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贞洁 上传于:2024-05-28
《荷塘月色》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文章之“眼”,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2、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 “我”有何不同? 第一问,“另一个世界”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是朱自清精神的避难所,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 第二问,在现实中作者有些事“一定要”做,有些话“一定要”说,使作者感到“心里颇不宁静”;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自己是自由的。 3、(1)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4、除了“浮”字以外,作者还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字,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洗”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的特点;“笼”字,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5、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 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祝福》 1、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①“可恶!然而……”②“可恶!”③“然而……”两次说“可恶”,意思有什么不同?两次“然而”表现了鲁四老爷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性格? ①第一个“可恶”对大白天在面前抢人表示气愤,认为有损鲁家尊严。②第二个“可恶”是对卫婆子发泄怒气。③两次“然而”认为婆家抢人也有理,表露了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和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思想性格。 2.①比喻。突出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性打击之后,胆小、恐惧、怕见人的心理状态。 ②反语。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 ③反复。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④顶真。不但表达紧凑,语言连贯,而且突出了鲁四老爷虚伪和顽固守旧的性格。 3、三段描写重点突出了鲁迅说的“画眼睛”的方法,从祥林嫂的眼神变化中,告诉了人们什么? 通过眼神的变化暗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封建势力的迫害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从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势力吃人的罪恶,启示人们起来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 4、在“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这句话中,“中人”的含义是什么?指的是谁?“大概也就姓卫了”体现了鲁镇人对祥林嫂怎样的态度? 指中间人,即介绍祥林嫂到鲁家的人,是卫老婆子。鲁镇人不在乎祥林嫂到底叫什么名字,一来因为女人本来就可能没名字,二来一个干下活的人,没必要知道名字。所以他们并不深究。 5、小说中写到卫老婆子去鲁家拜年,谈到祥林嫂被迫再嫁奋力反抗的情形,四婶反复问了两遍“后来呢?”请问:(1)这是否说明了她对祥林嫂的关心?(2)为什么?(3)后来为什么她就“不再提起祥林嫂”了? (1)不是。(2)四婶追问“后来呢?”是为了满足自己关于女人反抗男人的好奇心,尤其是祥林嫂还是个“回头人”,在卫老婆子已经说到祥林嫂起不来了之后,还要追问“后来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的爱打听男女私事的阴暗心理。(3)听到祥林嫂过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后,祥林嫂本人就没有什么令四婶好奇的东西了。此外,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大户人家一般不对普通老百姓太多关注。 6、“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说明了祥林嫂怎样的品格?是什么原因最终促使她变成“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勤劳,能干。就算一个能干的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也会变得毫无用处。同样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浸淫,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的悲剧,却可看出鲁镇人心中的麻木和冷漠,并且他们对这种冷漠习以为常。 7、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什么? 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作者对祥林嫂这一类中封建礼教之毒而死的劳动妇女的深深同情,是对她们未来命运的祈祷和祝福。 在“祝福”这样的背景下,祥林嫂的死去与之形成对比,讽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化小说主题。 《品质》 1、(1)“多么美的一张皮啊!”表现格斯拉视制靴为一门艺术。(热爱梦想)(2)“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表现了他诚信,负责的高贵品质。(3)“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表现了他的正直与良知,他为顾客报不平,认为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费者,而并非为自己生意。(4)格斯拉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 2、(1)“我”对格斯拉的情感态度:“我”对格斯拉怀着尊敬、崇敬的态度,将格斯拉做的靴子视为神妙的艺术;“我”关照格斯拉的生意,关心格斯拉的状况,同情他的遭遇。赞扬人格精神或品质。(2)“我”的作用:“我”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格斯拉通过“我”的视角展现在读者面前,显得真实可信;“我”还起到线索作用;带有作者的主观态度。 3、(1)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生产效率飞速提高,众多小手工业主纷纷破产,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机器化大生产逐渐取代了格斯拉为代表的手工作坊。(2)对待靴子问题上,他比顾客还认真;他认为靴子的品质第一是经久耐穿,但是顾客也许喜新厌旧,他们要的是时髦,矛盾的焦点也许就在于他太重视靴子的品质。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的思想不断侵蚀人们的头脑,社会风气每况愈下。随着发展,人们不再追求事物的品质,同时开始丢弃、摒弃一些美好的品质。(《学考总复习》P24 11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一、阅读《传统文化》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因为传统文化应运而生,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所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为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在民族中多多少少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影响,自然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2.如何理解“凡是存在的,都曾经是合理的”这句话的涵义?  凡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化,自有其产生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自然会对社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这对当时社会来说,都是合理的;但它的合理成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少。  3.这四段文字读起来很有气势和力量,很容易折服我们,其原因何在?  一是用词准确,“大概”(第一段)源于作者自己的理解,体现表达的相对准确性;二是整散句结合(第三段),增强表达的气势和灵动性;三是大量贴切使用成语,表意凝练而丰富;四是内容、范围、特性、方针和态度,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二、阅读《文化传统》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存在于过去的时代,而文化传统与之不同,还存在于当即现实中。 B.传统文化的力量强于文化传统,他影响着民族的存在、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C.传统文化可以有有形的实体,而文化传统则是不可捉摸但又无所不在的。 D.传统文化的落脚点是“文化”,而文化传统的落脚点是是传统。 B(文中并没有将两者的力量对比,而且“影响着民族的存在、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 2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你如何理解? 惰性,是文化传统的特点之一。它并非完全是否定的成分,它起着制约、整合的作用,它使文化传统具有相对稳定性。 3、请简单阐述如何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120字以内) 一方面,要看到文化传统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无声的自动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习俗、感情抒发、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乃至终极关怀。保持着民族、社会、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要看到文化传统的渐变性。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的成分。但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 三、阅读《财富和包袱》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第一部分从经验范围内的“过去”,谈到人们并非完全理解“传统”,切入论述中心,带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逐步进入学术层面。 B.“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语序组合不同导致概念内涵发生差异,作者用“蜜蜂”和“蜂蜜” 作比,极好理解,又觉饶有风趣。 C.本文将“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分别解说,思路清晰,从而让读者将两者截然区分开来。 D.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语言非常严密,为了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用了解释、 比喻、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等方式。 E.文章最后将传统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指出传统是必然随着时代而变化、演进的。 CD(C本文将分别解说和综合解说结合起来,且“将两者截然区分开来”有歧义,本文只是概念上分辩出两者区别,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D没有运用举例论证)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    A.传统以其惰性和保守,钳制人的思想,束缚人的行动,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    B.视传统为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传统就被看作了包袱。    C.视传统为文物,就会尊重传统,保护其本来面貌,把祖宗的丰富遗产发扬光大。    D.传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它无法扔掉,难以彻底决裂。 3.“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中的“这一点”指代什么内容?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 4.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