别人来抱住我,她自己去洗手焚香,向空中祷告三门亭的神道:说我年小无知,触犯了神道,但求神道宽宏大量,不计较小孩的罪过,我们将来一定亲到三门亭去烧香还愿。 这时候,邻舍都来看我,挤满了一屋子的人,有些妇女还提着取暖的火筒,房间里闷热得很。我热得脸上发烧,真有点像喝醉了。 忽然门外有人报信,说:“龙灯来了,龙灯来了!”男男女女都往外跑,都想赶到十字街口去等候看灯。一会儿,一屋子的人都散完了,只剩下我和母亲两个人。房里的闷热也消除了,我也疲倦了,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母亲许的愿好像是灵应了。第二天,她教训了我一场,说我不应该瞎说,更不应该在神道面前瞎说。但她不曾责罚我,我心里高兴,可万想不到对我的责罚却在一个月之后。 过了一个月,母亲同我上中屯外婆家去。她拿出钱来,在外婆家办了猪头做供献,备了香料纸钱,她请我母舅领我到三门亭里去谢神还愿。我母舅是个虔诚的人,他恭恭敬敬地摆好供献,点起香烛,陪着我跪拜谢神。我忍住笑,恭恭敬敬地行了礼,——心里只怪自己当日扯谎时不曾想到这样比挨打还更难为情的责罚! 直到我二十七岁回家时,我才敢对母亲说那一年元宵节附在我身上胡闹的不是三门亭的神道,只是我自己,母亲也笑了。 【end】 (3分)13、选文中“儿时的恶作剧”具体指什么事情?(3分) 答:( ) 【参考答案】 “我”因喝醉酒,害怕母亲责罚,故意胡闹,装作鬼神附身。 【解析】 此题简要概括文中叙述的事情即可,可根据“什么人,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这一规律作答。 【end】 (2分)14、“万想不到对我的责罚却在一个月之后”,一个月后,“我”受到了怎样的责罚?(2分) 答:( ) 【参考答案】 “我”随母舅到三门亭里跪拜谢神还愿。 【解析】 先把题干语句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找到相应的内容(倒数第二段)进行提炼概括。 【end】 (3分)15、从选文内容来看,儿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 答:( ) 【参考答案】 “我”是一个不迷信鬼神,顽皮、机智的孩子。 【解析】 分析“我”儿时的所作所为,概括“我”的性格特点。一般解答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典型事件,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的评价,侧面烘托等。 【end】 (3分)16、选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答:( ) 【参考答案】 平实质朴,自然流畅,有真情实感。 【解析】 阅读本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无邪的童真童趣,浓浓的母子情意。文章既写出了少年时的“我”不迷信鬼神和顽皮、机智的性格特征,又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和仁慈以及“我”对母亲的敬畏之情。文章语言自然清新、平白如话、通俗易懂、朴实生动,又如行云流水,饱含真情实感。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平实质朴、自然流畅的大家文风。 【end】 (4分)17、细读选文最后一段,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简要解答。(4分) 问题:( ) 解答:( ) 【参考答案】 (示例一)“我”为什么直到27岁时才敢对母亲说出实情? 因为我对母亲怀有敬畏之心。 (示例二)怎样理解文章结尾“母亲也笑了”的含意? 母亲的笑表明母亲对“我”当年顽皮淘气行为的理解,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慈爱。 【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按照题干要求的内容和范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根据文本最后一段内容提问,要注意所提问题的价值性和合理性。 【end】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习惯的力量 ①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远房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②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多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创新。 ③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继而形成稳定的习惯。 ④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所以,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实现自己的目标。 ⑤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写下了近万首诗篇,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前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  。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作者:韩福翠选自《今晨报》,有删改) 【end】 (2分)18、请概括出本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