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十驹 上传于:2024-06-04
单元检测 (考试时间:60 总分:100) 一、基础·运用 1、(2分)许多名胜古迹都有名人题写的匾额,这些匾额上的字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但有的字却不符合现代规范汉字的书写要求。下列匾额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是( ) A、 B、 C、 D、 【标准答案】 D 【解析】 “眀”应写作“明”。 【end】 2、(2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gōng,胳膊)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tiáo,调弄) C、贫者语于富者曰(yǔ,语言) D、泯然众人矣(mǐn,消失) 【标准答案】 C 【解析】 语:yù,告诉。 【end】 3、(6分)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 (3)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译文:( ) 【参考答案】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多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2)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的诗。 (3)因此,天资聪明和敏捷,既可以倚仗,也不可以倚仗。 【解析】 翻译要忠实于原文,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关键词“案牍”“形”“乞”“恃”要准确译出,注意“劳”“奇”的活用现象。 【end】 4、(2分)下面两个语段分别出自课文《爱莲说》和《为学》,其中【甲】【乙】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最准确的一项是( ) 语段(一)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甲】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语段(二)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乙】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标准答案】 D 【解析】 语段(一)“同予者何人”表示反问,用问号。语段(二)【乙】处前后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中间用分号。 【end】 5、(1分)阅读下面材料,把对联补充完整。(2分) 郑板桥在任县令时,经常与年轻学者韩镐讨论学问。一次,在谈论陆机的《文赋》时,郑板桥对韩镐说:“作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高卓精审,不能切中要害。才、学、识三者,识尤重要。有识,文章才能立意新异,不落俗套。”经过深入探讨,互相切磋之后,郑板桥对文学的认识和论述更加深刻,也更为人们所认可。 郑板桥将自己的见解写成对联,以提示自己和他人在著述时加以注意,那对联的上联是:删繁就简三秋树。请补出下联。 下联:( ) 【参考答案】 领异标新二月花 【解析】 补写对联需要了解对联的特点,根据所给材料以及上联的词性,加以补写。 【end】 6、(5分)默写。(5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 (《论语·述而》) (2)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 (彭端淑《为学》) (3)(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 (刘禹锡《陋室铭》) 【参考答案】 (1)其不善者而改之 (2)则易者亦难矣 (3)海日生残夜 (4)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解析】 都是课文中的名句,没有难度,要注重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鸿儒”),不漏写。 【end】 二、名著阅读 7、(2分)名著阅读。(2分) 名言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名言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名言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名言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名言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上名言均出自①( )家的经典著作《论语》,这部著作首创②( )体。《论语》中多记录孔子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其中所选名言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了经常复习、不断学习的必要性;“③( )”告诫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④( )。 【参考答案】 ①儒 ②语录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读书学习要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解析】 ①②主要考查《论语》的基本常识。③应根据提示“尊重他人的意愿”,从上述材料中找到相关的名言。④是表明孔子“学”与“思”关系的名言,调动积累不难得出答案。 【end】 8、(5分)为了倡导同学们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学校图书馆开展了“推荐最感动我的一本书”的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5分) (1)我推荐( )(作者)写的《( )》,书中主要的文学形象是( )。(3分) (2)概括叙述最感动你的一个情节。(2分) 答:( ) 【参考答案】 (示例) (1)高尔基 《童年》 外祖母 (2)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外祖母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 【解析】 名著阅读类的题目,应识记作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end】 9、(3分)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3分)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像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以上文字选自哪部名著的哪一篇?它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答:( ) 【参考答案】 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的悲惨处境。 【解析】 鲁迅的《朝花夕拾》包括十篇散文,读者对其内容、主题、写法要像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样,精读、赏析。 【end】 三、文言文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dài)至菡萏②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③,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④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 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菡萏:未开的荷花。③异馥:异香。④芙渠:荷花。 【end】 (2分)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不蔓不枝 蔓:( ) (2)陶后鲜有闻 鲜:( ) (3)而能事不已 已:( ) (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目:( ) 【参考答案】 (1)生枝蔓 (2)少 (3)停止 (4)看,观赏 【解析】 词语理解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注意“蔓”“目”名词活用成动词的现象,“鲜”“已”古今词义不同,不能以今律古。 【end】 (2分)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荷叶之清香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斯是陋室    是芙蕖也者 【标准答案】 B 【解析】 A、两个“之”都是助词,表示“的”。B、第一个“名”是形容词,出名,著名;第二个“名”是动词,说出。C、两个“而”都是代词。D、 两个“是”都是代词。 【end】 (4分)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 )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 ) 【参考答案】 (1)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2)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人观赏。 【解析】 翻译要力求准确,关键词“益”“植”“观”要准确译出,同时要保留(2)中的否定句式。 【end】 (1分)13、甲文写牡丹、菊有什么作用?(1分) 答:( ) 【参考答案】 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解析】 《爱莲说》赞美的对象是莲,写其他植物,都是为了衬托它。解答时要答出是如何衬托的。 【end】 (2分)1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2分) 答:( ) 【参考答案】 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探究。解答时在通读两则选文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喜爱的原因,然后分别概括回答。 [参考译文] 自从小荷叶出水那一天,它就能为一池碧水做点缀。等到荷叶长大了,而且一天比一天高,每天往上长,每天越来越艳丽。有风时就呈现出飘动摇摆的情态,无风时也有轻盈柔美的风姿。等到花蕊绽开,荷花顶出水面,风姿娇美,晶莹欲滴,你先我后,相继开放。等到花朵凋谢,它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霜降,它也不会收场。这些都说的是它适于观赏的方面。鼻子可以享受的,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避暑,让人感到暑气消退;纳凉,使人觉得凉气随人生出。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子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后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似乎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能常年用来裹东西。这样看来,芙蕖这种植物,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一丝一毫不能备作家常日用的。 【end】 纪鸮①鸣 [唐]林简言 (1)东渭桥有贾②食于道者,其舍之庭有槐焉,耸干舒柯,布叶凝翠,不与他槐等。其舍既陋,主人独以槐为饰,当乎夏日,则孕风贮凉,是以徂③南走北,步者乘者,息肩于斯,税④驾于斯,亦忘舍之陋。 (2)简言去夏阳,则槐薪矣。屋既陋,槐且为薪,遂进他舍。因问其故,曰:“某与邻,俱贾食者也。某以槐故,利兼⑤于邻。邻有善作鸮鸣者,每伺宵晦,辄登树鸮鸣,反侧于树,若小若大,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又私于巫者,俾⑥于鬼语:‘槐不去,鸮不息。’主人有母者且瘵⑦,虑祸及其母,遂取巫者语,后亦以稀宾致困。” (3)简言曰:“假为鸮鸣,灭树殃家,甚于真鸮,非听之误耶?然屈平謇谔⑧,非不利于楚也,靳尚一鸮鸣而三闾放;杨震訏谟⑨,非不利于汉也,樊丰一鸮鸣而太尉死。求之于古,主人亦不为甚愚。” (选自《寓林折枝》,有删减) [注] ①鸮(xiāo):猫头鹰。②贾(ɡǔ):卖。③徂(cú):往,到。④税:放。⑤兼:加倍。⑥俾(bǐ):使。⑦瘵(zhài):指肺结核病。⑧屈平: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謇(jiǎn)谔:正直敢言的样子。⑨杨震:东汉时名臣,官至太尉。訏(xū)谟(mó):大计。 【end】 (1分)15、用“/”为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1分) 莫 不 凛 然 惧 悚 以 为 鬼 物 之 在 槐 也 不 日 而 至 也 ( ) 【参考答案】 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 【解析】 结合原文语境,根据意思断句即可。“莫不凛然惧悚”意思是没有不感到害怕的,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在“悚”字后断句,“也”一般充当句末语气词,所以在“也”字后断句。 【end】 (2分)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1分) (1)俱贾食者也 俱:( ) (2)某以槐故 故:( ) 【参考答案】 (1)都 (2)缘故,原因 【解析】 词语理解一定要结合句子,调动积累。注意“故”是个多义词。 【end】 (2分)17、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A、东渭桥槐树下的饭店虽然简陋,但对槐树的装饰独具匠心,用翠绿的布条挂满树枝,留住夏日的凉风,所以客人很多。 B、林简言离开夏阳的时候来到槐树下,发现大槐树没有了,只好去别人家。他向人打听了一番,才知道槐树被毁的原因。 C、邻居家的孩子善于学猫头鹰叫,他很喜欢这棵树,常常趁人不注意爬到树上乱叫,声音忽上忽下,忽大忽小,很滑稽。 D、店主的母亲有肺结核病,听信巫师的鬼话,担心大祸临头,店主只好扔掉巫师的咒符,闭门陪侍母亲,以致门庭冷落。 【标准答案】 B 【解析】 A、“翠绿的布条挂满树枝,留住夏日的凉风”错误,原文“布叶凝翠”意思是“铺开的树叶凝聚着一片翠绿”。C、“声音忽上忽下,忽大忽小,很滑稽”错误,原文“凛然惧悚”是“惊悚害怕”的意思。D、原文“遂取巫者语”的意思是“听信了巫师的话”,并非选项中的“扔掉巫师的咒符”。 【end】 (3分)18、第(2)段中哪些词语表现了鸮鸣者的丑恶?请仔细品读,具体分析。(3分) 答:( ) 【参考答案】 (示例)“每伺宵晦”的“每”写鸮鸣者为达毁树之目的,经常不断地制造恐怖。“伺”字刻画了阴险小人等待时机的丑恶嘴脸。“辄登树鸮鸣”的“辄”,写出了鸮鸣者一有机会就害人,完全是小人行径。“又私于巫者”的“又”,是一招不成再来一招,揭露这种宵小之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毒心肠。“私”,揭露了小人鬼鬼祟祟与他人勾结,手段卑劣,心术不正。 【解析】 找出原文相应的句子“邻有善作鸮鸣者,每伺宵晦,辄登树鸮鸣,反侧于树,若小若大,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又私于巫者,俾于鬼语:‘槐不去,鸮不息’”,提取其中的关键字“每”“伺”“辄”“又”“私”,结合鸮鸣者的特点逐一加以分析。 【end】 (2分)19、本文与王安石《伤仲永》的写法相似,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空缺处。(2分)  ( ) 【参考答案】 ①叙事 ②揭示听信谗言的危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方式和中心主旨的把握。《伤仲永》叙述了仲永才华泯灭的过程,揭示了后天的教育比天资更为重要的道理;《纪鸮鸣》叙述了贾食者因为听信鸮鸣者而毁掉槐树,导致少有客人日益困窘的过程,揭示了听信谗言的危害。 [参考译文] 东渭桥有个在道边卖食品的人,他房子的院子里有棵槐树,树干高耸、树枝舒展,铺开的树叶凝聚着一片翠绿,其他的槐树是不能和它相提并论的。他的房子已经很简陋,主人就仅仅以槐树作为招牌。正当夏日时,(槐树)便孕育微风来贮藏阴凉,于是走南闯北的(人们),步行的、乘车的,会在这里歇息,把车放在这里,也不顾房屋的简陋。 简言离开夏阳的时候,槐树却成为柴火了。房屋已经很简陋,槐树又成了柴火,便进入其他的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