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错误教案.doc

123阅读 | 4收藏 | 5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错误教案.doc第1页
错误教案.doc第2页
错误教案.doc第3页
错误教案.doc第4页
错误教案.doc第5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5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陪客 上传于:2024-07-19
错误 【教学目标】 解读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 体味本诗的音乐美、画面美、修辞美、情感美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诗的音乐美、画面美、修辞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全方位、多角度解读故事,体味人生 【教学过程】 (课间音乐画面)中文版《此情可待》 也许这只是个故事,也许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 在记忆的那道风景里,擦肩而过的瞬间,错误已被守望成千年的铁树,花开时传来幽幽的暗香…… 一.蓄势与导入 不是每个檫肩而过的人都会相识,不是每个相识的人都会想起,但是有一个人,大家一定不会忘记。他就是台湾诗人郑愁予。 九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歌——《雨说》,是的,其间的“雨”有着生命的灵性,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将一颗关爱儿童的心表现得那么缠绵、透彻。 (郑愁予,他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他父亲是个军人。他童年的时候跟随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跟随母亲辗转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母亲教了他不少的古典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到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大学毕业后,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1968年,35岁,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也许是“度过冰天雪地的人,更懂得春天的温暖”吧,从小在炮火中长大的郑愁予似乎更能体味战争的苦难,流浪的心酸。他的诗多描写旅人心绪,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风格上含蓄蕴藉,弥漫着浅浅的乡愁。故称“浪子诗人”。 但凡,一个有成就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有其独特的风格;而这种独特的风格又总是在其代表作中得到清晰、完美的反映。 他的诗始终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是曲折动人、情谊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他创作的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一种修养使他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其代表作《错误》则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今天,让我们一起细细咀嚼《错误》,体味其间的“美丽”。 二、品读与鉴赏 (一)音韵美 1.首先请同学自由的朗读课文,然后用一个词语说说诗歌设情感基调。 (哀婉,凄美,幽怨,惆怅,有古典味道。) 2.学生试读,为了契合这样的一个情感基调,你会对自己的朗读做了怎样的处理? 3.朗读对于诗歌犹如容颜之于美人,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从感情和技巧这两个维度对朗读进行拿捏是极有有必要的。(投影) 它着力表现出诗歌的音韵美。 4.教师配乐范读。 (二)画面美 寻找出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说说作者是如何颠覆“印象江南”的。你认为这样写的意图何在? 1.印象江南:它的春天总让人联想起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景象,就像白居易在词中所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现在江南:四个“不”的否定用法 明确: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不春帷不揭”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跫音——不响 春帷——不揭 四个“不”联用两两相对,形成一种呼应重复,铺叙了一种因极度思念而沉郁的情境。让人想起欧阳修的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正可谓,江南有诗情,春天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美丽,心中却只有你! 请同学读诗歌第二节,尽量读出诗歌画面所渲染的古朴、清幽、落寞之境。 (三)修辞美 1.(1)“莲花的开落”应怎样理解? 明确:A.莲花——美丽、清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B.本句运用倒装,强调“开落”,“开”指莲花盛开的美丽,“落”指莲花的凋零。引申为女子的欢颜与憔悴。一开一落又是女子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微妙变化。 提问:“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柔弱的女子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空房独守,容颜憔悴。诗人以“莲花的开落”谕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2. 鲜活而又动感的比喻,唤起读者丰富得想象和联想 女子等待是谁:也许曾经是一起绕床弄青梅,耳鬓厮摩的人?是片刻邂逅后心动的人?他们之间有一纸的婚约,还是只是坚守一个不曾言说的许诺? 他又为何不归,觅封侯后做了再版的陈世美?还是因为重利而轻别离?是战死疆场,成了无定河边骨?还是……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注定男人的灵魂和肉体不在一个处所栖息? 总之,因为他,“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一“如”,一“是”,从明喻到隐喻的过渡,诗人的认知过程在字里行间跌宕起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希望大家在这美丽的修辞中感受红颜空衰落的悲剧意味。 三、探究与拓展 清旷宁静之中有马蹄声踏着青石板达达而来,愈行愈近…… 请设想一下,女子该是怎样的反应呢?(要求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进行描写) 是那么真切——是他吗?真的是他回来了吗?她的心砰砰的跳着,你以为她就要伸出纤纤素手去揭开窗帏,然而她没有,她停住了,也许她的失望太多也太重了,她的手还是缩了回来。她只是悄然的伫立,凝神细辨足音。马蹄声近了,更近了,然而并不曾做片刻流连,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