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姓楹联典故门楣题辞万石流芳源自北宋顺昌人今福建顺昌廖刚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号高峰宋神宗赵玥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三十六岁时宋徽宗赵佶崇宁五年丙茂科进士宋崇宁至大观年间公元11021107年赐进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从一品封少师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公遣其子谕贼贼知公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请营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任吏部尚书至士卒至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四言通用联三州世泽万石家声上联典指自晋至唐历时数百年廖氏家族之显赫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彦光的六世孙有三兄弟封为郡公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为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这是廖氏首次分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来下联典故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据说汉时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万石救济百姓灾荒故而家声远播另一说是宋时廖刚和四个儿子均年薪二千石共万石父子号称十贵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綵堂万石指廖刚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官至工部尚书他的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年俸禄都在两千石一石为六十千克谷以上五人皆重信义一门官俸累计超过一万石绿荔名族紫桂书堂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名荣万石性慧六龄上联典指北宋顺昌人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少年时曾跟从杨时学习崇宁年间进士宣和初年官监察御史当时蔡京专权他奏论无所回避后出知兴化军南宋绍兴年间历官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对于朝政知无不言曾建议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因此得罪了秦桧改任工部尚书著有高峰文集他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都任将帅做到太守一级的官当时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代顺昌人廖衡幼年时机敏过人六岁能写文章县尉下乡催租时遇见他把他抱到县衙他当场吟诵雨中山茶诗人们大为惊奇十三岁中乡举后任转运判官山茶咏句性慧六龄全联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绝人六岁能属文吟雨中山茶诗人皆大奇之著归田集称谪仙人上联典指北宋将乐人廖正古字明远治平年间进士任西安知县有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于民不便后辞官回乡著归田集下联典指北宋初顺昌人廖执象字逊父七岁能写诗道士陈抟见到他时说你是谪仙人才学优异如谪降人世的神仙啊但是不能久留尘世他不到二十岁就进京城向朝廷进献诗文太宗看到后也称好后参加省试时得急病而死绿荔名族紫桂书堂上联典指北宋宜宾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宁年间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家中有两棵荔枝果实为绿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黄庭坚称他家为绿荔廖氏后来人们便用这个称呼来区别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联典指北宋荆州人廖君玉字国华元祜年间以朝请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学此时在桂山建书堂名叫紫桂堂政务闲暇时就在堂中读书吟诗名荣万石世綵名堂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刚忠正耿直疏陈无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权贵几欲抗秦不成改工部尚书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莹中建书堂名世綵堂汝南世泽五经家声上联典指廖郡望族居汝南郡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廖谨恬静力学淹贯经史人号廖五经五言通用联武功垂汉史威德冲神朝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联以鹤顶格由首句的第一个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威构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时飂伯高改飂为廖之后至汉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记载大历史上上联垂汉史的垂是指流传记载的意思即是指汉朝的历史已有记载飂是古廖字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力行仁义事奉献忠孝心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溪口村廖氏宗祠联溪口村是南平廖氏最为集中的一个行政村人口约五千人廖氏宗祠就座落一村后的一小坡上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民为了避乱事相携外迁廖氏祖先就于其时入闽今日溪口廖氏始祖廖钱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尤溪入溪口村从此繁衍生息是为溪口廖氏开基始祖宗祠南向占地约五亩原址现湮没于水库区内九五年迁于现址祠宇系仿清建筑风格宽大敞整洁门墙中额为清嘉庆甲子年石刻廖氏宗祠昭然醒目门前平台左侧面立有数方清代重修祠碑记以及现今迁祠记碑祠之正厅设一神龛龛中供廖氏祖先神牌上额武威隆望武威即其郡望各地廖氏多同此以示宗族源流长远祠厅内的这一副对联题味隽永是廖氏先祖对后代的谆谆教诲其后代遵循祖训力体身行历代努力不辍终使家族兴旺昌盛蕃衍各地其中海外尤以台湾东南亚颁较广在香港廖氏为当地四大姓氏之一其祖先多源出于延平在台湾的安平彰化淡水等地延平廖氏裔亲亦不在少数按照旧例溪口廖氏于每年正月初六春秋致祭宗祠逢每年八月秋风便邀请五十岁以上老人相聚于此增进亲谊有清康熙乾隆及民国七年三修廖氏族谱1995年又新修有南剑龙溪廖氏族谱六言通用联肇候封于德庆倡节义于南宫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个生性刚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过因一封奏折惹怒了明景帝被贬至四川宁羌驿充任驿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廖庄被起复回到南京七言通用联派衍天横源流远郡封武威世泽长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八言以上通用联慈孝友恭一堂吉庆诗书礼乐满室荣华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感念恩深小姑呕血伤心春尽嫠妇悲吟上联典指廖忠臣妻欧阳氏抚养小姑与亲女同乳欧阳氏殁后小姑泣至呕血病年余下联典指清廖云锦为马氏妇早寡其咏秋燕诗云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三峰朝祖庙人杰地灵福建省宁化县地区廖氏宗祠通用联世綵堂高历代多贤承祖训武威望重传家有道起人文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崇连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廖氏宗祠崇远堂联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崇远堂名上联诏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诏安县官陂指的就是诏安县的官陂镇而虎溪指的就是位于台湾省云林县的虎尾溪如此一对楹联简单而清楚地说明此支廖氏族人所从而来的问题甘肃武威承前启后源流长闽杭觉坊继往开来子孙昌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廖氏大宗祠联上杭蓝溪镇觉坊村的廖氏大宗祠为廖氏花公始祖祠该祠堂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内有木柱外有围墙砖木结构造型独特称蟹型二宝地寓意为家庭旺子孙昌此支廖氏始祖花公与冯夫人仙逝后合葬于上杭庐丰公路旁形曰田鸡浮塘1983年重修每年春秋祭祀前来进香拜祖裔孙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据廖氏族谱载花公官汀居杭卒于官地汀州运回觉坊安葬路经杭之庐丰绿荫水口时突然风雨大作扛夫们只好把棺柩停放在路旁一块高地上急于避雨休憩待雨后回到停棺场棺柩却没于地下故而草草筑坟放上一块小墓碑以作纪念此坟筑起后附近人家每晚都能听到处处蛙鸣而逢暴雨四周田园被淹唯此坟始终浮于水面不没故而传之为田鸡浮圹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廖氏杨公祠联廖屋村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开基祖和杨救贫勘舆术的传承人是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这副对联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廖氏宗祠万源祠联为纪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孙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贤等五大房后裔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公元1848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万源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前堂为议事厅厅前正中上悬廖氏宗祠匾额后堂为祭祀厅配祀一脉宗支神位左右横舍二落四间还有天井门坪等祠宇建筑精巧典雅堂皇周边古木参天壮观秀丽龙脉腾起堪称风水宝地民国初年为推行新学该祠改设和声学校祠堂大门横批石刻北郭风清为纪念先祖扶公字文起号北郭先生东汉时人博学多才两边镌刻着这副对联此联实为办学宗旨意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本族培养新型弟子继承弘扬优良家风1929年红四军进驻古田后该祠又改为曙光小学1929年冬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廖氏宗祠万源祠召开该祠成了古田会议会址而永载史册誉传五洲武不屈文不惊须立丈夫志气威可畏仪可象乃为君子规模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以鹤顶格嵌堂名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代肇冠堂兴南宋家声世綵振千秋清朝时有翰林院学士廖甡返乡拜祖嘉庆皇帝封送这一副饯别送行对联作廖氏堂联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上联点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后的悠长历史下联通过嘉庆皇帝赞誉廖刚德行激励廖氏子孙弘扬世綵家声祖德溯三洲源远流长看此日人文蔚起宗功承万石根深叶茂喜今朝景远维新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源远流长自唐朝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当思发扬光大溪清水秀由博州迁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新朋江西省上犹县仔阳乡源溪村廖氏宗祠联尧时著姓周代分支念先人志砺雄师树侯封于德庆疏陈大本倡忠义于公庭骏声振播而骏业开早负千秋才望籍隶漓江宦游贺水喜此地瑞云毓秀绍世彩之明堂桂井飘香荐宗功之庙食燕翼贻谋则燕毛聚律成万古家风广西贺州市贺街镇廖氏宗祠正堂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