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千颜皖语 上传于:2024-06-14
教育知识与能力 易混教育家的代表理论、著作及其地位等 1. 1975 福勒 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分为3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2. 班杜拉 —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2: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 3. 罗森塔尔—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4. “班级”一词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提出,但最早从理论上确认和认证的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教学是1863清政府在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5. 品德发展主要理论)*皮亚杰(1st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的道德发展理论分为4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y);权威阶段(6-8y);可逆性阶段(8-10y);公正阶段(10-12y)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补充发展皮亚杰~):前习俗水平(0-9y)(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9-15y)(寻求认可的~、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16y)(社会契约的~、普遍的伦理原则
tj