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零更新 上传于:2024-06-28
名胜古迹(简介) 张永平(来源:福州地情网) 【昙石山文化遗址】  位于福州城西24公里处闽侯县甘蔗镇。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1954年以来经8次发掘,先后出土陶、石、骨、玉、牙、贝等6类33种近千件文物。遗址分上、中、下3层,下层和中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5000多年,其文物遗存被命名为昙石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闽江中下游、东部沿海地区。在遗址中、下层发现墓葬38座。出土文物以石锛为多,还有石镰、石镞、骨镞和陶网坠等。遗址下层多红陶、中层多灰陶,陶器器形以釜、豆、簋、壶、杯为主,纹饰有绳纹、蓝纹、镂孔等。   【黄土仑商周遗址】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西34公里处闽侯县鸿尾乡。1974~1979年经3次发掘,清理墓葬19座,红烧土残迹1处。出土石器有石镞和石块。墓葬陶器有一定组合,常见豆、杯、罐(或壶)等,以灰色几何印纹硬陶为主,造型奇特,如斧式豆、杯口壶、鼓形器和虎子等。经测定其年代距今约3200年。   【闽清义窑址】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西70公里处闽清县东桥镇义由村和安仁溪村一带,散见于十几个山头,断续连绵约10公里,是福建省宋元时期规模最大的烧造青白瓷的窑址。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3、1987年相继复查,共有数十处烧造瓷器的窑炉遗迹和堆积的残瓷器、废窑具。窑炉依山坡而建,用窑砖和废匣钵砌成。每炉长70米、宽2.5米、呈35度坡。采集到匣钵及盖、研钵、瓷轮轴帽、支柱、垫饼等窑具和不同形制印花或划花的青白釉瓷碗、碟、盅、盆及盖、罐、炉、壶等器皿,以及少量的黑釉瓷盏和捏塑的黑釉或青白釉小狮、小狗、小猪头等。青白瓷碗内心压印“寿”字,凹底内心压印“福”或“满”字。   【三坊七巷】  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福州市古代富绅宅第街区的统称。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位于城内鼓楼区南后街东西两侧。始建于唐末,形成于明、清。至今保存着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和庭院园林数十处,是历史古城中里坊的代表,也是南方现存较完整的古街区之一,被建筑界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古代民间建筑区,1993年5月福州市人民政府与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正式签约,实施“三坊七巷”保护改造工程。 【亭江炮台旧址】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北岸炮台。位于福州城东34公里处闽江下游马尾区亭江镇,与长乐县象屿村南岸炮台隔江相望。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道光三十年(1850)林则徐重修,光绪六年(1880)再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中法马江海战期间,炮台遭破坏,光绪十一年修复。炮台为三合土质,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山巅主炮台、山边前沿炮台、江边岸炮台,相互之间有沟通的隧道。主炮台为半圆形,内设一个炮位,直径3米;前沿炮台呈凹形,内有3个炮位;岸炮台呈长方形,长47.8米、宽12.1米、高4米,设5个定向炮位。   【长门炮台旧址】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俗称电光山炮台。位于福州城东北53公里处连江县IS头长门闽江口北岸电光山顶上。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清光绪十年(1884)、十八年重建,占地面积7084平方米,原置2尊旋转式克鲁伯大炮,四周有围城,如一座古城堡。附近还有礼台、射马、划鳅等炮台。与金牌炮台隔江对峙,形成闻名中外的闽江口第一要塞,在中法马江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围城中设炮位及多孔射出口,内有战壕、坑道、水池,背面缓冲区有校场、阅兵台等设施。防护墙高约6米,厚0.6米至1米,用花岗石砌基,糯米灰筑墙。现炮台遗址尚完好。   【辛亥革命军前敌指挥部旧址】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内于LU上。原为宗教庙宇群,始建于唐大历七年(772)。中心为大士殿,左邻护国寺,右通真龙庵,占地3000平方米。1911年辛亥革命军占领福州时,革命军前敌指挥部设此。1986、1990年两次重修,辟为福州市博物馆。   【陈太尉宫】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北75公里处罗源县中房乡(旧名曹峰)。原是陈苏祠堂,建于宋代,木结构,单开间,进深2间,高9米,建筑面积54.9平方米。陈苏,河南固始人,唐末隐居罗源曹峰,教民农桑、礼教,死后被尊为神,敕封太尉。后陈苏祠堂改名为神宫,称陈太尉宫。经元、明、清3代扩建成3间殿堂,又续建两庑、戏台、宫门,均是穿斗式构架,建筑总面积829.1平方米。一宫之内,宋、元、明、清建筑并存,融汇组合一体,被文物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贞元无垢净光塔碑铭】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市区乌石山东麓的乌塔西南侧,坐西向东。碑额左右刻有螭,额文篆书“敕贞元无垢净光塔铭”,分3行直下。碑身高4米、宽1.3米,下有龟趺负载。碑文记载,唐贞元十五年(799),福建观察使柳冕为德宗皇帝祝寿祈福,在此建造净光塔。乾符六年(879)塔毁,碑几经沧桑保留至今。系福州市现存最古老的石碑。   【西禅寺】  全国重点佛教寺庙。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古刹。位于福州城西郊怡山风尾村。始建于南朝梁,古号“信首”,隋末废圮。唐咸通八年(867),福建观察使李景温延请长沙沩山僧大安重兴,十年(869)改名“清禅”,旋改“延寿”。五代后唐长兴年间(930~933),闽王王延钧上奏请封名“长庆”。北宋景祐五年(1038)敕号“怡山长庆寺”。后以地处西郊怡山,故名“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寺”。历代均有修建。其中以清光绪年间微妙禅师功德最为显著,他数次往南洋募捐,奠定如今的格局。80年代以来,在海外华侨和侨僧的支持下,又作了全面修建。现有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客堂、禅堂、方丈室、华严三圣阁、五百罗汉堂等大小建筑40余座,加上放生池、寄园等共占地7.7公顷。寺庙廊庑广阔,亭台遍布,清幽古雅,颇擅园林池馆之胜。1989年10月礼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赐法师为方丈。1990年建成一座高67米、计15层的报恩塔。寺多文物,有《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五代慧棱禅师舍利塔、清康熙御笔《药师经》等。海外廨院有新加坡的双林寺、马来西亚的槟城双庆寺与越南的南普陀寺(又称舍利院)、二府庙和温陵会馆(又称观音寺)等。   【栖云洞十八罗汉】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石雕罗汉像。位于福州城北75公里处罗源县城南郊莲花山圣水寺旁。圣水寺初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寺左侧有面积为30多平方米的天然石洞。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以青石雕刻的十八罗汉像环洞而坐,造型古朴,线条粗犷,形态各异。   【报恩定光多宝塔】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区于山西麓。唐天祐元年(904)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超度父母亡灵而建塔。翌年建寺,称白塔寺。相传挖塔基时发现一颗明珠,当时定名“报恩定光多宝塔”。塔高7层,塔身8面,内以砖砌,外用木构,顶有相轮塔刹,塔壁及门面绘有金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塔被雷火焚毁,二十七年(1548),由乡绅张经、龚用卿等集资重建。全高45.35米,仅有原塔之半,塔身用白灰粉刷,故称“白塔”。1962年维修时,又在塔的周围出土青石浮雕塔座15方,在原位竖立,以保存文物并供观赏。 【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唐天祐三年(906)哀帝李柷敕建,位于福州城区庆城寺闽王祠前院。黑色页岩碑身,圭形,高4.9米,宽1.87米,厚0.29米。碑座高0.9米,宽2.14米,长3.91米,用白色花岗石雕凿成覆莲,四周刻团窠图案。碑额篆书“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侍郎于兢撰文,王倜书。内容详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功绩,是研究五代闽国的重要史料。  【涌泉寺】  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位于福州城东南8公里处鼓山山腰,海拔455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王审知填潭为寺,迎请僧神晏,号“国师馆”。乾化五年(915)改名鼓山白云峰涌泉院。北宋咸平二年(999)朝廷赐禅院额。明永乐五年(1407)改为寺,翌年毁于火,后屡毁屡建。目前建筑多属明、清两代修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殿、念佛堂、白云堂、祖堂、圣箭堂等大小殿堂25个。槛廊连缀,瓦栋参差,构筑精美,占地面积共1.67公顷,素称“闽刹之冠”。寺多文物,法堂后有五代时神晏国师墓。天王殿前一对宋元丰五年(1082)的千佛陶塔,系1972年从龙瑞寺移来,分东西两座,东座名“庄严劫千佛宝塔”,西座名“贤劫千佛宝塔”。两塔造型相同,均陶质,仿楼阁式,八角九层,通高8.3米。系分层烧制,叠结而成。东塔有佛像1092尊,西塔有佛像1122尊。每塔须弥座两层,底层角柱雕8尊袒胸露臂的托塔力士,上层束腰饰有狮子、麒麟等动物浮雕,并阴刻建造年代及工匠姓名。整座塔身施釉,呈棕褐色。每层八面,每面均雕有佛像,佛像跏趺。塔檐上雕瓦当、滴水,檐下斗拱层层出挑。每翘角下挂一个铃铎,上塑一尊镇塔武士或僧人。塔刹为宝葫芦状,刹座饰有莲瓣浮雕。钟楼上有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铸的钟,外表铸刻整部《金刚经》,共6372字。藏经殿内供佛舍利子数十粒及灵牙1节。两侧陈列12架大橱,珍藏佛经2万多册,弘一法师(李叔同)誉寺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民国时期尚流通经书188种。海外廨院有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现由普法法师任涌泉寺方丈。   【华林寺大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区屏山南麓。宋乾德二年(964),吴越国郡守鲍修让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御书“越山”、“环峰”,残碑犹存。明正统九年(1444)赐额“华林寺”,几度兴废,仅存大殿,面阔3间,进深4间,抬梁式构架,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用材规格超等,构件硕大;梭形柱,阑额、乳伏均属“目梁造”作法,造型古朴;斗拱组合严谨、简洁,檐下四周外向用“双杪三下昂重拱偷心七铺作”,均按需要随宜加减,大量运用插拱。经碳14测定,确认为千年前原有构架,是长江以南最古老木构建筑物。日本镰仓时期“大佛样”、“天竺样”建筑,深受此建筑风格影响。   【开元寺铁佛】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区开元寺铁佛殿内。铸于宋元丰年间(1078~1085)。因清代从佛座下出土宋元丰年间银须弥座,故推知为宋代遗存。铁佛螺髻,身披袈裟,袒胸,两耳垂肩,叠掌盘坐莲花台上,外披泥贴金,法相肃穆庄严,具有唐代风格。明末曾异撰书联:“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说是金身”。头部实心,躯干中空,通高5.3米,宽约4米,重达5万公斤,对研究宋代冶炼技术极有价值。 【龙江桥】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南70公里处福清市海口镇龙江入处。宋政和三年(1113),太平寺僧守思等倡建,宣和六年(1124)竣工。初名螺江桥,后改名永平桥。绍兴三十年(1160)又改名龙江桥。桥用花岗岩砌建,先以巨石填基,再砌桥墩。墩作舟形,两端出尖,以分水势。墩间架巨石为梁,上铺石板。全长476米,宽4.6米,桥面两侧设扶栏。桥墩原有41座,现存39座,间距11米左右。桥南端建两座镇桥佛塔,各七层六面,实心,高5.05米,浮雕有佛像侏儒、莲花狮子等纹饰。明万历,清顺治、康熙、乾隆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茸,并在桥头竖碑记事。1949年后,曾数次维修。   【三峰寺塔】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东40公里处长乐市塔坪山(南山)顶上。原名“圣寿宝塔”,又称“南山塔”。建成于宋政和七年(1117)十月。高27.4米,石构,仿楼阁式建筑,七层八角。塔内为拱顶空心室,设曲尺形石阶。塔基须弥座,转角刻大力士,八面环饰狮子、牡丹等石雕图案,檐角饰有斗拱。塔壁上浮雕莲花坐佛,全塔共有坐佛200多尊,第一层60多尊。第二层西面檐下刻有“圣寿宝塔”匾额。明永乐十一年(1413)重修。1981年9月,全面维修,增补了缺损构件。   【瑞岩弥勒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最大的元代佛教造像,与泉州清源山宋代老君岩造像并称福建石雕二绝。位于福州城南70公里处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瑞岩山麓。元至正年间(1341~1368),邑人就巨大岩石精雕细琢而成。弥勒造像身着袈裟,项挂念珠,足穿草履,盘腿打坐,袒胸露腹,圆头宽嘴,两耳垂肩,双眼平视,笑容可掬,左手捻珠,右手托腹,神态慈祥。像高9米,身宽8.9米,厚8米,其中头部高2.3米、耳长1.3米、嘴阔1.1米。腰腿之间还雕有3尊0.6~0.8米高的罗汉。   【黄阁重纶坊】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石牌坊。位于福州城南60公里处福清市南门外利桥街,是叶向高后人为纪念其祖万历、天启间两度入阁任首辅的殊荣,于明崇祯元年(1628)所建。坊用黛白色花岗石雕凿砌造,高10.07米,面阔3间,宽11米,四坡顶。正间为牌坊主体,坊额竖匾楷书“恩荣”。匾框饰以双面透雕飞龙,下为巨幅榜书:“黄阁重纶”,字径约0.7米。梁柱、斗拱等仿木构件制作严谨。   【郑和史迹陈列馆】  位于福州城东35公里处长乐市城南山郑和公园内。馆中“天妃应灵之记碑”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明代航海家郑和奏建的天妃宫遗址。1984年11月重建,翌年7月开放。馆为双层宫殿式建筑,背依三峰寺塔,占地3378平方米,建筑面积1387平方米。内立1米多高的郑和半身塑像。展厅分“序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郑和下西洋与航海基地福建”、“伟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4部分,展品有铜钟宝船、航海图等文物、图片。   【林则徐纪念馆】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区澳门路16号。原名林文忠公祠,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850)。1982年辟为林则徐纪念馆。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正门上横额石刻“林文忠公祠”。庭院通道两旁列文武翁仲及马、虎、羊等石兽。左右回廊置执事牌。仪门厅后石道直达御碑亭,内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立的道光三十年“圣旨”、“御赐祭文”、“御制碑文”等3块青石碑。亭北为树德堂,中祀林则徐坐像。堂西为南北花厅,厅西有两层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读书处。楼前有草坪、鱼池、假山、花木。全馆为古典式园林建筑。今堂、厅、楼均辟为林则徐生平展室,是福州市青少年德育基地之一。   【林觉民故居】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区南后街(杨桥路86号),是福州传统民居。面阔3间,前廊后房,左右厢房,有回廊、天井,后有左右披榭、小天井,有小门通“紫藤书屋”(南花厅)。厅坐北朝南有小天井,植竹栽梅。厅旁一室是林觉民夫妇居室。正座外,北院尚有两组房屋,居住林觉民父辈七房族人。林觉民在广州就义时,其岳父在广州候补知县,派人回福州报信,其父母、妻子一家7口得以逃匿。此后,房舍为谢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子修)所居,谢冰心少时曾住此。   【崇妙保圣坚牢塔】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俗名乌塔。位于福州城区乌石山南麓,和白塔并称“榕城双塔”。唐贞元十五年(799),观察使柳冕为纪念唐德宗诞辰,以石建塔,题名为“贞元无垢净光塔”。乾符六年(879)毁于战乱,仅存一块塔铭,现存于乌塔西侧碑亭内。五代晋天福六年(941),闽王王延曦在原址重建崇妙保圣坚牢塔。石塔为七层八角形,高32.86米,迭涩出檐,每层壁都有浮雕佛像,共56尊。并嵌有楷书的塔名碑和建塔的塔记。   【瑞云塔】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南60公里处福清市城关龙首桥北岸小山岗上。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建成。仿阁楼式全石结构,高32米,七层八角,第一层北面开门,其余7面设佛龛;2~6层,两面开门,6面设佛龛;第七层4面开门,4面设佛龛。塔内八角空心室,各层角柱为海棠式,外壁有浮雕图案。塔座为生灵须弥座。   【马江海战纪念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东17公里处马尾区马限山东南麓,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为纪念光绪十年(1884)中法马江海战阵亡官兵,光绪十二年(1886)12月建成昭忠祠。1984年重修,辟为此馆。陈列分两大部分:以文物、照片、模型等反映福建船政局的兴衰史;以烈士遗物、碑石、图片等再现中法马江海战的悲壮情景。馆西为烈士冢,馆与冢之间的鱼塘旁新建追思亭,山上有古炮台。1991年被列为青少年德育基地。   【王审知墓】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原在福州西郊风池山,后唐长兴三年(932)移于今福州城北郊莲花峰下斗顶山南坡,南向,呈钟形。砖石、三合土结构3层墓埕。面宽27米,纵深31米。两个宝顶并立,均高2.8米、长11.1米、宽4.9米。左为王审知墓圹,右为夫人任内明墓穴。两室并列,形制规格相同,离地表数米。条石券顶,每室进深7.26米、宽2.52米、高2米多。墓志置于封门与棺位之间。墓室前有甬道。墓四周设一堵长63米、宽45米的石构围墙。墓前正中,置一条长63.4米、宽3.75米的石铺露天墓道。墓道有文臣武将石像左右分立。石兽有虎、羊、狮各一对。宝顶后侧竖立一块巨碑,碑额饰有双龙戏珠浮雕,碑面楷书:“唐闽忠懿乏墓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季春吉日福建都运使司副使前兵科给事中裔孙亮重立”。1949年后,该墓经数次重修,保存较完好。1981年进行清理时,得王审知夫妇墓志,今存于闽王祠。   【张经墓】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西郊洪山镇原厝村芋坑山。南向,“风”字形,土石结构,9层墓埕。面宽18.5米,纵深110米。封土前竖一马鞍形墓碑,碑面阴刻“明抗倭将领张经墓”。两侧立石构围屏,上刻张经生平事略。墓裙饰有马、鹿、狮、麒麟。两边墓手各雕一石螭,并镇以石狮。墓埕每层均砌石护坡,埕中分立翁仲、石兽。文官执笏,高3.4米;武士按剑,高2.1米。石虎1对,高1.1米;石羊1对,高1.02米;石马1对,高2.1米。墓前2根望柱,高约5米。左刻“玉音,襟期慷慨”,右刻“玉音,志虑忠勤”。该墓原有13层墓埕,民国间遭破坏。1984年重修。   【谢肇淛墓】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南35公里处长乐市营前镇下洋村大象山麓,占地195平方米。明崇祯十年(1637)修建。坐东朝西,呈“风”字形,石结构,三合土封顶,石板条铺埕。墓前建仿木构式石亭,亭前置石雕供桌,亭内立高1.96米、宽0.9米的墓碑封住墓门,碑文楷书直下计2行,阴刻“大方伯谢公佳城崇祯丁丑岁季秋吉旦立”。   【林则徐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北郊马鞍村。清道光六年(1826),林则徐为其父母营造。内葬父宾日、母陈帙、妻郑淑卿、弟霈霖、弟媳李氏。林则徐逝于广东普宁,亦归葬于此。墓南向偏东57‘,平面为“风”字形,三合土结构,5层墓埕。面宽14.6米,纵深37米。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前竖一块高108厘米、宽225厘米、厚16厘米的墓碑。墓柱、墓镜均阴刻对联。墓前两侧立两块青石碑刻,左是《御赐祭文》,右为《御赐碑文》。1961、1981年两次重修。   【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城东17公里处马尾区马限山东南麓马江海战纪念馆陵园内。清光绪十年七月初三(1884年8月23日),在抗击法军侵略的马江海战中牺牲的福建水师官兵被安葬于马限山麓,计9冢。1920年,由海军界和船政学校校友募捐,在扩建马江昭忠祠的同时,将9冢及马尾造船厂坞侧一批烈士遗骨合葬为一丘,立“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处”石碑。1984年由国家和省、市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建,依原貌抬高2米重砌墓冢,长49米,宽0.9米,高1.03米,四周环以锚链相接的石柱,并在墓前置石碑亭和可供人们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