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押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洛阳西周冶铜遗址达10万平方米,表明西周拥有规模很大的冶铜作坊。据《考工记》载,当时在各类手工业内部,已发展不同工种的分工,特别是制铜工艺,总结了各种铜器合金的优选比例。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官营手工业发达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铜器的市场需求量大 D.冶铜工艺领先于世界
2.西汉时期人们性格直露,言行激烈,急躁易怒,较少谦让。而东汉时期“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在生活中人们身体力行,谦让蔚然成风,并且谦让的范围十分广泛。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东汉时期社会普遍崇尚礼乐谦让 B.礼仪受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直接影响
C.两汉时期社会价值观念截然不同 D.儒学发展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嬗变
3.唐朝永泰年间正式设立枢密使,此时枢密使仅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唐昭宗时期又规定宰相奏事,枢密使可以在旁提出不同意见进行辩论,如枢密使认为诏敕有不便之处,也可以贴黄纸更改。这不能反映当时枢密使( )
A.掌握了军权 B.公开参预朝政 C.削弱了相权 D.成为中枢重臣
4.王守仁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由此可见,王守仁( )
①认为良知即人自身具有的内在准则
②倡导知行合一
③强调日积月累地学习伦理规范
④否定了程朱理学的价值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有的地方士绅以维护纲常名教的名义组织起来镇压这场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部分士绅开始质疑皇权体制,公开向其挑战。这一变化说明(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士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 B.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士绅代表了资本的势力
C.民族危机冲击了传统的政治思想及其秩序 D.从太平天国到维新变法士绅阶层的大分裂
6.下图为1912年1月2日北洋将领联名电请内阁代奏的电文。北洋将领的真正意图在于( )
A.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 B.向清政府表示效忠决心
C.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D.使袁世凯获取清政府实权
7.近代中国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币制紊乱,银两、银元、纸币并行,货币发行权极为分散,且每一种货币都形式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一状况( )
A.有利于交易成本降低 B.加剧了中国政治状况的恶化
C.须由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 D.导致白银等贵金属大量内流
8.1938年初日本提出,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三国提出如此声明是由于( )
A.国民政府内部出现了战与降的分化 B.日军侵华从军事打击转向政治诱降
C.中国的抗战倾向影响各方战争博弈 D.抗战期间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9.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提供了优越的制度保障。《共同纲领》首先规定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颁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重申了妇女的这一权利。材料反映了新中国( )
①从制度上保障妇女权益
②从法律上保障妇女权利
③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④提高了妇女的经济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下表反映了1978—1988年政府财政收入与用于企业的财政补贴变化情况。同时,这一时期中国职工平均支出增长速度高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1984—1988年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速度大于5.73%。由此可推知,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 )
时间
1978年
1988年
财政收入
1121.12亿元
2628.02亿元
财政补贴
135.99亿元
763.28亿元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B.现代企业制度亟待建立
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D.社会贫富差距有所拉大
11.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曾被公民大会以防止独裁为由陶片放逐,但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城邦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取得执政官的地位,得以重新任职。阿里斯蒂德的事例主要说明雅典( )
A.陶片放逐形同虚设 B.公民才能得到重用 C.城邦利益高于一切 D.直接民主弊端凸显
12.教育兴邦的观念产生了,艺术学、人文学和自然科学开始区分,近代的高等教育在牛津、剑桥这样的大学里诞生了。这道教育史上亮丽的风景线反映出( )
A.新航路开辟刺激了近代教育兴起 B.宗教改革改变了教育面貌
C.文艺复兴运动已在英国渐趋推进 D.英国议会支持教育的发展
13.1753年英国成立了技艺、制造和商业促进协会,协会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改善设计风格,发明英国的奢侈品,并且为英国本地或其殖民地产出的原材料寻找新的使用途径。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市场需求促成技术创新 B.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财富增长
C.社会消费奢侈之风盛行 D.贫富差距拉大激化社会矛盾
14.1978年7月,一份考察南斯拉夫的情况报告被提交至国务院。报告认为,斯大林企图把苏联经济体制的模式强加给南斯拉夫,被铁托坚决拒绝,但南斯拉夫不失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南共不失其为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政党。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南斯拉夫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阐明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C.主张经济发展模式应当结合国情 D.剖析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实质
15.欧债危机爆发后,一方面以德国、荷兰和芬兰为代表的债权国强烈要求欧盟委员会严格执行新的财政纪律以防债务国债台高筑产生违约。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收效甚微的情况下,欧盟委员会必须考虑财政工具对恢复成员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这表明欧盟( )
A.货币政策比较僵化单一 B.货币体系趋向于崩溃
C.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唐朝时期,长安有108坊,东都洛阳有103坊,扬州、苏州约有60坊,沙洲仅有4坊等。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坊市制度,它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法治的城市商业空间。
材料二 明清时期,南京、苏州、杭州的府城都是全国级别的丝织业中心。然而,江宁府本地不产优质生丝,苏州府境内的生丝生产规模也不大,远不及嘉、湖。所以,南京、苏州的商人每年都会去嘉、湖采购优质生丝,然后运往府城给各个作坊的生产供货;杭州因为离原产地较近,所以往往不需要中间商,商业资本操纵手工业生产的特征不明显。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城市管理的主要举措,并指出这些举措的“最大作用”。(8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9分)
17.一部作品,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反之也影响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作品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儿子,从小嫉恶如仇。十月革命爆发后,乌克兰政治形势动荡,借住在保尔家的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在他的影响下,保尔培养了朴素的革命热情,并走上了革命道路。作者曾作为红军骑兵参加过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1920年因重伤转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者在身体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在病床上历时3年创作而成的。作品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为祖国、为理想不懈奋斗的形象,既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写照,又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千百万个爱国者的化身。该书出版后受到苏联群众的喜爱,还陆续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
(1)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编写一段解说词,对保尔•柯察金生活的时代进行阐述。(7分)
(2)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该作品“影响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的理解。(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的中国,可以说几乎是西方化的世界。其生活,无论精神方面、社会方面还是物质方面,都充满了西方化。对于这种状态,很多人有了争论,人们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的问题:东方化究竟能否存在?
其一,有人认为东方化和西方化不并立也不可通,应该绝其根株,需彻底改革;
其二,有人认为东方化受西方化压迫,需翻身;
其三,有人认为东方化与西方化是可调和通融的。
——摘编自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用原文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目录(部分)
从材料中提炼一种近现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结合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概括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的主要内容为西周的冶铜作坊规模大且技艺高超,故选A项;西周时期官府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市场需求量大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B选项和材料不符,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是否鼓励手工业发展,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西周冶铜技术和世界冶铜技术的对比,故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从西汉到东汉社会风气的变化,谦让之风在东汉的形成发展,是受儒学不断发展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表达两汉社会风气的变化,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西汉自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家的价值观念便为主流价值观念,在两汉并未发生变化,故排除;B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而材料中社会礼仪变化时间为东汉,故排除。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政治制度。从材料中看不出枢密使掌握了军权,故A项符合题意;从材料“宰相奏事,枢密使可以在旁提出不同意见进行辩论,如枢密使认为诏敕有不便之处,也可以贴黄纸更改”可得出当时枢密使公开参预朝政,成为中枢重臣,对相权的行使起到牵制作用,故B、C、D三项可从材料中反映出,不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王守仁的思想。从“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可得出良知即人自身具有的内在准则,故①正确;从“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可得出倡导知行合一,故②正确;“日积月累地学习伦理规范”是程朱理学的观念,从材料看不出日积月累的做法,故排除③;心学与程朱理学的价值观是一致的,都属于儒家伦理,故排除④。因此,A项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民族危机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的变化。根据题干中部分士绅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到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对皇权体制态度的微妙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正是这种危机使得地方士绅对传统的政治思想和秩序产生了怀疑,故C项正确;传统士绅属于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排除A项;地方士绅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而非资本势力的代表,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士绅阶层思维的转变而非这一群体的分裂,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爆发后复杂的政治形势。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可知北洋将领名义上说自己主张君主立宪,但又说革命党过于强横,偏主共和,他们这样说是为了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压,故C项正确,排除A项;电文表面上看是向清政府表示效忠决心,但是这并不是其真正意图,排除B项;当时袁世凯已经掌握清政府实权,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币制紊乱提高了交易成本,所以A项错误;“货币发行权极为分散”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分裂,不受中央管理,不利于统―,所以B项正确;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克服经济和政治危机,币制改革非常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由南京国民政府主导,所以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受20世纪初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美国政府提高白银价格,导致币制紊乱状态下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所以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日本以放弃对华特权对中国进行诱降,英美以放弃在华特权支持中国抗日,是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各方都产生了影响,故选C;材料未体现国民政府内部出现了战与降的分化,排除A;B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根据“1938年初”,可知当时中国的全面抗战才刚刚开始,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未能明显体现,排除D。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提供了优越的制度保障”可知①正确;根据材料“《共同纲领》”“《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相关规定可知②③正确;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为A。
10.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关联,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数据没有体现社会财富的分配情况,不能得出贫富差距拉大的结论,排除D项。根据材料“职工平均支出增长速度高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可知,企业经营效益低;根据表格可知,1978〜1988年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1倍多,而用于企业的财政补贴增长了4倍多。因此必须对企业进行革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B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题干所述该将领被公民大会放逐、召回、重新任职,这都是根据城邦的利益需要,故C项正确;陶片放逐该将军的目标已经实现,说明陶片放逐并非形同虚设,排除A项;题干所述重点在于城邦利益而非公民个人受到重用,排除B项;召回该将军的原因是城邦有需要,不是承认放逐的错误,不能反映直接民主的弊端,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正是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教育兴邦的观念产生,“艺术学、人文学和自然科学开始区分”,“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诞生,C项正确。本题考生极易误选A、D两项,材料无法显示近代教育兴起与“新航路”以及“英国议会”的关系,故排除;近代科学与其他学科开始区分及诞生归功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归功于人文主义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解放,故排除B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成立“技艺、制造和商业促进协会”的目的一方面是制造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扩大市场,正是市场和生产的互相作用,促进了技术创新,因此A项正确;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B项错误;“发明英国的奢侈品”并不意味着社会奢侈之风盛行,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贫富差距拉大激化社会矛盾,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文化大革命”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中国处于迷惘徘徊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份对南斯拉夫的考察报告显得弥足珍贵,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应当结合自身国情,这为之后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供了依据,故C项正确。该报告肯定南斯拉夫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在指出国家发展应结合自身国情,A项表述是表面现象,并非主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