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幼师考试名词解释

156阅读 | 6收藏 | 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幼师考试名词解释第1页
幼师考试名词解释第2页
幼师考试名词解释第3页
幼师考试名词解释第4页
幼师考试名词解释第5页
幼师考试名词解释第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几处讽刺 上传于:2024-06-21
二、名词解释 1、认知是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趁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 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 2. 智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由感知观察力、 注意力、 记忆力、 形象力、 思维力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 幼儿教育是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知识、技能形成的逻辑特点对个体实施的一种教育,是通过发 展语言、传授知识技能来开启个体智慧的教育。 4. 领会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应过程。 5. 实物直观是指通过对各种实际事物的感知进行的 6、模象直观是指通过实际事物的模型和图象的感知进行的。 7、言语直观是指通过形象化的言语描述,引起幼儿的回忆、联想,使有关的表象恢复或激起幼儿的想象活 动而实现的 8、差异律是指被感知的事物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区别。 9、活动律是指在静止的背景上,使感知对象呈现活动的状态来增强感知的效果。 10、组合律是指从背景中分出对象,使感知对象在内容上或在时间、空间上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有助 于幼儿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11、知识系统化是指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12、保持是指对记过的事物进一步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 13、过度学习是指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 14、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识记过的。 15、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以适当的方式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16、创造性思维是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 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普遍性目标 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 总括性指导的目标,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特点。 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 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 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4.幼儿园社会教育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指发展幼儿社会性行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 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5.表现性目标 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 而不是同质性。 一、名词解释: 2.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 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 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社会性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如何依据社会规范对待自 己、对待他人、尊纪守规等方面的态度、观念和行为。 4.性别化即理解和接受性别,并产生社会认可的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 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 5.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6.最近发展区即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过程。 8.感觉是人脑对环境中事物的个别性质的反映。 1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现。 11.想象是指人脑对感知到的事物的形象加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2.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独特、整体的心理和行为 模式。 13.性格是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14.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15.思维是对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6.遗传素质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 生理特征。 17.动作思维也称直觉行动思维,其特点是思维伴随着动作或行动来进行,行动停止, 则思维也随之停止。 18.具体形象思维既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思维。 19.抽象思维指依靠语言或文字、数字或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相互之 间的关系。 三、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儿童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道德行为: 是指符合一定道德标准的行为表现, 道德行为反映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效果水 平,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生活预备说: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认为,游戏是本能的动作,高等动物生活条件复杂,幼小 时必须要有训练,才能适合生活的需要。游戏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 美感:是由具有审美特征的审美对象引起人的一种情感体验,精神上产生一种喜悦和快乐, 便是美感 一、名词解释 1.学习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 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表现出来。 2.强化物是指操作反应之后所给予的、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 3.发现学习是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 东西,从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 4.接受学习是把别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的学习方式。 二、名词解释 1、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心智活 动,反映 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2、创造性游戏是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典型的、特有的游戏。3、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 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4、结构游戏又称“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多种结构(如积木、积塑、沙泥、泥、雪、金属材 料等),通过想象和实际的创造行为,构造建筑物或建筑形象的游戏活动。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扮演角色进行的游戏。 6、有规则游戏是指成人为发展幼儿各种能力而编制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 7、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力任务由成人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并以生动有趣的游戏 形式,完成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任务。 8、 平行游戏是指教师接近幼儿, 并与幼儿使用相同的游戏材料, 但教师不与幼儿相互交往, 不参加到幼儿的游戏中去。 9、合作游戏:它是指教师加人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并让幼儿掌握游戏的进程。 10、指导游戏:它是指由教师建议或开始一个游戏,教师事先定好某写角色,以部分控制游 戏的进行。 二、名词解释 1、动机是指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 2、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3、内部动机是指受到内部动力驱使而活动的一种动机,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 4、外部动机是指受到外部刺激驱使而去活动的一种动机。 5、学习动机是指促使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它是一种社会性动机。 6、认知的动机是获取知识、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7、附属的动机是指为了赢得他人(如教师、父母、同辈等)的赞许与认同而努力学习的动机。 8、的动机是指通过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获得相应地位、威望的动机。 9.问题情境是指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是幼儿力所能及、但需要一定努力和投入才能解决的 问题状态。 10. 诱因是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二、名词解释 1、运动技能也称作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 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2. 动觉是一种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姿势的内部感觉. 3、整合是指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动作的过程,使个别动作一体化。 4、体育是发展体力、增强健康、增强体质的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泛指 人类社会的各种体育活动及卫生保健,以增强人们的体质;狭义的体育则专指在体育机构中 进行的,保证受教育者的身体正常生长和发育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它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智育、德育、美育的基础。 三、名词解释 2.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 确的表述。 3.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 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4.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目的 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造提供依据。 5.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必须把德 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 育, 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名词解释 1.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 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3.教育法制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 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 4.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 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5.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诎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 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一、 名词解释 1.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 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的统称,它所传递的价值观、态度等是“人类行为潜在的指南” 。 2.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 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 学评价。 3.学术学习时间:是指学生以高成功率完成学术任务时,在学术任务上所花费的时间量。学术 学习时间的组成部分有:分配的时间、专心率和成功率。在西方,费希尔等人引人“学术学习 爵问”的概念(1980 年, ,研究课堂教学,得出的是学术学习时间与學生成绩有相当一致的正 比关系。 4.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5.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 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五、 名词解释 强化:指凡施加影响有助于有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 的最重要因素。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判断,它直接影响教师对自己教 学活动的自我监视和调控。 三、 名词解释 1.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 ,记忆 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2. 超感知觉: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的灵奇现象。 3.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4.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 程的复杂的方案。 5. 课堂管理: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包括时间管理、内容管理、环境管理和 纪律管理。 三.名词解释 1.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 结构。 2.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 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3.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 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4.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5.气质:心理学把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与速度等方面的特点称作气质。 二、名词解释 1.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 地影响 孩子的一种方法。 2.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3. 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 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法制化和规范化。 4. 个别差异一般 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 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5. 表演游戏是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 姿势等来 进行的游戏。 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名词解释 1.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2.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 除了没有心理与精神疾病的症状外, 其个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行为表现等各方面都应维持在一个正常且平衡的状态下,使 得个人对自己以及对环境的调适能够得到最高且最好的效能, 进而获 得快乐、 满足以及产生 合乎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 3. 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 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4. 习惯化是个体不断 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5.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 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确定的答案。 二、名词解释 1.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 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是 社会存在的反映。 2.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狭义的教育 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 类学 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前班是对学 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 种重要形式;在城市, 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4.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最 近发展区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 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 的任务范 围。 6. 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如学校、 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侵 犯其合法权益, 向做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该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 提出申 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决定的活动。 二、名词解释 1. 学习类型是个体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 策略、内 外控制点等。 2.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 fc1 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 方积极主动 地相互了解、 相互配合、 相互支持, 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 心发展。 3.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4.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5.想象是在人脑 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6.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 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 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等。 二、名词解释1.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 特征以 及自己与他们关系的认识。 2.表象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 3.广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 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狭义的学前儿童的 家庭教育,则指的是在家庭生活 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 育和施加的影响。 4. 发现学习是指教 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发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