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167阅读 | 5收藏 | 62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4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7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8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9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10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1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1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1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14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1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1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17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18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19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20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2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2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2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24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2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2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27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28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29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30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3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3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3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34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3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3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37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38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39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40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4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4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4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44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4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4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47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48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49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50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5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5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5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54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5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5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57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58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59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60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6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第62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2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恰逢 上传于:2024-05-14
教育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史上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 A.人自身的活动 B.实物 C.标本 D.说教 2.一般而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问题 D.教育规律 3.建国初期,下列哪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产生的影响较大?( ) 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凯洛夫 D.阿莫纳什维利 4.( )提出了设计教学法。 A.杜威 B.华虚朋 C.柏克赫斯特 D.克伯屈 5.( )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 A.杜威 B.泰勒 C.桑代克 D.赖斯 6.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主要指的是学生(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7.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惟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8.“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9.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1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11.如果一个测验反复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果,那么这个测验( )。 A.信度较好 B.效度较好 C.区分度较好 D.难度适中 12.《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3.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的教育。 A.政治立场和观点 B.政治思想品质 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D.品德 14.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5.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体育活动 D.社会活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_____、_____等不同的解释。 2.辐合论,也称二因素论,此观点肯定____和_____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替代。它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靠天赋本能地逐渐体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与_____共同发展的结果。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3.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_____。 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_____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______学校教育。 5.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是_____。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____。 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____。 8.瑞士教育家_____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9.先秦时期,以____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10.《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学、校是指_____。 11.通过网络教育,既可以进行_____,又可以进行协同式教学,二者结合是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 12.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日益揭示出受教育者的_____,从而使教育活动更符合这种规律,扩展他们的受教育能力。 13.基础教育新课程理论的基础是_____。 14.为提高班主任的素质,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有关班主任工作的文件名是____。 15.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2.为什么说“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3.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4.简述义务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6.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教学实际,试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2.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网络的发展,有些人开始提出所谓“学校消亡论”,认为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利,学生完全可以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接受教育,而不必到学校去。近年来,美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home—school),有些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因而不把孩子送到学校,而是在家中由自己担任教师,借助互联网等的帮助,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现象引起很大的争议。 结合教育学的知识,请说说“家庭学校”,的出现,对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或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从教育史上看,最早的教学手段就是人自身的活动,如口耳相传、示范、模仿、练习,但主要通过语言,也包括表情、动作、形体等进行。 2.C[解析]教育学是关于怎样培养人的一门科学,而要解决培养人的问题,就势必会在解决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当人们体会到某些教育事实对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的发展有某种意义,但还不了解它,同时又想知道它,弄清它,而决定去研究它时,这样便构成教育问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达到这个水平时,即把教育问题作为教育学的对象时,教育学就产生了。”因此,教育学的研究最根本的对象就是教育问题。 3.C[解析]新中国教育学发生、发展既得益于我国学者对它的积极主动的探索,又与20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导入有着深刻的关联,特别是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4.D[解析]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构想。创始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哲学教授、杜威的追随者克伯屈。 5.C[解析]桑代克从动物心理实验着手研究学习心理、智力及个别差异。他观察动物走迷宫、开迷笼等从尝试错误到成功的学习过程。根据实验结果,桑代克提出了有名的学习律,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 6,B[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要经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这就是教学过程的间接性。 7.D[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8.A[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包括美观、朴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净化美化校园等。 9.A[解析]班级组织建构主要是为了教育,因而其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10.C[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1.A[解析]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程度。 12.B[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学记》还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13.D[解析]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14.C[解析]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 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15.B[解析]学科活动是一种学科性的课外学习和研究活动,一般按学科分别组织活动。这类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二、填空题 1.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先天遗传因素 后天环境 内在品质 外在环境 3.学校文化 4.法律形式免费 5.终身教育 6.双重性 7.外部条件 8.裴斯泰洛齐 9.墨翟 10学校 11.个别化教学 12.身心发展规律 1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14.《关于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15.心理特征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2.[参考答案]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综上所述,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否认遗传素质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宿命论观点。 3.[参考答案](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4.[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5.[参考答案]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2)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有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相应后移;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成熟的年龄相应提前,从而使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6.[参考答案]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1)想象对儿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培养也是很困难的。必须根据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是,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创造成分增多。 (2)小学生的想象总是天真灿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因而培养这种能力必须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氛围;根据学生特点引导想象,拓展想象空间,发挥想象潜能。 2.[参考答案] “家庭学校”的出现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要勇于创新。教育形式要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要不断拓展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地位,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既重视青少年团队精神的塑造,又注重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2)观念层面应该革新。从上述材料中也可看出,“家庭学校”对学校教育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正是由于学校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或者缺漏之处,致使家长会选择“家庭学校”的方式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也凳出反映现今学校教育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学校提供的教育无法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从而需要对学校教育进行进一步的革新,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也满足不同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3)技术手段上要革新。在学校教育的手段上,可以大量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诸如多媒体和互联网,让学校教育在技术层面上不落后于时代的脚步。利用这些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改进教学质量,也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学校教育的突破口和教学的亮点,改善学校的形象,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加强。同时,也应加强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培训,让教师能够充分地掌握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能够很好地运用于教学,最终改善学校教育的质量。 (4)提倡素质教育。应继续坚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加强德育教育,改变重智育,轻德、体、美育的倾向,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和成长、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让学校教育逐渐符合家长对其的期待和愿望,让家长明白学校教育是一种不可以取代的教育形 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教育的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是(   )。 A.古代教育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C.近代教育 D.现代教育 2.新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是毛泽东于(   )提出的。 A.1957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64年. 3.“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是华生在《行为主义》中的一段话,它低估了(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教师 4.“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提出者是(   )。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市土威 D.卢梭 5.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 A.1911年 B.1912年 C.1957年 D.1958年 6.在教学测验中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其结果前后一致,表示分数的稳定和可靠,说明这次测验的(   )较好。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7.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任务时,希望学生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属于(   )。 A.教学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任务 8.德育评价强调学校、社会、家庭的全方位评价和对学生品德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这是德育评价的(   )要求。 A.过程性 B.多元化 C.客观性 D.质性化 9.教育家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在教育史上被称为(   )。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10.不属于教师的领导方式的是(   )。 A.管理型 B.放任型 C.专断型 D.民主型 11.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小组教学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 D.班级授课 12.构成一节课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 A.组织教学 B.讲授新教材 C.巩固新教材 D.检查复习 13.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社会实践 B.各科教学 C.班主任工作 D.课外活动 14.班级建设设计以(   )最为重要。 A.实现目标的途径 B.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C.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 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15.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开展,说的是课外活动的(   )特点。 A.灵活性 B.开放性 C.兴趣性 D.自主性 、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活动具有两个基本原理,其一是教育要适应_____;其二是教育要适应_____。 2.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_____和______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3.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_____。 4.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______。 5.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时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______。 6.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7.______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 8.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对______和_____的控制。 9.所谓国家课程,是由_____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10.陶冶法是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______,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其产生作用的方式的突出特点是______。 1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主要有_____。 12.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____的人。 13._____班会的形式包括: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等。 14.____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15.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债据_______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立法的意义。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4.简述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 5.小学阶段课程性质的特点是什么? 6.小学德育的意义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及其教育作用。 2.试论述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单项选择题 1.D[解析]自19世纪50年代似来,世界上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教育学,赫尔巴特教育学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教育进入了多元化阶段。 2.A[解析]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主要规定的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第一次概括。3.A[解析]遗传素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来说,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 4.A[解析]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创立了爱的教育理论和要素教育理论。 5.B[解析]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并于同年ll月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标志我国首次把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6.B[解析]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程度。 7.C[解析]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8.B[解析]德育评价要求过程性、多元化、客观性和质性化。题干说的是多元化的要求。 9.B[解析]泰勒在他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围绕这四个中心,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0.A[解析]教师领导方式的类型有放任型领导方式、专断型领导方式、民主型领导方式。 11.D[解析]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l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并基本定型,发展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2.B[解析]一般来说,构成一节课的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讲授新教材。 13.C[解析]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学校才能强有力地管理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发挥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 14.D[解析]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因此,班级建设设计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最为重要。 15.B[解析]课外活动的特点有:灵活性(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课程表进行的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和形式)、开放性(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凡是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开展)、综合性(课堂教学是按照学科进行的,而课外活动则是以活动为中心进行的)、兴趣性和自愿性。 二、填空题 1.社会发展 学生发展 2.伦理学 心理学 3.儿童中心主义 4.小学 5.个体身心发展 6.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7.受教育权 8.教育对象 教育影响 9.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10.情景潜移默化 11.考查和考试 12.社会属性 13.主题 14.教育立法 15.小学德育目标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 (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 (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 (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2.[参考答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参考答案]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4.[参考答案] (1)专业知识素养,要求教师要具有: 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 ②精深的学科知识,要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达到“化”的程度; ③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2)专业能力素养,要求教师具有: ①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 ②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能力; ③精湛的语言能力; 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⑤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⑥较高的教育机智; ⑦教育科研能力。 5.[参考答案] 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的基本性质,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1)普及性。小学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因此,小学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扩大、拔高。 (3)发展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 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4)可接受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6.[参考答案] 小学德育是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它是针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小学德育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1)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⑦一定的组织结构。健全的班集体通常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维持和控制着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 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这是班集体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平等,在思想感情和观点、信念上一致;成员个体对集体有自豪感、依恋感、荣誉感等肯定的情感体验。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极大的强化。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2.[参考答案] (1)在教学上,赫尔巴特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 (2)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3)赫尔巴特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配套工程将其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 (5)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1.下列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反映在(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说明教学过程具有(   )的特点。 A.引导性 B.间接性 C.简捷性 D.交往性 4.古代的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   )。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设计教学法 5.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 A.认识 B.设计 C.设想 D.安排 6.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三级管理相结合。 A.国家、地方、校长 B.国家、地方、教师 C.国家、校长、教师 D.国家、地方、学校 7.教育家(   )曾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8.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   )。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9.学生的学习特点受(   )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基础 B.智能 C.思维 D.能力 10.“学而时习之”反映的是(   )的教学原则。 A.因材施教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1.(    )是“范例教学理论”的倡导者。 A.赞科夫 B.瓦•根舍因 C.布鲁纳 D.保罗•朗格朗 12.班级授课制的固定是指(   )。 A.教师、学生、内容、时间和场所固定 B.教师、学生、教材、课时和场所固定 C.学生、位置、教材、课时和班级固定 D.教师、学生、内容、班级和时间固定 13.颜之推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看,这是强调(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14.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群体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别活动 D.社会活动 15.在某项活动中要达到的目标或者在某次考试中的通过率属于班级目中的(   )。 A.终极目标 B.近期目标 C.中期目标 D.远期目标 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广义的教育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 2.第一次提出教育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是______。 3.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______。 4.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在历史上有几种观点:教育的神话起源说,______,______,教育的劳动的起源说。 5.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______的教育。 6.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之上,对____岁的儿童实施的学校教育。 7.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______,一种是,________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_______”。 8.19世纪英国哲学家______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9.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_____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0.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最终目标的管理方法是______。 11.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______。 12.学生具有______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13.杜威的学生_______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它分为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 1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和根本途径是______。 15.在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_______,成为小学德育最重要的政策法规文件。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活动课程论的特点及其缺点。 2.在教学中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3.小学德育的目标是什么? 4.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及进行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5.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6.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智力?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 2.B[解析]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人已知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自己的创造性见解。《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3.B[解析]认识的间接性是指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4.A[解析]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学校盛行的都是个别教学制。 5.D[解析]安排了环境才能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6.D[解析]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十四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7.C[解析]拉尔夫•泰勒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8.D[解析]品德评价法的方式有奖励、惩罚和操行评定等。 9.A[解析]学生学习特点受基础因素(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水平等)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10.B[解析]“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指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主张“学”和“习”并重,认为教学中的巩固工作,不仅可以熟记已学的知识,还能起到知新的作用。所以它指的是巩固性这一教学原则。 11.B[解析]西德的数学和物理教学专家瓦•根舍因在物理教学中提出的“范例教学原理”被认为是最早的范例教学的理论。 12.A[解析]班级授课制五固定是指学生、教师、内容、时间和场所固定。 13.B[解析]情感陶冶法强调的是环境对学生德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题干所说。 14.B[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夕卜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等。 15.B[解析]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三种。近期的目标如在某项活动中要达到的目标或者在某次考试中的通过率等,这个层次的目标可以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中期的目标如某学期的奋斗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可以使学生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